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清朝(4)(2 / 3)

康熙帝對噶爾丹的行為難以容忍,於是派出兩路大軍,討伐噶爾丹。這是清政府對準噶爾部的第一次征討。左路軍由裕親王福全、大阿哥率領,從古北口出發;右路軍由恭親王常寧統率,從西峰口出發。另外,康熙親率一支部隊跟在兩路大軍的後麵,不斷發號施令。

噶爾丹聽說康熙前來征討,就率領一支軍隊迎戰。他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與常寧激戰,由於常寧不熟悉地形,被噶爾丹殺得大敗。烏蘭布通離京城隻有七百裏,因此噶爾丹對清政府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

康熙命令右路軍迅速前往烏蘭布通,與噶爾丹決戰。9月,清朝右路軍與噶爾丹相遇。噶爾丹調來一萬頭駱駝,使它們跪在地上,然後在駝背上加上箱子,再用濕氈緊緊裹住。這樣,一座堅固的“駝城”形成了。福全見駝城極難攻破,就用火炮進攻。

在炮火的攻擊下,“駝城”崩潰。清朝軍隊趁勢殺了過去,準噶爾部隊兵敗如山倒,向北方逃竄。福全趁機在山口埋伏一支人馬,噶爾丹部隊逃到此處時,清軍前後夾擊,打得敵人狼狽而逃。

噶爾丹兵敗之後,本部落的經濟一度滑坡。為此,他派使者到北京借錢,康熙帝慨然應允。為了團結噶爾丹,康熙帝還派大臣到準噶爾部安撫,希望他們歸順朝廷,不要侵犯蒙古各部的利益。可是,準噶爾部對清朝並不服從。

一日,康熙親臨漠南地區,請噶爾丹參加盟會,共商治國大計。可是,噶爾丹不但不來,反而對清朝使者說:“我已與俄國結好,他們借給我很多槍支、彈藥。如果皇帝對我不敬,我就使用俄國武器。”康熙帝得知後,勃然大怒。

公元1696年,康熙帝決定再次出征。他調動十萬鐵騎,分東、西、中三路,向準噶爾部進攻。康熙親率中路軍,在鄂爾多斯駐軍。噶爾丹聽說清軍壓境,急忙逃走。他跑到昭莫多(今宗莫德)時,與清朝西路軍相遇。

西路軍將領費揚古將精兵埋伏在山上茂林之處,再派四百軍隊誘敵。噶爾丹果然中計,追到山下。清軍下馬步戰,聽到號角之聲,就乘馬上山,占據了山頂險要之地。噶爾丹命士兵向山上進攻,山頂的清軍亂箭齊發,噶爾丹的部隊受到很大損失。

這時,費揚古的另一支人馬在叛軍的背後發動襲擊。噶爾丹腹背受敵,折損了很多將士。他在大敗之下倉皇逃命,隨他逃到安全地帶的隻有數十名騎兵。

公元1697年,康熙率領大軍抵達寧夏,準備對噶爾丹進行第三次征討。康熙派出兩路軍隊,一路由孫思喀率領,另一路由費揚古率領。此時準噶爾部隻有五百軍隊,而且糧草缺乏,因此眾將紛紛至清營投降。

噶爾丹見部眾不再忠於自己,終於服毒自殺。噶爾丹的侄子濟拉知道無法抵擋清兵,就率領百姓投降。康熙大喜,安撫了準噶爾降將,表示既往不咎。

康熙帝平息叛亂後,對蒙古的穩定更加重視。他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木蘭圍場,定期到那裏打獵,並在那裏接見蒙古貴族。他還在離蒙古不遠的承德建立避暑山莊,在那裏接見各地賓客。

三征噶爾丹的勝利,使蒙古草原的秩序恢複穩定,有力地遏止了俄國對蒙古的滲透,保衛了祖國的安寧。

■蒲鬆齡與《聊齋誌異》

蒲鬆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今山東淄博)人。

蒲鬆齡自幼聰慧好學,勤於攻讀,學識淵博,早有文名。在父親的敦促下,他對功名十分熱衷。19歲時,蒲鬆齡初應童子試,便考取秀才,聞名鄉裏。在接下來的縣、府、道的考試中連得第一,補博士弟子員。

20歲時,蒲鬆齡和朋友張篤慶、李希梅、王鹿瞻等,曾結為郢中詩人,以求在學問、道德、文思方麵有所發展。他們賦詩酬答,相互磨礪,由此練就文字功夫。康熙年間,蒲鬆齡曾住進青雲寺苦讀,晨誦夕讀,不遺餘力,積累了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才能。青雲寺以它的甘草春雨、朝霞彩虹陶冶了蒲鬆齡的文學靈性。

但學富五車的蒲鬆齡在其後的科舉考試中,卻再也沒有遇到慧眼賞才之人。以後幾十年,蒲鬆齡堅持應考,屢考屢敗,屢敗屢考。

蒲鬆齡本有兄弟四人,他父親死後,兄弟四人分了家,蒲鬆齡隻分到一間破房子。房子四壁透風,周圍長滿了蒿萊。他沒有能力來維修房子。隻好借來一塊木板遮擋一下。

為了生計,他3l歲開始出外謀生,先在江南寶應縣孫蕙處當了一年幕賓,以後便長期在縉紳家設館教書,“顛倒於荒山僻隘之鄉”,過著“終年不知肉味”的生活。直至70餘歲方撤帳歸家,在7l歲上,才援例被選為歲貢生,四年後,他就去世了。

一生的坎坷遭遇,再加上懷才不遇,屢試不第,使蒲鬆齡看清了世態炎涼,人間百態。他別無選擇,隻好躲在淒涼的書齋裏著書立說。

他在家塾生活中,為了搜集《聊齋誌異》的素材,常常帶著茶水來到村口的路旁坐下來,招待過往行人,卻從不收一分錢。那些過往的小商販、馬夫腳夫和落魄文人,走得口幹舌燥、筋疲力盡的時候,都要坐下來,喝點茶,抽袋煙,聊會兒,覺得舒服極了,都非常感激這位師塾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