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錫伯族民俗風情(1)(2 / 2)

米順是錫伯族調味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麵醬。每年陰曆四月十八日前,家家戶戶都將小麥數十斤發芽,剛發芽後倒入開水鍋裏煮熟,盛進瓦缸裏,放在火炕最熱處捂起來,等過幾十天發酵成酒曲狀並有甜味。這時不可食用,因為有時發酵過程中米順會被厭氧的肉毒杆菌汙染。過去,人們不知道這個道理而誤食,結果許多人患病,甚至喪失生命。熬各種果醬、製作罐頭食品是錫伯族婦女的拿手技藝。每年夏天,婦女製作各種果醬、西紅柿醬及其他食品罐頭。常做的是杏子醬、草莓醬、桃子醬、蘋果醬、糖水葡萄、糖水海棠果等。蔬菜類罐頭有西紅柿醬、虎皮辣子、燒茄子等。其做法是:將做好的成品盛入玻璃罐頭瓶內,把有密封圈的瓶蓋蓋在上頭,置開水鍋裏蒸半小時左右,蒸完立即將瓶蓋擰緊,這樣就可起到密封的效果。家庭製作的罐頭可謂是綠色食品,不放任何添加劑,原汁原味,別具特色。

第四節錫伯族的建築

錫伯族的建築古代是帳篷、草房、馬架子、地窩子。清朝時期,錫伯族的房屋建築具有自己的民族特點,有平房(馬架子,多向東),此外還有人字形大屋頂房、“杜喀包”、“哈什包”。

(門房或廂房)(庫房)新中國成立前,錫伯族的房屋材料多為木土結構,造法簡單,多是先用木料搭起房屋的骨架,然後用土坯壘起來抹泥、刷灰。房屋前麵牆兩頭,都有1米多寬的“瑪圖”房屋的廊簷和瑪(實為擋風的屏牆),圖並齊,故老式房屋廊簷很寬,它的優點是可避風遮雨,保護門窗不受風吹雨淋。

目前錫伯族群眾多建蓋“來蘭皮”房屋,其造法大致如下:房屋壘到一定高度後,把比碗口粗的椽子從中間鋸成兩片(細一些的不鋸),在牆上水平放7、9、11根(奇數),把剝皮的葦稈5~6根一把,用葦子把(蘆葦稈踩扁後泡在水裏數天,使之不易扯斷)隔3~4厘米一把紮在橫椽底下,在葦子上麵抹粗麥葉子泥,等幹後,房子裏層再抹細泥上光,稱之為“來蘭皮”。在來蘭皮上麵壘山牆封頂。“來蘭皮”房子整潔光亮,冬暖夏涼。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建築材料的日益豐富和多樣化,現在錫伯族的屋頂多改為瓦頂,還出現了不少磚木結構的新房。

錫伯族以西為貴,故西屋由長輩來住。(大過去房屋都有“安巴納罕”炕),這種火炕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麵環繞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組成。南炕由爺奶或父母睡眠,北炕由客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有貴客來時請之坐臥。一般客人和家人不能在西炕上坐臥,因為西炕靠山牆炕火成,組道煙個5,由殊特很法,造米厘60~70高炕火。佛龕供佛立(環炕)的煙道都是相通的。新中國成立前後,隨著房屋形式的改革,大炕也被改造,漸漸隻打一麵炕(或南或北,以北為多)。西屋的擺設比較樸素,一般放小炕桌、大木櫃、凳子、八仙桌等。八仙桌前掛先輩的畫像,桌上放香爐、茶具,有錢人還擺一對瓷花瓶。炕上放有特製的長方形木具,稱之為“吉伯渾塔圖庫”過道裏屋(被櫃或炕櫃)。房屋的中間屋子有個過道,是廚房,築有兩個鍋台。鍋台比裏屋內的炕低,連著鍋台修有小炕,炕和鍋台中間隔有30厘米左右高的“古堆”(小隔牆)。

東屋為兒媳、子孫臥室,室內擺設也平常。過去,因為沒有“洋爐”(鐵爐),冬季取暖很困難,因此房內溫度很低,經常四壁結霜。有錢人買銅鑄火盆,窮人則仿照火盆,用黏土、牛糞、蒲棒(王)草、馬尾等做土火盆,上麵盛無煙榆木炭火取暖。新中國成立後,人們才開始用“洋爐”(鐵爐)取暖。現在,錫伯族人的取暖設備更為先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