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
公元1616年正月,女真領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附近)即位。他自稱“大汗”,定國號為“大金”。人們為了將這個金朝與滅北宋的金朝相區別,稱之為“後金”。“後金”後來改名為“清朝”,後人稱努爾哈赤為後金太祖或清太祖。
那時候,努爾哈赤不但管轄建州女真全部土地,還基本上統一了海西女真與東海女真。他將所統領的人口分為八旗,八旗人口在和平時期是種地的農民,在戰爭時期則是衝鋒陷陣的將士。
1618年,努爾哈赤召開誓師大會,指出明朝與女真有“七大恨”,決心與明朝為敵。“七大恨”的第一條就是明將殺努爾哈赤祖、父,另外還有殺女真使者、占女真土地等。努爾哈赤帶兵攻打撫順,大獲全勝,得百姓近萬人,賜給有功將士。
公元1619年,明朝兵部侍郎、遼東經略楊鎬在遼陽誓師,然後派兵進攻金國。明軍共有八萬人馬,由楊鎬坐鎮沈陽指揮。大軍號稱四十七萬,兵分四路,準備從東、南、西、北四方對赫圖阿拉實施合圍。明金薩爾滸之戰就此展開。
北路軍由開原總兵馬林率領,共一萬五千人,由三岔口進兵;西路軍由山海關總兵杜鬆率領,共二萬五千人,由撫順關進兵;南路軍由李成梁之子、遼寧總兵李如柏率領,共兩萬五千人,由鴉鶻關進兵;東路軍由遼陽總兵劉鋌率領,共一萬三千人,由亮馬甸進兵。
另外,女真葉赫部共派出十萬軍隊相助明朝。可是,由於赫圖阿拉天降大雪,封閉山路,明軍沒有實現合圍的計劃。
當將士們向努爾哈赤報告明軍動向時,努爾哈赤笑道:“憑他幾路來,我隻一路去。”他的主意,是集中優勢兵力,將明軍一路一路地解決。努爾哈赤能夠調動的兵力共有六萬,若是集中起來對付一路兵馬,的確有些把握。
3月,杜鬆率領的西路軍進抵薩爾滸(今遼寧省撫順市東大夥房水庫所在地),紮營於山腳。杜鬆派人四處偵察,得知附近小山上駐有小股金兵,立即發兵攻打。這時,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率領一支軍隊趕到,與小山上的金兵夾擊明軍,明軍陣容大亂。
下午,努爾哈赤親率主力部隊來到,向明軍營壘衝殺。杜鬆年老氣傲,自撫順關急馳而來,軍隊早已疲憊不堪。再加上他不熟悉地理,所以全軍被殲,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這時,馬林率領的北路軍離薩爾滸僅有四十裏之遙。他聽說杜鬆兵敗被殺,不敢繼續前進,依山紮下營盤,挖掘三道壕溝據守。努爾哈赤帶領軍隊北上,攻入馬林大營。馬林驚慌不已,將軍隊分為三股,準備向開原撤退。
努爾哈赤帶領軍隊將北路軍分割,三股軍隊與金兵剛一交鋒,就敗下陣來。馬林見勢不妙,帶頭逃跑。北路軍被努爾哈赤打得四散奔逃,僅馬林率數騎逃到開原。
楊鎬得知杜鬆、馬林失敗的消息,急忙傳下命令,讓東路軍、南路軍停止前進。可是命令還未傳達到東路軍,劉鋌就出事了。
東路軍自出兵以來,行進速度極慢,有時一天隻能走十五裏。此時,努爾哈赤派人帶杜鬆的令箭見劉鋌,請他盡快趕往薩爾滸。劉鋌笑道:“請轉告杜老將軍,我馬上就到約定地點,那時與他共殲反賊!”
劉鋌向薩爾滸進發,來到一處峽穀,仍命軍隊前進。部將說:“此處地勢狹窄,容易中敵人的埋伏,應當改走別的道路!”劉鋌笑道:“我行軍打仗,戰無不勝,還怕什麼埋伏!你們若違抗軍令,定斬不饒!”
當劉鋌來到阿布達裏岡時,後金伏兵殺出,將劉鋌圍了起來。劉鋌雖奮力拚殺,但後金部隊是東路軍的三倍,將他們死死咬住。經過一場苦戰,劉鋌及其義子戰死沙場,全部軍隊被殲。
再說南路軍,李如柏一心保存實力,3月份才從鴉鶻關出發。他雖進入後金境內,卻逗留不進,貽誤作戰時機。他聽到杜鬆、馬林失敗的消息,驚懼不已。楊鎬的撤兵令傳達到南路軍時,李如柏如釋重負,迅速南歸。
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滅掉葉赫部,統一海西女真。後金力量不斷壯大,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
■寧遠之戰
公元1620年,明朝萬曆皇帝去世。這一年,繼位者泰昌皇帝也死去,天啟皇帝登基。天啟在宮中耽於玩樂,將朝政交給宦官魏忠賢,朝政更加腐敗。
1621年3月,努爾哈赤攻占沈陽、遼陽,並遷都遼陽。1625年,他經過仔細考慮,認為沈陽才是形勝之地,遂改沈陽為盛京,定為後金國都。
公元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領十三萬軍隊,奪取寧遠。16日,金軍來到東昌堡,次日渡過遼河。
此時,明朝遼東部隊由兵部尚書、遼東經略高第指揮。高第是魏忠賢的同黨,畏敵如虎。他將寧遠周圍幾個據點的軍隊撤走,帶領軍隊、百姓進入山海關。在他的命令下,明軍將百姓房屋燒毀,遺棄米粟十多萬石。很多百姓在遷徙過程中死去,活著的人哭泣不止。
此時的寧遠成為一座孤城,城中士兵隻有一萬多人,沒有援兵。駐守此城的是兵部主事袁崇煥。他為了表示抵抗的決心,咬破手指,寫了一封血書。他將血書交給將士們傳閱,並鼓勵眾人與城池共存亡。明朝將士大為感動,都願意死守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