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航母經典戰例(3)(2 / 2)

如果拿英國海軍航母與美國海軍的航母相比,馬島戰爭也暴露了英軍一些不足。首先,缺少預警機使得英海軍的航母編隊沒有足夠的遠程空中預警能力,對空防禦時常出現疏漏,讓阿根廷飛機有機可乘;其次,航空母艦的數量少,噸位小,艦載機的規模不大,既要對海上目標攻擊、對岸上目標攻擊,又要擔負艦隊防空,難免顧此失彼,有時力不從心。

二、海灣戰爭——航母急先鋒

關於海灣戰爭英國作者安東尼·普雷斯頓在《航空母艦》一書中做了如下的描述:“美國海軍的航母一如既往地最先抵達現場。除此之外,還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些航母在當時還是唯一能夠阻止伊拉克進一步侵入沙特阿拉伯的手段。”事實也正是如此。

當伊拉克軍隊越過國境線侵入科威特的當晚,正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附近海域執勤的“獨立”號航母最先接到國防部命令,火速駛近阿曼灣,8月7日抵達海灣人口處的預定陣位。在地中海執勤的“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於8月8日接到部署海灣的命令,11日穿越蘇伊士運河進人紅海。“薩拉托加”號航母於8月7日駛離美國東海岸向海灣進發,8月22日進入紅海;“肯尼迪”號航母於8月15日駛離美國西海岸向海灣進發,9月14日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很快,美國在中東地區集結了4個航母戰鬥群,對伊拉克形成直接、有力的軍事威懾,實現了阻止伊拉克進一步進攻沙特阿拉伯的戰略意圖。

爾後,美國繼續抽調航母部署到海灣地區:“中途島”號航母於10月2日駛離日本橫須賀基地,11月1日抵達海灣;“突擊者”號航母於12月8日開始部署,1991年1月12日進入北阿拉伯海陣位;“羅斯福”號航母於12月8日離開諾福克,1991年1月14日通過蘇伊士運河進人紅海,戰爭爆發前到達阿拉伯海陣位;“美國”號航母於12月8日離開諾福克,1991年1月15日經蘇伊士運河進入紅海;2月7日離開紅海,2月15日抵達波斯灣。

海灣戰爭前後,美國海軍先後一共出動了8艘航母。“獨立”號和“艾森豪威爾”號航母中途撤離,未參加實際作戰;此後,海灣地區部署的美軍航母維持在6艘,參加實際作戰的也就是這6艘。此外,英國在海灣部署了“皇家方舟”號航母,法國在海灣部署了“克萊蒙梭”號、“福煦”號航母。

在航母部署過程中以及部署就位之後,美國還同時實現了另一個戰略目標——控製海上交通線,為地麵部隊和空軍部隊投入戰區提供掩護,保證了占作戰裝備、物資和人員總運量90%的海上運輸安全、暢通。

控製海洋除了確保己方利用海洋之外,還要阻止對方利用海洋。時任美國總統布什於8月16日發出命令,海灣地區美海軍攔截一切過往的伊拉克商船,對伊實施全麵的海上封鎖。在此後的7個月中,總共有165艘艦艇攔截和盤查了7500艘商船,其中登船檢查964艘,迫使51艘商船(裝載100萬多噸禁運物資)改變航向。航母艦載機為海上攔截行動提供空中掩護之外,還擔負對海上目標的搜索,艦載直升機還執行登船檢查的任務,直接參與海上攔截。1月31日,“肯尼迪”號航母派“海豹”小隊隊員乘艦載直升機機降登上1艘懸掛聖文森特國旗的“超級明星”號貨船,迅速控製該船,配合美艦“比德爾”號巡洋艦派遣的海岸警衛隊隨後登船檢查。以航母為堅強後盾的艦艇編隊通過嚴厲的海上攔截活動,完全切斷了伊拉克的海上通道,使伊拉克石油出口、戰略物資進口被迫停止,經濟和軍事潛力受到沉重打擊。

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時,“中途島”號、“突擊者”號、“羅斯福”號3支航母編隊位於波斯灣,編成波斯灣特混艦隊,由第5航母大隊司令兼任艦隊司令,“中途島”號為旗艦;“肯尼迪”號、“美國”號、“薩拉托加”號3支航母編隊位於紅海,隸屬於紅海特混艦隊,由第2航母大隊司令任艦隊司令,“肯尼迪”號為旗艦。後來,為了更有利於對地麵進攻的空中支援,“美國”號航母調往波斯灣,加強波斯灣特混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