正文 第35章 千島湖事件(3 / 3)

吳黎宏拴好摩托艇後,端著獵槍衝上遊船。在他們的威逼欺騙下,六名船員、兩名導遊先到底艙;遊客也被誘逼陸續交出錢物後下到底艙,胡誌瀚持斧頭守住底艙出口。

這之後,吳黎宏駕摩托艇、餘愛軍駕駛遊船開至預定的沉船地點———黃泥嶺水域深水區。途中,駕摩托艇的吳黎宏回頭一看,發現在三層甲板上竟然還有幾名遊客,這五名遊客離開客艙在甲板上看風景,吳黎宏馬上回頭上船,用槍威逼這幾名遊客進入底艙。

在黃泥嶺水域,吳黎宏登上“海瑞號”,用鐵絲把底艙門擰死,又同餘愛軍將劫得的錢、物轉移到摩托艇上,三罪犯便按預定沉船方案,打開遊船上的消防栓,想向底艙灌水導致沉船,於是,吳黎宏向底艙投扔一包炸藥,但未爆炸。此時,底艙的被害人意識到大禍臨頭,有的苦苦哀求放條生路,有的往上衝,有的往外扔壓艙石。三名歹徒凶相畢露,向底艙連開數槍,又向底艙扔下兩包炸藥想引爆柴油儲油罐,第一包炸藥丟下來,被堵在門口的“海瑞號”廚師拔掉了導火索,第二包炸藥下來,爆炸聲起,油櫃起火。可是柴油的燃點很高,燃燒的火力也不大,吳黎宏又從摩托艇上取來一桶汽油,向底艙傾倒。一下子大火噴出底艙,四散蔓延,燎著吳黎宏、餘愛軍的頭發。歹徒扔掉已燃燒的汽油桶,駕艇逃離現場,途中將斧頭、匕首和作案時所穿的服裝等扔進湖中。當夜三名案犯逃到胡誌瀚暫住處,對劫得的錢、物進行分贓。

吳黎宏、餘愛軍做賊心虛,次日一早,就到理發館理發,削除了作案時被燒焦的頭發。

案件最後經過法院審理,法院認定被告人吳黎宏、胡誌瀚、餘愛軍構成搶劫罪、故意殺人罪,兩罪並罰分別判處三名罪犯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台灣方麵對千島湖事件的質疑,當時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公安機關宣布破案後,海協會迅速向台灣海基會通報,並隨後多次通報案情。但從千島湖事件一開始,這件刑事案件在台灣就迅速異化。

4月9日,李登輝出席台灣地區“鄉鎮區長”講習會時說:“台胞死了這麼多人,大陸官方隻簡單幾句話帶過,這種做法就如‘土匪’一樣。”4月9日,台灣地區“新聞局”召開有英、美、法、俄及中國香港記者參加的“中外記者會”,並決定將記者會實況“全程錄像”,再配合電視新聞影片,剪輯成英文錄像帶,在海外電視頻道播出,此外,台方還在英、法、德等外文刊物上密集報道並編印成冊,分送“新聞局”駐外各單位和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國際特赦組織以及國際旅遊協會等。不僅如此,台灣同時還采取抵製兩岸交流行動,決定禁止島內民眾到大陸探親、旅遊、投資或從事各類經濟貿易活動。

這在當時對兩岸關係發展無疑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當時台灣方麵對“千島湖事件”的置疑主要有幾點:

第一是指責大陸方麵信息不透明,禁止台灣記者采訪。

客觀地說,我們那時在處理這種突發事件和披露信息方麵沒有經驗。我們還是按照大陸的慣例發布消息,沒有全麵及時地報道,反讓國外媒體、港台地區媒體“先入為主”,連篇累牘地歪曲報道。13名負有特殊任務的台灣記者,在家屬入駐的賓館樓上安裝了一台紅外線攝像機。我們這裏發生的事,台灣第二天就播出來了。這也是時代決定的,我們不能按照現在社會的發展水平來要求16年前的處理方式。

第二是懷疑我們公布的案情有假,懷疑是我們大陸軍警殺害了台灣遊客。

3個人殺了32個人,我後來也曾經仔細看過案情,我隻能說是人性的複雜。當歹徒控製住台灣遊客時,遊客大多報以破財免災的想法,所以在槍口之下就沒有反抗,而船上的船員,有的甚至就認出歹徒是當地人,天真地想總不會為難鄉親。但32個人都被驅趕進入底艙,就回天乏術了。其中一個歹徒有過劫財留命的想法,但為首的歹徒堅決要斬草除根,其凶殘可見一斑。

許惠佑問我對他的看法,我說你很敬業。我也回問。許惠佑答,大家都很努力,各為其主吧。

事後,我們海協會三次發函邀海基會人員及專家來杭州聽取辦案專家介紹案件詳情。當年5月8日,海基會副秘書長許惠佑帶6位鑒識、刑偵專家和法醫、律師以及7位罹難者家屬抵達杭州。在4天時間裏,海協會專家詳細介紹了事件發生、現場救援、案件偵破的全過程,以及案犯供認的犯罪過程。

記得許惠佑曾問我對他的看法,我說你很敬業。我是指他在他的立場上不厭其煩地給我們出難題,我記得當時他們提了108個問題,得不到滿意答複還會使點小脾氣。當時我也回問了一句:你對我怎麼看?許惠佑答,大家都很努力,各為其主吧。

其實千島湖事件在當時,事件是偶然的,但兩岸關係出現波折卻有一定的必然性。千島湖事件之前,台灣赴大陸的人數一年就達到150多萬人次,他們發現和幾十年來台灣官方所描述的大陸大相徑庭。這對台灣當局來說,他們也許需要給火熱中的兩岸關係降降溫,而這時,恰好發生了千島湖事件。當然我們對千島湖事件的處理,現在看來是存在瑕疵的,但我們絕對沒有任何惡意。我是個親曆者,當時正好遇上清明節,我們所有工作人員都來不及給自己的親人上墳祭奠,都在安慰、幫助遇難台胞親屬處理後事。

但這件事最後被台灣少數人利用,把一起刑事案件上升為政治事件,“台獨”勢力也趁機造勢,成為這之後“台獨”勢力日漸囂張的一個轉折點。

千島湖事件過去十多年了,兩岸關係現在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於當年這一起讓兩岸都很痛心的刑事案件,最後怎麼被少數人利用,成為此後“台獨”泛濫的一根導火索,給兩岸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我覺得這是值得兩岸共同思索的一個問題。

本文摘自《走向明天———浙台60年口述曆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有刪節。講述者馬光武為原浙江省台辦主任,整理者嚴格為中新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