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進城麵聖,崇禎在宮中接待他。袁崇煥說:“遼東軍隊行軍千裏勤王,非常疲勞,應該讓他們進城休整一下。”崇禎帝怕袁崇煥有陰謀,對這個要求斷然拒絕。袁崇煥隻得將隊伍駐紮在廣渠門外。
這時,有兩個明朝宦官被金兵擒獲,皇太極認為這兩個俘虜可以利用。皇太極將他們囚禁於營帳之中,然後讓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在帳外談論機密之事。高、鮑的談話內容竟是袁崇煥與金人訂下盟約,約定共同滅亡明朝。
高、鮑談完話後,皇太極命令看守假裝懈怠,一名姓楊的宦官逃了出去。他回到宮中,將自己了解到的情況向崇禎帝報告。
崇禎帝大怒,緊急召見袁崇煥。袁崇煥晉見後問道:“陛下有何急事,宣臣入宮商議?”崇禎怒氣衝衝地說:“好個袁督師!你為何擅自處死毛文龍?金人是不是你引來的?”袁崇煥正要解釋,錦衣衛一擁而上,將他捆綁起來,押入大牢。
皇太極聽說袁崇煥被捕,笑道:“崇禎中我計矣!”第二年2月,他掠奪大量財物、人口,回轉盛京。
8月16日,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處以肢解之刑。他的妻子、兄弟被流放到三千裏之外。袁崇煥行刑前,寫信給遼東將士:“我雖然被處死,但問心無愧!你們要忠心保國,不可背主作亂!”崇禎殺害袁崇煥,真是自毀長城。從此,明朝再也沒有出現製約後金的良將。
後來,皇太極在與明朝作戰的同時,屢次征伐蒙古,都取得勝利。清朝在蒙古建立了許多關帝廟,以劉備自居,將蒙古比作關羽。
公元1635年,皇太極將女真改名為滿洲,又叫滿族。第二年,皇太極為了表示滅亡明朝的決心,將國號由“金”改為“清”。因為明屬火,清屬水,水能滅火。皇太極改帝號為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接受滿洲、蒙古臣子的祝賀。
■計收洪承疇
洪承疇是明朝名將,進士出身,曾在鎮壓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的戰爭中顯示出出色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因此備受崇禎皇帝器重。
公元1641年,皇太極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洪承疇被崇禎皇帝任命為薊遼總督,率兵13萬前去解錦州之圍。
洪承疇從寧遠北進,步步為營,且守且戰。同時,他積極地集聚糧草,準備與清軍長期作戰。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卻向崇禎皇帝進讒言,說洪承疇浪費國家錢財,不積極進取。崇禎帝於是派張若麟作監軍去催促洪承疇進兵。洪承疇不敢抗命,就進兵錦州,想與清軍盡快決戰。
大戰開始後,清軍初戰失利,皇太極急忙帶兵增援。他帶兵切斷了明軍的糧道,並在路上設伏,圍困駐紮在錦州南鬆山上的洪承疇主力部隊。
明軍一見糧道被斷,恐慌不已,同時,洪承疇與錦州城內的明將也失去了配合。錦州的明將沒有人指揮,也亂成了一鍋粥,總兵曹變蛟衝擊皇太極的大營,被亂箭射回,身負重傷。王樸、吳三桂兩位總兵逃往杏山,中伏後,幾乎全軍覆沒。
洪承疇不得已,隻好困守鬆山孤城,半年後,糧盡援絕,處境艱難。1642年2月18日,鬆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鬆山城破,洪承疇被俘,押送到盛京。
當時,皇太極野心勃勃,想吞並中原,正在尋找一位明朝重臣作為入關的“領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價勸其降清,洪承疇總是不為所動,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他麵壁而坐,不飲不食,一副等死的模樣。皇太極束手無策。
有一天,漢族大臣範文程奉皇太極之命又來勸降,談話間,房梁上有灰塵落下,掉到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立即小心翼翼地將灰塵撣掉。範文程回來後向皇太極報告說洪承疇絕不願意死,因為一件衣服他都如此愛惜,何況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極看到有招降的可能,便親自前去看望,誠懇地希望洪承疇能為大清效力,並脫下自己身上的貂皮大衣披在洪承疇的身上,說:“先生冷,穿上它吧!”洪承疇深受感動,當即表示願意歸降。
洪承疇投降清朝以後,北京城中的崇禎皇帝還不知情,誤以為洪承疇已經為國捐軀,十分悲痛,停朝三日,下令在都城外建立專祠以示紀念,並親自寫了祭文來祭奠洪承疇。
此後,洪承疇跟從多爾袞入關,攻城略地,平定江南,掃蕩雲貴,打敗李定國,除去明桂王,為清王朝盡心盡力,馳騁疆場二十餘年,終於推翻明王朝,真正成為清朝入主中原的開路先鋒。
■少年天子福臨
公元1643年9月21日,51歲的清太宗皇太極在沈陽突然去世,由於他生前沒有對後事作任何安排,結果哀悼儀式剛剛結束,一場圍繞皇位繼承人的鬥爭就拉開了序幕。
爭鬥最激烈的是在睿親王多爾袞(太宗之弟)和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叔侄之間展開的。
豪格久經戰場,很有威名,並且手握軍政大權,這也使他成了一些大臣追逐的目標。當時,索尼、圖賴和鼇拜等大臣都提出議立肅親王豪格為君。豪格欣然同意,派人四處活動,獲得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