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朱棣跑到街邊的溝渠中就寢。他的親人坐著車來接他,朱棣非但不回去,反而對親人連踢帶打。
張昺、謝貴知道了這事,就去燕王府看個究竟。當時正是夏季,非常炎熱,燕王卻在府中擺了一座火爐,將火燒旺。他身穿羊皮襖,坐在火爐旁,大聲喊著:“冷,冷。”張、謝二人與朱棣說話,朱棣語無倫次,胡言亂語。
張昺、謝貴對朱棣的瘋癲病半信半疑,這時,建文帝的密令到了,命他們解除燕王的武裝。張昺與燕王府長史葛誠、指揮盧振關係很好,讓他們作為內應。
建文帝還給北平都指揮張信下了一道密令,讓他協助張昺。張信卻向燕王告密。朱棣大怒,將張昺、謝貴誘入王府殺掉。7月,朱棣正式起兵。他向將士們表示,自己出兵是要“清君側”,即除掉黃子澄、齊泰,絕無稱帝野心。所以這次戰爭被稱為“靖難之役”。
朱棣攻打服從中央的城邑,他連克懷來(今河北懷來縣東北)、密雲、遵化,軍隊很快擴充到四萬人。8月,長興侯、平燕大將軍耿炳文率三十萬大軍北上,進駐真定府,他的先鋒楊鬆占領了雄縣。
朱棣乘楊鬆立足未穩,於中秋節夜晚襲擊雄縣,將楊鬆屬下九千將士一舉全殲。燕軍很快抵達真定城下,耿炳文列陣對抗。朱棣命部將張玉與敵人正麵交鋒,自己率一支人馬繞到敵人後麵襲擊。耿軍大敗,三萬人被殲,駙馬李堅被俘。
建文帝調回耿炳文,拜李景隆為帥,命他統率五十萬軍隊。消息傳到燕京,朱棣笑道:“耿炳文還算一員好將,李景隆根本不懂兵法。小皇帝用他為帥,真是害他!現在我去支援永平(今河北盧龍),李景隆必攻燕京,那時我再回來,一定能把敵軍打敗!”
10月,李景隆果然襲擊燕京。燕國世子朱高熾緊守城池,但李軍實在太多,城門幾乎攻陷。燕王妃徐氏帶領婦女上城助戰,由於軍民一心,燕京防線才轉危為安。不久,燕王大軍回師,朱高熾也從城中殺出。疲憊不堪的李軍全線崩潰,趁夜退往山東德州。
“靖難之役”打了三年,燕軍占領江北各地,威震江南。公元1402年6月,朱棣拒絕建文帝“南北分治”的提議,從瓜洲渡江。李景隆貪生怕死,竟然打開南京城門投降。朱棣大軍開進城內,黃子澄、齊泰趁亂逃走。
這時,皇宮中著了一把大火,建文帝神秘地失蹤了。人們在火場中找到一具燒焦了的屍體,認為是建文帝。朱棣雖然不信,但仍把他當作小皇帝,說道:“小子無知,引來殺身大禍!”朱棣想繼承皇位,命大臣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
燕軍將方孝孺從獄中帶出,他上殿之後,放聲痛哭。朱棣逼他草詔,方孝孺將筆扔在地上,邊哭邊罵:“大不了就是一死,要我草詔萬萬不能!”朱棣大怒,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巴割破,直至雙耳。
朱棣說:“先生雖不怕死,難道不顧你的九族嗎?”方孝孺答道:“就是誅我十族,又能如何!”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也算一族,實行“誅十族”的刑罰,共殺掉八百多人。方孝孺見自己的親人被殺,仍不屈服,引頸就義。
■鄭和下西洋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認為北方民族仍是國家的心腹之患,決心把都城遷到北方。1403年,他改燕京為北京,命人在那裏修建宮室。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從此以後,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
但建文帝的去向也令明成祖憂慮不已。有人說建文帝逃到國外,明成祖擔心建文帝殺回國內,吃起飯來總是不香。1405年6月,他命令宦官鄭和率領一支船隊出海,出使西洋各國,順便打探建文帝的下落。
鄭和本姓馬,名三保,屬於西域部族,出生於雲南昆陽(今雲南省普寧縣)。他的家庭世代信仰伊斯蘭教,其祖父、父親曾經不遠萬裏,到麥加朝聖。明軍奪取雲南後,十歲的馬三保被送到燕王府當宦官,從此與燕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靖難之役”中,馬三保立有大功,威震三軍。1404年,明成祖賜馬三保姓鄭,名和,稱他為三寶太監。鄭和備受寵信,威望越來越大。本來到外國出使屬於重大任務,不應該由宦官承擔,但由於鄭和深孚眾望,明成祖還是讓他前往。
鄭和率領船隊出海,目的地是西洋。那個時候,“西洋”並不指歐洲,而是南海以西,印度洋沿岸各國。鄭和的船隊人多勢眾,共有兩萬多人。
他們乘坐的大海船共有六十二艘,這些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被稱為“寶船”。此外的中型船隻還有很多。船隊成員除了士兵、海員以外,還有很多翻譯、醫生、技術人員。他們從南京帶走了許多絲綢、瓷器、紙張和珠寶,準備送給西洋貴族,擴大明朝的影響。
鄭和的船隊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縣瀏陽河)出發,經過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屬印度尼西亞),來到舊港(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鄭和來到占城時,該國國王乘著大象來迎接。鄭和不敢怠慢,急忙上前參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