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後認為於謙的話很有道理,說道:“來人,快把誤國之臣徐珵趕走,不要讓他破壞大會!”徐珵被太監們趕出宮門,狼狽不堪地離去。過了幾日,孫太後傳下詔書,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封郕王為監國(代理皇帝職權)。
郕王統領京城兵馬之後,立即封於謙為兵部尚書。於謙是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為官清正,從不接受別人的禮物。他曾作《詠石灰》以明心誌:
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宦官王振專權之時,於謙擔任山西、河南兩府的巡撫。由於王振權勢炙手,各地官員進京時都給他送禮,於謙卻從不巴結他。有一年於謙又要進京述職,他的屬下說道:“您沒有金銀財寶,向老百姓要點土特產也成啊!得罪了王振可不是鬧著玩的!”
於謙甩動兩隻袖子,說道:“我此次進京,隻帶清風。”他還寫了一首詩,名叫《入京》。詩中歎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於謙告訴人們:他此次入京,隻帶兩袖清風,免得老百姓私下裏議論。這就是成語“兩袖清風”的由來。
郕王擔任監國後,大臣們要求清除弄權的宦官。一日,郕王在金殿議事,大臣們給他宣讀奏章,要求查抄王振的家產。他們對權宦誤國深有體會,說到動情處放聲痛哭,哭聲一直傳到午門外。郕王深受感動,派宦官馬順查抄王振的財產。
大家都說:“馬順是王振的同黨,這事怎能讓他去辦!”宦官金英覺得大臣們多事,嗬斥他們。大臣們揮拳要打金英,金英嚇得逃往內宮。馬順不知好歹,說道:“你們對郕王不敬,到底想幹什麼?還不給我退下!”
大臣們氣極了,將馬順揪住,活活打死。小宦官毛貴、王長隨平時與王振串通一氣,也被打死。於謙想製止大家,可是大臣們群情激奮,誰的話也不聽。於謙的衣襟和袖子都被他們撕碎了。
郕王非常害怕,準備逃往內宮。於謙扯住他的衣服,說道:“皇上之所以被擒,全怪王振誤國。不處置王家,怎麼平息眾怒?陛下如果宣布王振之罪,大臣們的氣也就消了。”於是,郕王公布了王振的誤國之罪,派人查抄王宅。
吏部尚書王直佩服於謙的膽略,拉住他的手說:“今日掃除奸賊,全仗您的從容不迫、臨亂不驚。驅除賊寇的事應當由您承擔!像我這樣的老頭子,又有什麼用呢?”
過了幾日,於謙對孫太後說:“現在皇帝在敵人手中,國家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定局勢,應當讓郕王繼承皇位。孟子說,‘社稷為重,君為輕。’希望太後作出明智的選擇。”孫太後權衡利弊,終於采納了於謙的意見。
不久,郕王即位,他就是明景帝。景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英宗之子朱見深仍為太子。孫太後扶立景帝,徹底挫敗了也先利用明英宗要挾明朝的圖謀。
■北京保衛戰
明景帝登基以後,於謙對他說道:“行軍打仗之時,糧草非常重要。現在城邑一旦攻破,軍糧會落入敵人之手。您應該傳下一道旨意,給官員、士兵預支半年的糧餉,而且要本人親自領取。這樣能保證我軍有充足的軍糧。”明景帝照他的話做了。
公元1149年10月,也先進駐大同城外。大同守將郭登向敵軍交納金銀,到夜晚卻派軍隊偷襲敵營,想救出英宗。可是,偷襲行動被敵人察覺,明軍無功而返。於是,瓦剌軍放棄大同,向東進攻。他們攻克居庸關、紫荊關,進駐北京德勝門外。激烈的北京保衛戰終於拉開了序幕。
此時各路軍隊已到北京,京城內外共有二十二萬人馬。於謙召集眾將商議,石亨說:“敵兵勢大,咱們應該把軍隊調進城裏,把城門緊緊關閉。也先攻不下京城,一定會退兵。”
於謙不同意他的意見,說道:“你這個辦法不妥。也先連連得勝,如果我們緊守城池,會使百姓失去信心。咱們應當主動出擊,挫傷敵人的銳氣。”他命令眾將出城駐守,自己帶領一支人馬,在德勝門外列陣。
城外防線布置好了,於謙傳下命令,將北京各個城門關閉。於謙又下達命令,說道:“如果將領貪生怕死,帶頭後退的,斬將官;如果士兵不聽指揮後退的,後隊有斬前隊之權!”將士們見於謙這樣勇敢,都願意努力殺敵。
也先派人與明景帝議和,索要億萬財富。明景帝派禮部侍郎王複、鴻臚寺卿趙榮出城探望英宗。王、趙來到敵營,毫不畏懼。明英宗怕二人遇害,對他們悄悄地說:“也先非常野蠻,你們快走吧。”二人才返回城中。
過了幾日,也先率一萬騎兵進攻德勝門。當時,天下著大雪,寒冷徹骨。於謙讓石亨帶領軍隊埋伏在民房裏,並調來火槍營助戰。明軍的小股部隊與瓦剌軍交戰後,假裝戰敗。也先中計,在後麵緊緊追趕。
瓦剌軍進入埋伏圈後,石亨率軍隊從民房中殺出,將敵人包圍起來。也先急忙向外衝殺,但明軍甚是勇猛,將瓦剌軍死死纏住。這時,明軍火槍營加入戰鬥,發射炮彈、火箭。瓦剌軍陣腳大亂,四散奔逃。在戰鬥中,也先的弟弟孛羅被炮火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