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王從大象身上下來,對鄭和說道:“貴使不必過謙,今日天朝船隊來此,寡人不勝喜悅。”鄭和取過金銀珠寶,送與占城王。占城王則拿來象牙、犀牛角、奇南香,賞賜鄭和。老百姓見兩國和好,非常高興,有的展示歌喉,有的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鄭和來到舊港之時,受到海盜陳祖義的注意。陳祖義知道明朝海船中有很多財寶,想發動襲擊,將財寶據為己有。當地人施進卿很關心明朝使團,將此事對鄭和說了。鄭和對部下笑道:“我這次帶來兩萬士兵,怎會懼怕幾個盜賊?”
他傳下命令,讓船隊故意分散,引誘海盜攻擊。他還讓將士們準備好刀槍、火藥,嚴陣以待。
到了夜晚,海盜們乘坐幾十艘小船,對明朝船隊發動攻擊。鄭和命人打了一炮,明朝大船紛紛出動,把海盜圍了起來。陳祖義非常驚恐,奮力衝殺。可是,鄭和的大船在海上占盡優勢,無論盜賊如何拚殺,就是衝不出包圍圈。
有的明朝士卒往敵船上投擲火把,海盜船著起火來。陳祖義的部隊更加混亂,全麵潰散,陳祖義也被明軍所擒。
西洋各國通過與鄭和的交往,了解了明朝的政治、經濟、宗教等情況。各國的政治家為明朝的強盛而驚歎,或派使節去中國,或親自拜見明成祖。有些國家早與中國斷了來往,看到中國這樣富有,也與明朝恢複了外交關係。
鄭和及其部下到外國出使時,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西洋各國的風俗習慣,留下了珍貴的曆史資料。他們還帶回外國的長頸鹿、斑馬、鴕鳥等珍禽異獸,供皇室觀賞。
鄭和先後七次航海,訪問了歐洲、亞洲的三十多個國家。他的航行路線很長,甚至非洲東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和曼八撒(今肯尼亞的蒙馬薩港)也留下他的足跡。鄭和的航海是個壯舉,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八十七年。
鄭和的航海行為,得到明成祖和明仁宗的有力支持。到了明宣宗的時候,大臣們都認為航海沒什麼好處,不如不去。鄭和死後,明宣宗不再派人出海,實行鎖國政策。中國很少與外國交往,終於成為國際潮流的落伍者。
■況鍾治理蘇州
明成祖死後,其子朱高熾即位,就是明仁宗。1425年,明仁宗又傳位給明宣宗。1426年,宣宗之叔、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在樂安(今山東廣饒)建立割據政權。宣宗極為震怒,率大軍擊敗叛軍,將樂安團團圍住。
宣宗不忍骨肉相殘,接連下了幾道詔書,勸漢王投降。朱高煦本想頑抗到底,但他的妻兒都跪倒在地,求他順應天意。漢王無奈,出城投降。寬厚的宣宗沒有殺掉叔叔,將他全家囚禁在北京城內的逍遙城。
一日,明宣宗想念叔叔,到逍遙城探視。朱高煦一腳將皇帝勾倒在地。明宣宗怒氣不息,用一口銅缸將叔叔扣住,將煤炭置於缸上,放火點燃。朱高煦被活活燒死,幾個兒子也被殺掉。
明宣宗平定內亂後,體恤災民,提倡廉政。這些措施有利於社會安定,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一些清官能臣脫穎而出。
公元1430年,明宣宗對大臣們說:“蘇州本是富庶之地,可是現在卻成為難治之地。朕想找一個治理蘇州的能人,你們有沒有合適的人選?”
一些大臣說:“禮部郎中況鍾清正廉明,辦事幹練,如果讓他治理蘇州,一定能改變那裏的風氣!”明宣宗大喜,立即拜況鍾為蘇州知府。皇帝為況鍾等八位知府餞行時,給他們每人一道詔書,說道:“你們如果發現犯法官員,可將他們直接送往京城。”
7月,況鍾來到蘇州,召見府中小吏。小吏將案卷呈上,看他如何斷案。況鍾假裝糊塗,總是向小吏們請教。小吏以為況鍾好糊弄,對他不再設防,私下裏還取笑這位知府。況鍾暗暗記下小吏們的意見,並調查他們的劣跡。
一個月後,況鍾升堂理事。他把各縣的長老請來,公布皇帝詔書,然後指出小吏們的違法之事。小吏們還要狡辯,況鍾取出記錄冊,將小吏教自己犯錯之罪公諸於眾。況鍾立即傳令,將六名罪大惡極的小吏處死,再將十二名罪行較輕的小吏免職。
在況鍾的整頓下,蘇州的官場風氣得到扭轉,小吏們的行為有所收斂。百姓們聽說新知府奉公守法,都到官府告狀。況鍾在上任的前八個月內,處理了一千五百多個案件,所作出的判斷非常公正。百姓們對況鍾佩服得五體投地,都稱他為“況青天”。
況鍾聽說蘇州官吏濫施酷刑,使百姓痛苦不堪。於是,他在用刑時特別謹慎,酌情減免了一千四百多人的刑罰。蘇州的賦稅極重,天下皆知。況鍾經過仔細調研,與浙江巡撫周忱聯合上書,請求減免蘇州七十餘萬石皇糧。這個提議得到批準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許多蘇州人離鄉背井,在外謀生,得知賦稅減免後,立即返回家鄉。
1441年,況鍾在蘇州已當了十年知府,蘇州經濟得到極大發展,百姓生活富足。這時,況鍾的繼母逝世,根據朝廷體製,他必須回原籍守孝三年。況鍾離任後,蘇州小吏又開始胡作非為,欺壓百姓。老百姓更加思念況鍾,作歌唱道:
況太守,民父母,眾懷恩;
回去後,願複來,養田叟。
有人把這首歌寫在紙上,在蘇州各處廟宇、街巷張貼。一時間,蘇州各地都在傳唱這首歌,人人皆呼“況青天”。後來,顧榮等三萬多人給朝廷寫信,要求再派況鍾到蘇州。明宣宗終於接受了這一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