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又傳下幾道命令。第一,讓城外百姓撤入城中,堅壁清野;第二,城內官員準備糧食,清除叛徒,小心守城;第三,鼓勵將士殺敵,不許臨陣脫逃。他怕將士們膽怯逃跑,就給山海關將領寫了一封信,如發現寧遠前線潰敗下來的士兵,定斬不饒。
努爾哈赤沒遇到任何抵抗,於23日到達寧遠郊區。他給袁崇煥寫了一封信,信上說“現在我攻打寧遠,部下共有二十萬軍隊。你孤立無援,難以久持,如果歸順金朝,我定以高官厚祿相報!”寧遠百姓聽說此事,都驚慌不已。
高第和山海關總兵楊麒躲在山海關中,不肯派兵支援袁崇煥。後金部隊來到寧遠城下,將城池團團圍住,發動猛攻。
明軍向金軍投下石塊,並發射弓箭。後金部隊頭頂盾牌,登雲梯作戰。他們人多勢眾,倒下一批,又有一批補充上去。袁崇煥見清軍如此英勇,就使用紅夷大炮破敵。金軍被大炮打得血肉橫飛,死難者不計其數。
第二天,努爾哈赤命令士兵加緊攻勢,他親臨戰場督戰。袁崇煥在城樓上仔細觀察,等到金兵離城牆較近時,才命令士兵放炮。在炮火攻擊下,城下堆滿了金兵的屍體。
努爾哈赤見識了火炮的厲害,知道繼續猛攻必然損失慘重。他派軍隊攻擊明軍存糧之地覺華島(今寧遠菊花島)。島上雖有明朝水軍數千人,可是由於天氣寒冷,水麵結冰,他們的作戰優勢蕩然無存。在金軍的猛烈進攻下,覺華島明軍全部被殲。
努爾哈赤雖然奪取明軍糧食,但寧遠城池堅固,大炮又甚為厲害,使他的軍事行動得不到進展。金軍與明軍大戰三日,都以金軍失敗告終。27日,努爾哈赤傳下命令,讓軍隊撤退。
袁崇煥認為攻擊金軍的時機已到,就帶領明軍出城,追殺金兵。金軍被明軍打敗,向北逃了三十裏,明軍才止住腳步。努爾哈赤在攻城時中炮受傷。他回到沈陽後歎道:“我從二十五歲起兵,從來沒打過敗仗,沒想到竟在寧遠城下受挫!”
努爾哈赤的傷勢越來越嚴重,過了幾個月就死了。當時,後金大汗之下有四大貝勒,即二阿哥(皇子)代善、五阿哥莽古爾泰、皇侄阿敏、八阿哥皇太極。四大貝勒怕後金出現女性幹政的現象,命繼母阿巴亥自縊,為父親殉葬。
代善的實力與皇太極不相上下,但他怕兄弟爭位導致後金分裂,決定輔佐皇太極登基。他親自去找莽古爾泰、阿敏,寫了封勸進書,請皇太極繼承汗位。
皇太極用謙讓之辭試探大家:“父汗在世時,並無立我為主之命。更何況二哥深孚眾望,五哥勞苦功高,為什麼非要把大汗的重任交給我來承擔?我才能低微,不是管理天下的材料。”代善等人依然勸他即位。皇太極見眾兄弟支持自己,才接受汗位。他就是清太宗。
■皇太極巧施反間計
公元1627年5月,皇太極統領人馬,兵分三路南下,直逼寧遠。遼東巡撫袁崇煥登上城樓,親自督戰。他用大炮對金兵猛烈轟擊,同時命遼東各軍前來援救。明朝援軍趕到時,與袁崇煥內外夾擊。皇太極在寧遠受挫,隻得帶領軍隊撤退。
皇太極在寧遠吃了敗仗,轉而攻打錦州。但是錦州的防守同樣嚴密,金兵不能取勝,士氣低落。皇太極無奈,隻得回轉盛京。這場戰役被稱為寧錦之戰。
遼東前線打了勝仗,捷報傳入京城。宦官魏忠賢的黨羽把功勞占為己有,反說袁崇煥坐視錦州危急不救,有失職之罪。天啟帝對魏氏一黨言聽計從,竟將袁崇煥削職為民。
8月,明朝天啟帝逝世,其弟信王朱由檢登基,就是崇禎帝。崇禎將魏忠賢貶到鳳陽去守皇陵,並且平反冤獄,懲治魏氏奸黨。魏忠賢離京之後,在一個小客店上吊自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魏忠賢下台後,一些大臣揭露閹黨打擊袁崇煥的事情,主張重用袁崇煥。崇禎早就聽說袁崇煥忠心為國、智勇雙全,對他印象極佳。不久,袁崇煥奉旨入京,被加封為兵部尚書。崇禎不但把遼東部隊交給他,還讓他管理河北、山東的軍務。從此,袁崇煥又有“袁督師”之稱。
崇禎在偏殿召見袁崇煥,詢問他的作戰計劃。袁崇煥說:“臣的作戰計劃都寫在奏章裏。如果陛下給我充分的權力,再得到後方的有力支持,臣五年之後就能恢複遼東之地。”崇禎對袁崇煥的膽魄非常讚許,賜給他尚方寶劍,讓兵部、戶部給他充足的兵馬、錢糧。
袁崇煥來到寧遠之後,整頓隊伍,嚴明軍紀。明軍將領毛文龍私通後金,按兵不動,貽誤戰機。袁崇煥勃然大怒,沒有上報朝廷,用尚方寶劍將他斬首。
皇太極看到寧遠、錦州防守嚴密,不易攻破,就想繞道進攻。1629年10月,皇太極帶領十餘萬鐵騎,從喜峰口(今河北遵化東北)、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突破長城,向北京殺來。袁崇煥大為吃驚,挑選了九千精兵,連續行軍兩晝夜,趕往京城。
袁崇煥終於在北京城外將金兵截住,兩支軍隊展開了一場激戰。袁崇煥身先士卒,努力作戰,在廣渠門和左安門擊敗敵軍,使京師轉危為安。
可是,一些奸臣卻在城中造謠,他們說:“袁崇煥曾與皇太極議和,兩人早有勾結。這次他與皇太極串通一氣,想推翻大明江山。”崇禎本來對袁崇煥非常信任,但聽到謠言後,卻對袁崇煥起了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