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清朝(5)(1 / 3)

雍正即位之後,十四爺胤禵不肯臣服雍正,被送往景陵(康熙皇陵)守衛。雍正本以為十四弟從此應該老實做人,誰料有司衙門查出胤禵有謀反情跡。雍正帝勃然大怒,將胤禵遷往景山壽皇殿看管起來。

胤禵對雍正帝的處置極為不滿。雍正帝對他說:“眾位兄弟之中,惟有你和朕是一母所生,可是你卻向著老八,對我心懷惡意。你的不忠不義行為,真讓朕失望。從今以後,你要對著皇阿瑪的畫像,好好想想自己的過錯!”

年羹堯死後,雍正對隆科多越發厭惡,將他派往新疆辦事。可是,對於這位曾經不可一世的權臣,雍正始終難以釋懷。1727年,雍正將隆科多調回京城。議政王大臣議定隆科多有四十一款大罪,理應處死。

雍正說道:“隆科多是先帝臨終前的唯一顧命大臣,本應當感念兩朝天子厚恩,忠心辦事。可是他卻重用親信,為所欲為,這太令朕傷心了。隆科多雖然無義,朕豈能無情?暫且免去他的死罪,置於暢春園附近永遠圈禁!”第二年,隆科多在監禁之所死去。

■雍正大興文字獄

康熙皇帝執政的時候,命令各級官員向朝廷推薦人才。浙江崇德有個學者叫呂留良,曾經參加過反清鬥爭,對清朝非常憤恨。政府舉薦他做官,他誓死不為滿人效力,幹脆跑到寺院裏削發為僧。呂留良出家後,專心創作,寫了很多憎恨清朝、懷念明朝的作品。

清朝統治中原之後,隻要看見文章有反清傾向的,就對作者進行嚴厲打擊。很多學者、文人由於文章的小毛病,枉送了性命。人們把因文字濫施刑罰的做法,稱為“文字獄”。文字獄到了雍正之時愈演愈烈,皇家對學者、文人的打擊麵極寬。

雍正年間,湖南有個讀書人曾靜,對清朝的統治不滿。他是永興人,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曾靜讀書時顯示出過人的才華,所寫文章被評為“湖南第一卷”。可是,後來他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考中,隻得在村中開館授課。

後來,曾靜讀了呂留良的著作,深為他的民族意識所打動。他有感而發,寫了《知凡錄》、《知新錄》等著作,認為隻有殺戮清人,才合乎聖人之道。1727年,曾靜派學生張熙拜訪呂家,此時呂留良已死,張熙就將呂留良的兩個學生帶到湖南。

曾靜熱情地接待了呂留良的學生,四人提起雍正都很生氣,決心起來造反,推翻清朝的統治。曾靜說:“光憑咱們幾個書生,怎能將清人趕走?現在川陝總督嶽鍾琪是漢族人,手下兵多將廣。如果咱們能勸他造反,大事必成!”

於是,曾靜寫了一封策反信,派張熙交給嶽鍾琪。1728年,張熙來到陝西,遠遠望見嶽鍾琪的轎子。他衝上前去,跪落塵埃,將書信遞上。嶽鍾琪接信觀看,非常吃驚,說道:“你這書生,竟敢勸人謀反,真是不知死活。”

張熙說道:“您與雍正有深仇大恨,卻一心為他辦事,真是好笑!”嶽鍾琪道:“我與皇帝有何仇恨?”張熙說:“將軍是嶽王(即南宋名將嶽飛)的後代。當年,金人勾結秦檜,害死了嶽王,而清人是金人的後裔。如今你甘心事奉敵人,真是嶽家的不孝子孫!”

嶽鍾琪聽了這番話,更懷疑他是雍正派來試探自己的,便將他關入大牢,好好招待。可是,總督衙門經過仔細調查,發現張熙並無政治背景。嶽鍾琪非常生氣,對張熙嚴刑拷問,讓他招出指使人,張熙是個硬漢,寧死不招。

嶽鍾琪為了查清此案,將張熙放了出來,對他說:“先生受苦了!我對您施以酷刑,完全是試探您的真偽。聽了您的話,我也對皇帝懷有恨意,隻是現在還不是造反的時候。等到時機成熟,我一定討伐清室,那時必請先生為我出謀劃策!”

張熙對嶽鍾琪的話半信半疑,嶽鍾琪又說:“我是漢人,怎會甘心事奉滿洲?如果我不起兵反清,死無葬身之地!”張熙非常興奮,說道:“我還以為將軍甘心為清廷賣命呢!我的老師曾靜足智多謀,必能助將軍一臂之力!”

嶽鍾琪誘出張熙的實話,立即派人將曾靜與呂留良的弟子抓起來。他會同滿族官員審問曾靜,再將調查的結果報告給雍正。雍正聽說呂留良的作品有反清思想,勃然大怒,對呂氏滿門做出了分外嚴厲的處罰。

呂留良與其子呂褒中雖然已死,清朝官吏仍將他們的屍體從墳中掘出,戮屍梟首。呂留良的小兒子呂毅中健在,立即斬首。其餘呂氏家人從寬免死,發往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縣),終生為奴。呂留良的著作全部燒毀。

可是,雍正對於曾靜、張熙卻極為寬大。他親自審訊他們,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經曆。曾、張說道:“我們誤信人言,以為皇帝是弑父殺弟的惡人。”雍正難過地說:“皇阿瑪是病死的,阿其那、塞思黑謀害寡人未遂,難道我連處置他們的權利都沒有?”

曾靜在雍正的威逼之下,痛哭流涕,低頭認罪。雍正見二人悔悟,就將他們釋放,並將審訊記錄編輯成書,名為《大義覺迷錄》。他還命曾、張師徒到全國各地宣傳《大義覺迷錄》,批判自己的言行。

雍正死後,其子弘曆繼位,就是清高宗,又稱乾隆帝。乾隆認為《大義覺迷錄》宣傳了皇家的矛盾,就將此書收回,再將曾靜、張熙處死。

■編纂《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