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明朝(7)(2 / 2)

《天工開物》內容豐富,共有十八卷。它包括:糧食、油料作物種植、紡織、染色、糧食加工、熬鹽、製糖、燒瓷、冶煉、錘煆、車船製造、灰硫燒製、榨油、造紙、礦冶、兵器製造、顏料生產、釀酒、珠玉開采等項目,幾乎囊括了當時農業、手工業所有的生產部門的生產技術。

在《天工開物》一書中,農桑部分占九分之二,在當時來說,具有很高的科學水平。從《天工開物》一書中可以知道,明代農業科學技術的許多發明和發現,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天工開物》還證明,除了農業以外,我國在礦業和手工業技術中,一些技術也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五金》卷中,記錄了明代以前勞動人民在冶煉技術上的發明創造。

此外,這部書裏還記錄了不少宋應星個人的研究成果,譬如他關於煤的分類法的研究,有的具有現實價值。

這部書材料收集廣泛、係統,文字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初刻時配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許多生產工具憑著例圖便可以複原。因為該書很有價值,清代的大型叢書《古今圖書集成》中《考工典》部分吸收了十分之七的內容。

這部書到今天已經譯成了日文、法文、德文等許多外國文字,有外國學者認為宋應星的書足可與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匹敵,而把他稱為“中國的狄德羅”。

■遍訪五嶽的徐霞客

徐霞客,原名徐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南京常州府江陰縣(今江蘇江陰)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

相傳徐霞客自幼聰慧過人,過目不忘,落筆成文。他從小在私塾裏讀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讀地理曆史一類的書籍,讀得愈多,興趣愈濃,書中介紹的壯麗河山深深吸引著他。同時,徐霞客也發現過去的地理書的一些記載,由於缺乏實地調查,錯誤不少,於是立下了走遍五嶽的宏願。

徐霞客十幾歲時,父親就死了,他母親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性格開朗,通情達理,勤勞持家,精於紡織。她早看出了兒子的心思,不顧年老體衰,承擔一切家務,支持徐霞客去旅行。

母親為他準備了行裝,還為他縫製了一頂遠遊冠。徐霞客22歲那年,第一次走出家門,開始了探險生涯。他先從家鄉附近的太湖開始,“登眺東、西洞庭兩山,訪靈威丈人遺跡”。自此以後,他迷上了旅遊。在此後的30多年中,徐霞客跋山涉水,考察了東南、華南、華中、華北、西南16個省的廣大地區。

每到一地,徐霞客都對地貌、地質、水文、氣候、植物等進行調查,寫成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徐霞客遊記》。

他在遊浙江雁蕩山時,為了查明大龍湫瀑布的源頭和雁湖的確切位置,冒著隨時都可能墜下懸崖的危險,幾次攀登雁蕩頂峰。途中碰到一麵絕壁,就解下足布,接起來懸於崖頂,然後沿著足布攀援上下。由於徐霞客不畏艱險,實地反複考察,終於證實了雁湖之水與大龍湫風馬牛不相及,糾正了以前誌書的“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的錯誤。

還有一次,他到達越南香甸,經過一座突兀高聳的山峰,發現懸崖峭壁上有一個岩洞,看看四周,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到上麵,看來是沒有人上去過的。他冒著生命危險,像壁虎一樣,貼著懸崖邊,一步一步爬了上去,對洞內進行了一番考察研究。

幾十年間,徐霞客攀登懸崖峭壁,越過洪流洞穴,頂著狂風暴雨,行走在叢林絕徑之中,多次出生入死。

明崇禎十三年,徐霞客從西南考察回來。此時,他已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記錄了非常豐富的資料,想進行分析研究。不幸的是,長期的勞累使他病倒在床上。在病床上,徐霞客仍然計劃著病愈後的出行。但他的願望未能實現,第二年,徐霞客病逝,時年55歲。

後來,清兵入關,他的家鄉同樣遭到劫難,這些資料大部散失了。過了一百多年後,他的後裔才將他殘存的一千零七十天的日記編刻成書,這就是著名的《徐霞客遊記》。

他的著作《徐霞客遊記》既是文學名作,又是傑出的地理學文獻。在這本書中,徐霞客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的錯誤記載,增加了許多過去沒有人記載過的新的地理現象。如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長江上遊就是岷江,徐霞客是第一個弄清楚長江的上遊是金沙江的。

■李自成進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