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清朝(2)(2 / 3)

這時,一陣狂風襲來,使將士們看不清眼前的目標。等到狂風停止,多爾袞的兩萬清軍已經來到戰場。李自成大驚,說道:“真沒想到清人能夠進關!”他從高崗上下來,加入戰鬥,努力拚殺。

可是,大順軍已經拚殺了一天一夜,非常疲憊。清軍不但以逸待勞,而且驍勇程度也高於闖軍。在多爾袞、吳三桂的兩麵夾擊下,大順軍吃了敗仗,退往京城。吳三桂充當清人的先鋒,緊緊追殺李自成,大順軍損失慘重。

多爾袞非常高興,在山海關舉行授爵儀式,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李自成對吳三桂非常痛恨,他走到永平範家莊時,將吳襄殺死。回到北京後,李自成將吳家滿門抄斬,被殺者共有三十四人。他在北京即行登基大典,然後棄城而走。

其後,李自成一路潰敗,在湖北連連失利,實力大為削弱。他退到九宮山(湖北通山縣境內)時,命令主力部隊南下,自己率二十多名騎兵斷後。當地的漢族地主武裝對李闖王懷恨在心,發動突然襲擊,闖王壯烈犧牲。

■遷都北京

公元1644年,清軍在明朝大將吳三桂投降後,進入山海關,以每日奔行一百二三十裏的速度向北京推進。五月初,清軍浩浩蕩蕩地開到了北京城下,途中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北京城裏的明朝文官武將聽到清軍兵臨城下的消息,連忙到北京城朝陽門外,以帝王之禮迎接清軍統帥多爾袞。他們跪在大道兩旁,不顧千軍萬馬揚起的塵土,不住地磕著響頭。多爾袞命令明朝官員在前麵帶路,從朝陽門經正陽門進入皇宮。此時,北京城內一片狼藉,有的地方連李自成撤出北京時放的火還沒有撲滅。

進入北京之後,多爾袞的同母兄長、武英郡王阿濟格就提出:“我軍在遼東時,顧及民心而不讓隨便殺戮,因此被當地居民殺了很多士兵,現在應該乘亂大肆劫掠一番。”這個野蠻而愚蠢的建議遭到了多爾袞的嚴厲斥責。

在漢族大臣範文程、洪承疇的建議下,多爾袞采取了一係列穩定民心、籠絡明朝士人的措施。一次,在武英殿升座。多爾袞看了一眼那些恭恭敬敬的明朝官員,說:“我和我們大清的軍隊是仁義之師,這次進關殺賊,是為了替你們報君父之仇。”

說罷,他又對身邊的清朝王公大臣們說:“傳我的命令,諸將進城,不許闖入民宅,對百姓要秋毫不犯,違令者嚴加懲辦!”過了幾天,多爾袞又下令為崇禎發喪三日,以皇帝禮儀安葬崇禎帝,表示自己不會跟明朝的官僚為敵。

接著,他又聲稱,明朝的舊臣隻要前來報到,一律官複原職。對降官穿戴明朝衣冠也暫時不加以限製。

消息傳開,那些為逃避農民軍躲到城外的地主和明朝的官僚們也都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裏,按滿族人的習慣剃了頭發,留起辮子,迎接清軍。

清軍入關後,圍繞清朝要不要建都北京,要不要統一中國等問題,滿洲貴族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有一天,他們又在朝堂上發生了爭論,一些留戀東北故土,反對遷都的大臣對多爾袞說:“王爺,不如留軍隊在這裏駐守,大軍還是班師凱旋吧!”但清軍主帥多爾袞非常堅定,他駁斥道:“先皇(指皇太極)在世時曾經說過,如果得到北京,馬上遷都,以圖進取,況且現在人心未定,更不可有絲毫動搖。”幾天以後,多爾袞明確宣布建都北京,並派人迎接幼主福臨入京。

十月一日,順治皇帝福臨從盛京沈陽來到北京。隨同順治帝來北京的還有宗室、公主、太宗後妃、蒙古王爺等。多爾袞率諸王、群臣迎於通州。接著,福臨在北京“定鼎登基”,“表正萬邦”。從此,清朝從偏居東北的小朝廷,成為統治全國的大清帝國。

多爾袞在這件事上立了大功,被封為叔父攝政王,並為他建碑立傳。阿濟格、多鐸等諸有功大臣也都一一受封。從此,清朝的統治中心從關外轉移到關內,為統一全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史可法死守揚州

崇禎皇帝自盡後,鎮守南京的官員決定扶立新君,對抗李自成。鳳陽總督馬士英主張立福王,兵部尚書史可法則主張立璐王。史可法說:“立君應立賢明之人。福王不尊重老人,不愛護晚輩,而且貪杯好色,這樣的人當了皇帝,對國家沒有好處!”

馬士英堅持己見,他與福王到江北紮營,並取得部分將領的支持。史可法怕軍隊分裂,隻得向馬士英妥協。福王即位後,人們把南方的明室政權稱為“南明”。福王整日沉湎於酒色,並削奪史可法的權力。史可法隻得辭去職務,去揚州鎮守。

史可法字憲之,原籍河南祥符(今開封),世居北京大興縣。他的祖父曾擔任知州之職,可是到史可法這一輩時,家裏非常貧困。史可法人窮誌堅,好學不輟,曾在野寺苦讀。他考中進士後,擔任陝西西安府推官等職,以作戰英勇、體恤士卒著稱。

史可法到了揚州,招納四方豪傑,一心撲在工作上。那時候,江北四鎮的將領刁悍蠻橫,矛盾重重。史可法為此憂心忡忡,多次勸說他們停止仇殺。四鎮將領在史可法的勸說下終於悔悟,從此駐紮在揚州附近,幫助史可法守城。人們佩服史可法的才能,親切地稱他為“史督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