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明朝(8)(2 / 2)

但是,由於桂王政權內部的不團結,1649年,湖南就被清軍占領,何騰蛟在湘潭被俘就義;瞿式耜也在桂林城失守後被清軍殺害。在桂王政權麵臨覆滅的時刻,李定國領導的大西農民軍,擔負起抗清的重任,在西南一帶又繼續戰鬥了十多年。

李定國是陝西延安人,十歲參加農民軍,機靈勇敢,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成人後,驍勇善戰,被稱為“萬人敵”。張獻忠建立大西國,封李定國為平西將軍。

張獻忠的養子還有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都受封為將軍。張獻忠犧牲以後,留下五六萬起義軍由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南下貴州、雲南,他們派人向永曆帝建議,要求一起抗清。經過一番周折,永曆帝看到形勢危急,隻好依靠大西軍,封孫可望為秦王。

孫可望是個野心家,他忌妒李定國的名望,處處找機會打擊他。李定國始終以團結對敵的大局為重,盡量忍讓。

孫可望把永曆帝接到貴州,卻把聯合抗清的大臣拋到腦後,隻想著牢牢控製住永曆帝,實現他割據西南、獨霸一方的野心。這時,李定國卻在雲南花了兩年時間,訓練了三萬精兵,製造了一批武器盔甲;他還找了一批馴象的人,組成一支象隊。在做好準備之後,決定出兵進攻清軍。

1652年,李定國開始對清軍發起進攻,北路軍攻四川,李定國自帶的東路軍攻湖南。行前,李定國申明軍紀:不殺人,不放火,不奸淫,不殺耕牛,不搶財物。他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受到百姓歡迎,打了不少勝仗。

打下湖南沅州(今湖南芷江)和靖州(今湖南邵陽)後,李定國偵察到桂林的清軍防守空虛,決定分三路進攻桂林。後來因情況變化,他當機立斷,集中兵力,突襲桂林。駐守在桂林的清軍主帥孔有德派兵迎戰,還沒接觸農民軍,就被農民軍的氣勢給嚇得紛紛潰逃。孔有德不得不親自帶兵到嚴關,和明軍對壘。李定國大軍一到,前麵是高大的象隊,後麵是雄赳赳的兵士。大象一上陣吼叫起來,清軍戰馬聽到大象的吼聲,嚇得亂蹦亂跑。那時,天忽然下起大雨,電閃雷鳴,象群趁勢一衝,清兵大敗,明軍奮勇追擊,殺得清軍一敗塗地。

孔有德急忙把兵士撤進桂林城,把城門關住。李定國率軍跟蹤追到城門外,日夜不停地圍攻,孔有德親上城頭指揮,明軍的亂箭射去,正中孔有德的前額。這時候,他又得到城北山頭已被李定國攻占的消息,他徹底絕望了,便跳進熊熊烈火中自焚而死。

李定國一鼓作氣,又攻克柳州、梧州、衡陽、長沙,永曆帝得到捷報,封李定國為西寧王。而清廷得到消息後,則大受震動,連忙派親王尼堪帶兵十萬反攻長沙。李定國為避開清軍銳氣,主動從長沙撤出,卻在退到衡阻的路上設下伏兵。尼堪親自率兵追擊,中了明軍的埋伏,尼堪當場被砍死了。

孫可望對李定國的勝利十分忌妒,他邀請李定國去沅州議事,企圖陷害他。幸好有人密報,李定國才沒遭毒手。為避免衝突,李定國南下兩廣。但他在兩廣的作戰並不順利。與此同時,孫可望調派他的軍隊到湖南進攻清軍,想搶個大功,卻遭到大敗,連李定國光複的許多城市都丟了。

李定國始終希望與孫可望和解,共同抗清。公元1657年,他派人去貴陽講和,還將孫可望的家屬送去。但孫可望依仗兵力眾多,直接向李定國發起進攻。可是,他手下的將士們恨透了他的分裂活動,在雙方交戰的時候,紛紛倒戈奔向李定國一邊,孫可望隻帶著二十幾個親信,逃到長沙,投降了清軍。

孫可望的投降,使南明政權的力量大為削弱。第二年,清兵由降將吳三桂、洪承疇等率領,分三路進攻雲南、貴州。李定國分三路阻擊,都遭到失敗,不得不退回昆明。永曆帝和他的幾個親信官員驚慌失措,逃往緬甸。

李定國繼續在雲南邊境上招兵買馬,準備積蓄力量,打擊清軍。為了穩定軍心,李定國接連十三次派人去接永曆帝回國,永曆帝卻不敢回來。

公元1661年12月,吳三桂帶領十萬清兵開進緬甸,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帶回昆明。一到昆明,永曆帝被吳三桂勒死,最後一個南明政權到這時候徹底滅亡。

公元1662年農曆六月,李定國病重,在雲南猛臘逝世。臨終前,他對眾人叮囑說:“寧可死在荒野,也不能投降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