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馬士英在朝中貪贓枉法,任意胡為。武昌總兵左良玉對此非常痛恨,於是率領軍隊東下,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而清朝豫親王多鐸已率領人馬向揚州逼近。馬士英傳下命令,讓史可法及江北四鎮南下,抵擋左良玉。
史可法派人勸福王說:“左良玉隻是對馬士英不滿,並不會侵犯朝廷。可是清兵南下,卻是要滅亡我朝。您應當權衡其中的利弊,讓我留在揚州。”福王對馬士英說:“左良玉雖然起兵,但我看他的奏章,覺得他不會造反。”
馬士英怒氣衝衝地說:“清兵來了,我還能和他們講和。左良玉如果掌權,決不會放過咱們。”福王不敢反駁。史可法無奈,隻得帶兵南下。走到半路上,他聽說左良玉已經兵敗,就迅速趕回揚州。
這時,泗州(今安徽泗縣)守將李遇春獻城降敵,導致江北軍隊無險可守。多鐸率軍來到揚州,將城池團團圍住。他多次寫信,勸史可法投降,史可法看也不看,就將書信投入火中。清軍派李遇春來勸降,被史可法嚴厲地斥責了一頓。
史可法派人調集軍隊。可是各路將領隻圖自保,拒不聽命。隻有總兵劉肇基率領兩千人趕到揚州。史可法提著寶劍,和劉肇基在城樓上指揮軍隊。老百姓也組織起來,有的登城守衛,有的為軍人送飯。
多鐸見揚州城牆堅固,就用大炮猛轟揚州,城內軍民死傷者甚多。劉肇基對史可法說道:“城內地高,城外地低,不如決開淮河,水淹敵軍。”史可法不同意,說道:“你的主意雖能使敵人受到損失,卻會使淮南百姓流離失所。我怎麼忍心這樣做呢?”
雖然城中的糧食供應出現困難,但史可法把守西門,連連取勝,敵人的傷亡人數達到數千。清軍遇到了南下以來最頑強的抵抗。揚州軍民在史可法的率領下努力作戰,將清軍打退了數十次。
後來,清軍大炮終於將城牆炸開一個缺口。清軍湧進城裏,見人就殺,劉肇基與敵人展開巷戰,壯烈犧牲。史可法見揚州城已經失陷,拔出刀來想自盡。史可法的部將趕緊抱住他,將他手中的鋼刀奪下。史可法與眾將出東門而走,結果遇上清兵,被敵人俘獲。
清兵將史可法帶上城樓,向多鐸報告。多鐸敬佩史可法是個硬漢子,對他說道:“我再三致信,勸先生歸順,先生始終不允。現在先生對南明已經做到盡忠盡義,不如輔佐我收拾江南。我若虧待你,天地不容。”
史可法義正詞嚴地答道:“我與揚州共存亡,如今城池陷落,隻求速死。我的頭可斷,意誌不可屈服!希望你不要濫殺無辜,傷害百姓。”多鐸大怒,命人殺掉史可法。史可法從容不迫,在城下英勇就義。後人敬重史可法,在揚州城外梅花嶺為他設立衣冠塚。
清軍攻打揚州時受到很大損失,因此非常氣憤。多鐸看到揚州軍民堅強不屈,決心殺一儆百,於是下達屠城的命令。清軍十日不封刀,殺掉八十萬百姓。整個揚州血流成河,屍骨堆山。揚州屠城事件被人們稱為“揚州十日”。
■鄭成功收複台灣
豫親王多鐸占領揚州後渡過長江,進逼南京。馬士英手中有二十萬軍隊,竟然不戰而降。福王逃至蕪湖,被清兵所擒。清兵將福王與馬士英送至北京,一起處死。
公元1645年,明朝魯王在浙江紹興監國,唐王在福建福州稱帝。這兩個南明政權不相統轄,都把對方當成敵人。唐王派使者去見魯王,被魯王軍隊所殺。魯王派使者去福州,也被唐王囚禁、處死。他們的矛盾使南方明軍不能團結起來。
在唐王政權中,掌握實際權力的是平國公鄭芝龍。一天,鄭芝龍帶著長子鄭森去宮中見駕。唐王問鄭森:“你知道怎樣挽救國家嗎?”
鄭森答道:“嶽飛曾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就能太平。’這是救國的良策。”唐王大喜,說道:“卿的話甚合朕意。朕沒有兒女,就收你為義子吧!”於是,唐王賜鄭森姓朱,改名為成功。從此鄭森又名鄭成功,老百姓都稱他為“國姓爺”。
不久,清軍給鄭芝龍來了封信,勸他歸順清朝。鄭芝龍貪圖高官厚祿,竟將福建、浙江交界處的兵馬撤走,為清軍進攻福州提供方便。唐王覺察到鄭芝龍懷有二心,急忙逃往汀州(今福建長汀)。清軍攻入福建,擒獲唐王,將他殺死。
鄭成功對父親說:“您當初立唐王為君,天下紛紛響應。如果您投降清朝,豈不成了明室的罪人?”鄭芝龍仍然打定投降的主意。鄭成功非常難過,隻身跑到南澳島,招募勇士,從清軍手裏奪取了泉州、同安。
後來,清軍向浙東進兵,奪取紹興。魯王失去地盤,隻得乘坐大船,在海上漂泊。幸好大將張煌言、張名振忠心耿耿,帶殘部保護魯王,不肯離去。魯王整天在船上商議國事,好不淒涼。
這時,台灣人何廷斌來到廈門,拜見鄭成功。原來,荷蘭殖民者在天啟年間強占台灣,胡作非為。他們強迫台灣百姓服苦役,交納各種苛捐雜稅。老百姓恨透了這些侵略者,盼望明軍早日收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