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娶了皇太極之女,仍留在北京。康熙果斷地殺掉吳應熊,與吳三桂徹底決裂。他集中兵力,命寧南大將軍勒爾錦率領,對付吳三桂的主力部隊。當時,吳軍已得四川、陝西之地,康熙則派遣得力官員,前去攻取。
對於尚、耿二藩,康熙對他們卻表現出寬容的態度。朝廷不但停撤尚、耿二藩,還命令進攻二藩的軍隊采取撫、征並戰的策略。1676年,耿精忠投降。次年,尚之信也率眾歸順。雖然二人屬於叛複不定之人,康熙還是保留了他們的王位。
此時,吳三桂的軍隊毫無進展,喪失了軍事上的優勢與主動。1678年3月,他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可是,他的稱帝之舉並未改變叛軍的不利形勢。8月,吳三桂得了一場大病,終於喪命。他的孫子吳世璠(音fán)即位,率軍退至貴州。
公元1680年,康熙將尚之信賜死,又將耿精忠誘至北京逮捕。第二年,清軍兵分三路,將昆明團團圍住。周帝吳世璠在無望中自殺,部將開城投降。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傳下旨意,將耿精忠淩遲處死。
■奪取台灣
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開始解決台灣問題,決定實現國家統一。當初,鄭成功驅逐荷蘭侵略者後,於一年後逝世。其子鄭經繼位為延平郡王,成為台灣的統治者。公元1681年,鄭經逝世,其子鄭克塽(音shuǎng)掌握了政權。
當時,靖海將軍施琅(音láng)給康熙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上寫道:“鄭克塽繼位以來,部將馮錫範專權,官員受賄成風。我朝不可放棄這個用兵良機,應當將鄭氏一舉掃平。”康熙看了奏章,格外高興,與群臣商議奪取台灣之事。
施琅本是台灣將領,因為得罪了鄭成功,歸順了清朝。鄭成功最恨降清之人,將施琅的父親、弟弟斬首。施琅積極支持統一大業,且與鄭氏有仇,所以一再獻策,要渡海滅亡鄭氏。但清朝的對台政策以招撫為主,對施琅並不重視。
康熙對大臣們說:“施將軍的看法頗有道理。多年來本朝與台灣講和,也沒什麼成果,不如對鄭氏用兵。”大臣們大多支持康熙的看法。可是,福建將軍喇哈達卻上奏章說:“台灣與咱們隔著大海,渡海作戰凶險萬分,奪取台灣之策斷不可聽。”
康熙堅決駁斥喇哈達的意見,封姚啟聖為福建總督,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上任以後,訓練水兵,督造戰船。一年之後,施琅水軍已達兩萬多人,擁有三百艘戰船。姚啟聖則準備大批糧草、物資,作為施琅征戰之用。
1683年,施琅率領軍隊從銅山港渡海,準備攻打澎湖。澎湖是台灣屬地,守將劉國軒戰功赫赫,向來為鄭氏倚重。清軍很快來到八罩島(今澎湖望安島),在那裏歇兵數日,然後向劉國軒部隊發動攻擊。
幾日後,清軍與劉國軒主力部隊展開激戰。清軍先鋒藍理率七艘戰船,殺入鄭軍戰陣,接連取得勝利。鄭軍損失了十四艘戰船,被燒死的士兵共有兩千之眾。劉國軒在受挫之後不敢主動出擊,因此貽誤戰機。
戰鬥打了五個時辰,清軍大獲全勝。鄭軍有一萬二千餘人戰死,一百多艘戰船被擊沉、焚毀。劉國軒非常恐懼,率三十艘戰船逃往台灣島。劉國軒的部隊是台灣水軍的主力軍,在這次戰鬥中幾乎全軍覆滅,給鄭克塽政權帶來致命打擊。
施琅為盡快平定台灣,對台灣民眾進行政治爭取。他對於戰俘格外優待,賜給他們糧食。戰俘傷勢痊愈後,施琅又將他們全部釋放。這些人回到台灣,廣泛宣揚清軍的仁義,台灣百姓都對清朝產生好感,願意歸順。
此時,鄭克塽召集文武群臣,商議當前對策。有人主張抵抗到底,有人主張棄島逃亡,劉國軒則主張歸順清人,避免更大傷亡。鄭克塽思慮再三,終於同意劉國軒的看法,並派他向施琅遞送降書。不久,施琅由鹿耳門進島,進駐龍亭。
奪取台灣後,清朝一些大臣說:“台灣土地狹小,沒有多少人口。我朝從台灣得不到多少稅收,還要派兵鎮守,浪費兵餉,這太不劃算了。不如將台灣人口遷往大陸,留兵鎮守澎湖,放棄台灣島。”
姚啟聖、施琅得知,急忙給皇帝上奏章。他們認為:“如果放棄台灣島,似乎不用額外增加錢糧,但外國必定占領該島。那時外國進犯我朝時有了據點,要想驅除他們難上加難。如果此種情況發生,我朝花費的錢財又何止億萬!”
後來,施琅上了一封《陳台灣棄留利害疏》,堅決主張在台灣駐兵。他指出,如果放棄台灣,還有以下幾個壞處:第一,台灣人口較多,如果強迫他們遷走,會對他們的生計產生影響。第二,若強遷台灣之民,一定花費幾年的時間,勞師動眾,沒有必要。第三,如果強遷台灣人有遺漏,留下的台灣人可能會嘯聚山林,結成反清力量。
康熙皇帝接受了施琅的意見,決定在台灣留駐軍隊。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傳下一道聖旨,將台灣納入到清朝的行政管轄之中。聖旨中說,在台灣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一府為台灣府,三縣為台灣、鳳山、諸羅。
■雅克薩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