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繼位後,清王朝在曆史上達到鼎盛時期。乾隆帝本人也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聖明君主,跟他祖父(康熙)、父親(雍正)一樣,除了武功之外,還十分重視文治。他除了繼續開博學鴻詞科外,還積極招收文人學者,編寫各種書籍。
康熙時期曾經編纂了一部《古今圖書集成》,所以到了乾隆這一朝,乾隆帝也想編輯整理一部大型叢書,來凸顯自己在文治方麵的功績。
恰好這時,翰林院的一些翰林提出:明朝的《永樂大典》雖將許多當時已經散失的古籍保存了下來,但它畢竟是一部類書,許多珍貴的文獻被拆散,分類容納,無法看清許多書籍的全貌,建議將原書抄寫還原。
這時候的清朝國庫充足,有足夠的財力支持這樣一部大型叢書的編纂。同時編這樣一部書,對於乾隆帝來說有三個好處:一來可以進一步籠絡大批知識分子,充分顯示皇帝非常重視文化的積累,二來可以借這個機會把民間藏書統統審查一下,三來可以借機褒貶言論,規範天下人的言行。這樣一件好處多多的盛事很快就被進發批準了,他下令編一部規模空前的叢書,取名《四庫全書》。
公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開設四庫全書館,總裁由乾隆皇帝的幾個兒子和大學士擔任,副總裁由六部尚書和侍郎擔任,那些所謂的總裁大多是掛個名、起監督作用的。真正擔任編纂官的都是當時一些比較有名的學者,像戴震、姚鼐、紀昀等人。
我國古代常把圖書分成經、史、子、集四個大類:經部指記述儒家學說的著作,像《詩經》、《論語》、《孟子》等;史部指記載曆史興衰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製度沿革等的曆史書;子部指記錄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集部則包括曆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集子和文學評論著作。按照四大類集中貯藏起來就叫做“四庫”。
要編一套規模如此巨大的叢書,就先得把各種書籍收集起來。1772年2月,乾隆發出上諭,全國各地開始為《四庫全書》征集孤本、珍本的藏書,包括前朝作品和本朝名著。這道命令一下,各地圖書果然源源不絕送到北京,隻隔二年,就有二萬多種,再加上宮廷內部原來擁有的大量圖書,數量就很可觀了。
書收集起來後,為了維護大清王朝的威嚴,乾隆皇帝下令,凡涉及明末清初曆史而又不利於清朝的書籍,都要徹底銷毀,甚至一些提倡民族大義的書,也都被燒掉。更為滑稽的是,像顧炎武的《音學五書》一類根本沒涉及政治的書籍,都被連版銷毀。被銷毀的書中,有些還僥幸保存了一個書目,僅存目的書就達6700餘部,93500多卷。因此,《四庫全書》的編輯無形中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場大浩劫。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動機怎樣,這部規模巨大的《四庫全書》到底還是編出來了,而且保存下來了。《四庫全書》的總編纂紀昀在編寫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他踏實苦幹,治學嚴謹,每當得到一部書時,他都叫人寫一篇內容提要,介紹作者的生平、書籍的版本、內容及簡單的評價,彙編成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便於人們閱讀。
就這樣,經過學者們對大批圖書進行編輯、校勘、抄寫,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正式完成,共收圖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是封建社會官方修訂最大的叢書,卷數是《永樂大典》的3.5倍。
《四庫全書》編成後,為了整齊美觀,一律手抄,先後抄了七部,分別貯藏在皇宮、圓明園、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陽)、杭州、鎮江、揚州(其中三部後來在戰爭中被燒毀了)。
後來,經過連年戰火,《四庫全書》大部分遺失,雖然如此,它仍對後代人研究我國古代的燦爛豐富的文化遺產,作出了巨大的珍貴的貢獻。有人甚至將它和萬裏長城、大運河並列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和珅掌權
乾隆帝在他統治的後期,特別寵信和珅。和珅是滿族正紅旗人,才智過人,但參加科舉考試時卻屢屢碰壁。因為他祖上有軍功,所以承襲了輕車都尉的職務。公元1769年,乾隆皇帝準備外出巡視,命令侍從們準備儀仗,可禦用的黃蓋卻不翼而飛。
乾隆帝十分惱火,說道:“虎兕(音sì)出於柙(音xiá),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意思是:老虎和犀牛從木籠子裏跑出來了,收藏在盒子裏的龜甲和美玉毀壞了,是誰的過失呢?)隨從們文化程度太淺,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都嚇得六神無主。
和珅趁機答道:“典守者不得辭其過也。”意思是,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責任。原來,和珅讀過儒家經典,知道皇帝的話出自《論語》,就引用《論語集注》的句子回答。
乾隆帝見和珅長相漂亮,又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就把他叫到身邊,問他的名字、籍貫、家庭成員情況。和珅回答得非常流利。乾隆認為和珅是個人才,立即封他為儀仗總管,不久又將他提升為三等侍衛。
乾隆帝到了晚年,聽不進逆耳之言。和珅在他麵前一味溜須拍馬,更加受寵。除此之外,乾隆交給和珅辦理的事情,和珅件件辦得出色。從此,乾隆把和珅當成親信,一天也離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