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明朝(3)(2 / 3)

1442年初,況鍾回到蘇州。他雷厲風行地懲治了一批貪贓的小吏,蘇州官場又恢複了清廉正直的風氣。

■土木堡之戰

明英宗即位後,封宦官王振為司禮太監,代替他批閱奏折。王振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蔚音yù)人,本是一個教官。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榜了,於是進宮當了宦官。明英宗當太子的時候,王振陪同他讀書,有時還教他學問。太子稱他為“王先生”。

公元1441年10月,明英宗在宮中設宴,請大臣們飲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英宗派侍從去看王振在幹些什麼。侍從拜見王振,王振大為惱怒,說道:“我盡心輔佐皇上,有如周公輔成王。皇帝大宴群臣,為什麼不請我?”

這名侍從回到宴會上,說了王振的情況。明英宗歎道:“都是朕不好,使王先生受了委屈。快請王先生來這裏吃酒!”王振來到東華門,發現專供皇帝通過的中門開了。守門人說:“皇帝命我們打開此門,讓您通過!”王振在宴會上出現時,文武百官躬身下拜。

從此以後,王振在朝中越來越專橫。大臣們如果得罪了他,不是丟官罷職,就是發配充軍。權貴們爭著巴結王振,稱他為“翁父”。明太祖曾在宮門立有一塊鐵牌,上麵寫道:“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王振對這塊鐵牌看不順眼,竟將它毀掉。

1449年,蒙古瓦剌部派出使團,到北京參見明英宗。這一使團隻有兩千人,卻謊稱三千人,想讓明朝給予他們更多的賞賜。王振知道此事後,隻按兩千人的規格賞賜,並將瓦剌賣馬的價格削減五分之一。

使者回去稟報酋長也先,引起了瓦剌貴族的憤怒。這年7月,也先率數萬軍隊進攻大同。消息傳到北京,明英宗想帶兵親征,趕走敵兵。王振對英宗的主張全力支持。二人率領五十萬大軍直逼大同,但因為準備不足,糧草供應不上,許多士兵活活餓死。

隨行的大臣們都對英宗說:“現在軍隊沒有糧草,怎麼打仗?不如回轉北京,再作打算!”王振非常生氣,罵道:“我軍攻打蒙古,如泰山壓卵,哪有不勝之理?你們竟敢擾亂軍心!”他命令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在草地上跪了一天。

不久,大軍進入大同東北的陽和(今山西陽高)。王振看到這裏到處都是屍體,終於害怕起來。原來,大同總督、西寧侯宋瑛在此處與敵軍交戰,明軍全軍覆沒,宋瑛戰死。王振改變主意,勸英宗回轉北京,英宗答應了。

陽和離蔚州不遠,王振想顯示自己的威風,勸英宗移兵蔚州。英宗對王振言聽計從,自然采納他的意見。明軍走了四十裏路,王振又認為大軍進駐蔚州,會破壞家鄉的田地。於是,他又改變路線,讓軍隊向北京撤退。

明軍在路上遇到瓦剌部隊,結果吃了敗仗,隻得向東撤退,一直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大臣們見這裏無險可守,建議退到懷來。由於王振的幾千車財寶還沒到,他不肯去懷來,還把大臣們訓斥了一頓。

這時,也先率領瓦剌軍來到,將土木堡圍困起來,並控製了四周的河流。士兵們沒有水喝,叫苦連天。王振命士兵們打井,可是土木堡地勢太高,士兵們挖了兩丈多深,仍然挖不到水源。

過了三天,軍隊極其饑渴,毫無鬥誌。第四天,也先派使者見英宗,要與他講和。英宗大喜,命士兵出城取水,士兵們爭先恐後地衝出城去。這時,也先帶領軍隊對明軍展開襲擊。明軍毫無防備,四散奔逃。

護衛將軍樊忠非常憤怒,他見到王振,罵道:“你這個誤國奸賊,把我們害得好慘!”說完,他手舉鐵錘,將王振打死,然後保護英宗突圍。可是瓦剌軍隊非常勇猛,樊忠終於被殺。在這場戰鬥中,明朝數百名官員死於沙場。

戰爭結束後,明英宗盤腿坐在草叢中喘氣,被敵人所擒。也先之弟賽刊王見英宗的衣著與眾不同,懷疑他是皇帝,立即向也先報告。

也先找來兩個到北京出使過的士兵,讓他們辨認俘虜。這兩名士兵一見英宗,立即說道:“他是明朝皇帝,不要放過他!”也先大喜,說道:“想不到我軍竟將明朝皇帝俘獲。我曾禱告上天,希望恢複元朝天下,看來這個願望就要實現了!”

■於謙反對南遷

公元1149年9月,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孫太後、錢皇後非常驚慌,從宮中搜集一些財寶,用八匹馬送到敵營,想贖回皇帝。也先見到財寶,笑嘻嘻地收下。他認為英宗奇貨可居,無論如何不肯釋放他。

沒過多久,前線的敗兵陸續回到京城。因為無人管理,他們在大街上走來走去,老百姓非常害怕。為了穩定局勢,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音yù)召集群臣,共商抗敵大計。孫太後也列席會議。

翰林侍講徐珵(音chéng)說道:“瓦剌軍隊人馬眾多,士氣旺盛,我們隻有十萬老弱殘兵。如果我軍堅持作戰,豈不是以卵擊石?臣夜觀天象,發現北京有一場大難,隻有把都城遷到南方,才能躲開災難。”

兵部侍郎於謙不同意他的意見,大聲斥責道:“平時覺得你不錯,想不到一遇危難,就說出這樣的誤國之言!京城是大明天下的根本,如果輕易放棄,國家就保不住了。難道你忘了南宋的教訓嗎?今後誰再提南遷的事,就該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