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清朝(3)(2 / 3)

康熙帝知道鼇拜一黨勢力雄厚,就以各種名義將他們派往外地。在聖旨的調動下,鼇拜的弟弟巴哈、侄子蘇爾瑪去蒙古處理民族事務,親信濟世去福建巡海。可是,鼇拜對自己的危機卻渾然不覺,依舊恣意妄為。

一日,康熙召鼇拜入宮議事。鼇拜不知有詐,欣然前往。康熙曆數鼇拜欺君罔上、聯結黨羽等罪過,說道:“你有如此多的罪行,朕若容了你,豈不被天下人所笑?來人,將逆賊與我拿下!”

善撲營的勇士們衝向鼇拜,有的擰胳膊,有的拽大腿。鼇拜雖然武藝高強,但因為寡不敵眾,終於被他們捆綁起來。康熙又宣遏必隆上殿,對他說:“先帝爺用你為輔臣,對你何等信任!你竟然附和鼇拜,助紂為虐。左右將他拿下!”遏必隆當場被擒。

康熙帝將鼇拜、遏必隆關入大牢,命康親王傑書嚴加審訊。康親王審案後,給鼇拜定了三十條大罪,判以斬刑。他還認為,遏必隆有十二條大罪,其罪當絞,鼇拜同黨應從嚴治罪,判處斬刑或絞刑。

康熙將鼇拜宣上金殿,當眾進行責備。鼇拜脫去上衣,袒露出身上的傷疤。他說道:“這是為臣隨太宗爺征戰時留下的,希望皇上念臣立有功勞,饒臣一命。”康熙終於說道:“念你有過戰功,可將死刑改為終身監禁。”

康熙又傳下旨意,上麵寫道:“遏必隆對我朝也有功勞,判他死罪太重了些。念他並非甘心助惡,可赦其死罪,讓他以公爵之位守衛皇宮。至於鼇拜黨羽班布爾善、阿思哈、濟世等人,心腸太壞,應予絞殺。鼇拜所推行的‘圈地’之策,立即撤銷。”

後來,鼇拜在獄中死去,蘇克薩哈得到昭雪,其爵位由後人承襲。朝廷對於依附鼇拜但罪過不大的官員,一律不予追究。康熙帝的威望越來越高,深為朝臣畏服。

■平定三藩

康熙掌握大權後,關心民間疾苦,減輕百姓負擔。清朝的經濟在清兵入關的大破壞中得到恢複,老百姓安居樂業。

清朝初期,多爾袞拜吳三桂為平西王,把雲南、貴州封給他;拜尚可喜為平南王,把廣東封給他;拜耿仲明為靖南王,把福建封給他。這三個藩國被稱為“三藩”。

在明清的烽火尚未停息之時,三藩對清朝的確立起到一定作用。可是,南明政權被消滅之後,三藩擁兵自重,搜刮民財,破壞了清朝的統一。康熙帝對“三藩”的壯大非常擔心,把“三藩”、“河務、“漕運”列為三件大事,寫在皇宮柱子上,時時提醒自己。

那個時候,靖南王耿仲明已經逝世,他的孫子耿精忠繼承了王位。平南王尚可喜思念家鄉,想把王位傳給子孫,自己回鄉居住。公元1673年,尚可喜給康熙上了一道奏章,上麵寫道:“老臣已經七十歲了,身體非常不好,唯恐耽誤了國家大事。而我的兒子尚之信功勞很大,在軍隊中有較高的威信。人老了,就想葉落歸根,回轉家鄉度日。我想帶領屬下兩萬四千人口回遼東養老,讓尚之信繼承王位,留鎮廣東。希望皇上批準。”

康熙帝正準備削藩,見到這封奏章格外高興,立即作出批示:“尚可喜想回轉遼東,言辭恭謹,很識大體。但平南王尚在,令其子襲爵甚為不妥。如今廣東太平無事,可撤銷鎮南藩國,令尚氏父子一齊遷往遼東。”

吳三桂、耿精忠得知這個消息,非常吃驚,他們向皇帝上奏章,請求撤銷他們的藩國。其實,吳、耿二人何嚐想放棄王位?他們這種舉動,不過是試探皇帝而已。康熙接到二藩的奏章,決定將計就計,索性三藩盡撤,解決朝廷的隱患。

康熙帝在吳、耿二藩的奏章上作出批準意見,然後命議政王會議對此事詳加討論。多數大臣們認為不可盡撤三藩,隻有兵部尚書明珠等少數人支持康熙的意見。許多親貴不怕尚、耿,卻怕勢力雄厚的吳三桂,隻想使雲南保持現狀。

康熙帝也參加了此次會議,他說:“吳三桂野心勃勃,如果任憑他養成氣候,對朝廷不利。撤藩,他要造反;不撤藩,他遲早也要造反。咱們不如先發製人,及早削藩,這是一勞永逸的良策。”

康熙帝還對大臣們說:“既然吳藩試探朝廷,朕即日傳旨,令三藩進京朝見。如果三位王爺肯來京城,撤藩之事可以緩辦;如果三藩不肯進京,撤藩之事就要急辦。”大臣們見皇帝一再堅持意見,也就不再反對了。

吳三桂接到要他進京的旨意,非常氣憤,說道:“我當初扶保順治爺的時候,哪裏會想到今日的事情!皇帝隻是個小孩子,竟敢這樣對待我。”於是,他自稱有病,不肯進京朝見。康熙見吳藩抗旨,立即下令撤藩。

吳三桂見康熙步步緊逼,終於殺死雲南巡撫朱治國,打著“反清複明”的旗號造反。他自稱“兵馬大元帥”,跑到桂王的墓前痛哭了一場,表示自己降清是迫不得已,如今要為明朝報仇。可是,桂王是吳三桂所殺,他的惺惺作態又騙得了誰呢?

1674年,吳三桂自稱周王,軍隊向北進攻,奪取湖南。四川巡撫羅森、廣西將軍孫延齡見吳三桂力量強大,都歸順於他。不久,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反叛。1676年,尚之信在廣東起兵造反,尚可喜於同年逝世。吳、尚、耿的叛亂被稱為“三藩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