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明朝(5)(2 / 3)

■李時珍采藥

嘉靖年間,醫學家李時珍深受百姓愛戴。李時珍是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人,祖父和父親都是著名醫生,父親還著有《醫學八脈法》、《四診發明》等醫學著作。李時珍年幼時身體多病,吃了很多藥也不見好。他推己及人,同情所有患者,希望自己能精通醫術,為天下病人解除痛苦。

可是,李時珍的父親認為醫生身份低微,希望兒子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李時珍從小就喜歡讀書,他除了閱讀儒家典籍外,還喜歡看小說、詩詞。豐富的閱讀量既使他掌握了純熟的語言技巧,又使他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李時珍十四歲考中秀才,後來三次參加舉人考試都名落孫山。他認為自己不是研究儒學的料,從此攻讀醫書,準備子承父業。他閱讀了先秦時醫人所著的《神農本草》、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證類本草》等,掌握了一些醫學知識和醫療方法。

李時珍對父親說:“曆代的醫書雖然論述精辟,但其中錯誤之處甚多。剛入門的醫生若盲目輕信,會施治失當,誤人性命。我學醫之後,一定要寫一部著作,對藥物的用法、藥方的劑量重新修正。”

他的父親正為李時珍放棄科舉而惋惜,聽了他的話非常高興,說道:“你既有此大誌,就要認真學習醫術,積累治療經驗。你雖讀了醫學前賢的書,但隻粗通些藥理,待我把我平生所學悉數相授,一定讓你當個好醫生!”

於是,李時珍背起藥箱,跟隨父親到各處行醫。他觀察父親的治療經過,從中學到不少學問。過了幾年,他在父親的輔導下行醫,由於他樂於鑽研,對知識又能活學活用,所以治愈了很多疑難病症,名氣越來越大。

公元1552年,楚王的兒子得了氣厥病,雖經醫生用藥,總不見好。楚王是個信神之人,認為一粒金丹入腹,百病全消。他請來一位道士,道士說:“公子這點小病,不難施治。待小道調理寶爐,煉成九轉金丹,定能祛邪固本,使公子康複。”

可是楚王之子服用金丹後,非但沒有康複,病體反而更加沉重。楚王一怒之下趕走道士,命人四處延請名醫。不久,李時珍被請進楚王府,他施展高超的醫術,很快將楚王之子治愈。楚王大喜,封李時珍為奉祠正,留在身邊。

1554年,嘉靖皇帝身體欠佳,要各地官員舉薦良醫。楚王接到命令後,派人將李時珍送入宮中。嘉靖接見眾良醫時,李時珍高談闊論,詳述藥理。皇帝聽得津津有味,遂封他為太醫院醫官。

李時珍在太醫院工作期間,閱讀了皇家珍藏的許多醫書,見識了一些珍貴藥材和異域藥物,豐富了自己的醫學知識。可是,嘉靖皇帝整天在宮裏研究煉丹,不重視科學。一些醫生為了邀寵,竟然也研製金丹進獻。李時珍在太醫院待了一年,受不了那裏的汙濁空氣,終於以養病為由辭官。

李時珍回鄉之後,決定寫一部糾正前賢缺失的醫書,完成自己年輕時的誌向。他到許多山川遊覽,采集各種草藥,研究它們的功效。

一天,他來到武當山(在湖北境內),聽說山上有一種藥物叫“榔梅”,人吃了能長生不老。官府每年都耗費財力,采“榔梅”向宮中進貢。李時珍登上懸崖峭壁,摘下一支榔梅。他經過仔細研究,歎道:“這不過是一種止渴的水果,並無延年之效。官府每年枉費財力、民力,真是不值!”

李時珍徒步遠行,足跡遍及兩湖、安徽、江西、江蘇、河北、兩廣之地,白天采藥,晚上修書。他的醫書經過不斷修改,漸漸完備。這本書就是中國醫學界的重要典籍——《本草綱目》。

李時珍七十三歲時,將《本草綱目》的文稿給書商胡承龍看了。胡承龍看完後說道:“這是一部奇書啊,我一定將此書刊印出來,流傳後世。”1593年,李時珍不幸去世。三年之後,《本草綱目》終於出版。

這部醫學名著有一百九十萬字,共收入中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方一萬多個。書中涉及到的藥理、劑量極為準確,堪稱經典之作。《本草綱目》出版後,被譯成日、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種文字,成為世界醫學寶庫的珍品。

■張居正理政

公元1572年5月,隆慶帝逝世,其子萬曆帝即位。這位新皇帝隻有十歲,由宰相高拱、內閣大臣張居正輔佐。

高拱為人過於強硬,和秉筆太監馮保發生了矛盾。馮保讓皇帝下詔,將自己升為掌印太監,並掌管東廠。這樣一來,詔書的起草權由高拱負責,蓋章則由馮保負責。高拱非常生氣,讓大臣彈劾馮保。馮保則在皇帝生母李太後麵前搬弄是非,說高拱恣意妄為。

張居正此時想奪取更大的權力,就與李太後、馮保聯合起來,籌劃罷相之事。1573年6月,萬曆在神極門接見群臣。馮保高聲宣讀太後和皇帝的詔書,曆數高拱罪過,將他免職。

罷免高拱後,張居正當上了宰相。他進行改革,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所謂一條鞭,是將各種賦稅項目簡化為一條,合並起來征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