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清朝(6)(2 / 3)

這時,有些皇宮侍衛們說:“快準備車輛,將宮中後妃接走。”禮親王昭木連趕到皇宮後,也這樣說。後來,禮親王得知義軍人數極少,才命人調鎮國公奕灝進宮。原來,奕灝手下有一千名火炮營將士,正準備帶著他們去滑縣作戰。他接到命令後,火速趕到隆宗門。在清軍火力的攻擊下,起義軍死傷慘重,李五喪命。

兩天後,朝廷軍隊進駐大興縣黃村,將林清逮捕。又過兩天,嘉慶皇帝回到北京,親自審問起義者。在審訊中,林清昂頭挺胸,對造反一事直認不諱。嘉慶大怒,將林清淩遲處死。他下《罪己詔》歎道:“都是各級官員盤剝百姓太甚,才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朕德行淺薄,對這場奇禍亦難辭其咎!”

嘉慶帝又調集強兵猛將,去河南鎮壓李文成。李文成想轉移清軍目標,於是率一支人馬攻戰輝縣司寨。11月,陝西提督楊芳攻入司寨,義軍拚死抵擋官兵。李文成被官兵圍在一座碉樓內,他大聲喊道:“李文成在此,甘願一死,決不降賊!”他放起一把大火,投火自焚。轟轟烈烈的林清起義終於失敗了。

■女英雄王聰兒

乾隆中後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並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淪為輾轉遷徙的流民。同時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導致糧價猛漲,饑民日眾。加上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揮霍無度和貪官汙吏的橫征暴斂,人們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

四川、湖北、陝西三省的交界處,河流密布,山巒起伏,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政府統治比較薄弱,曆來為離鄉背井流民的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四川、湖北兩省大災,兩省饑民來此覓食者多達數十萬人。加上河南、安徽、江西等省遷徙來此的流民,總數不下百萬。

白蓮教是民間一個曆史悠久的秘密組織,他們提倡互助,“穿衣吃飯不分你我”,因此在這裏受到歡迎,迅速發展起來。

乾隆末年,白蓮教的迅速發展和其反清內容,引起清政府嚴重不安,遂對白蓮教徒大規模搜捕,終於導致了大規模的白蓮教起義。

首先發動起義的,是白蓮教襄陽地區的總教師齊林。可惜,事情被襄陽縣令察覺。官府捉住了齊林,砍了他的頭,還將頭懸在襄陽縣城示眾。

暗中積極準備響應起義的白蓮教徒,並沒有被這件事嚇唬住,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怒火。齊林有個年輕的妻子叫王聰兒,本是江湖藝人,繼承丈夫的遺誌,召集白蓮教徒在襄陽城郊的黃龍崗集會,誓師起義。

大會上,王聰兒頭紮白巾,全身縞素,剪去長發,將十字街頭的泥沙彈入酒杯中,然後將酒杯舉在空中,與眾教徒們飲酒盟誓,振臂高呼:“有患相救,有難相死!”隨後人們一律剪去辮子,表示誓死與朝廷鬥爭到底。

王聰兒在白蓮教徒中素有威望,具有出色的組織才能,且又武藝超群,被教徒們一致推舉為起義軍最高統帥——“總教師”。王聰兒當即將白蓮教徒編為五個營,指派她丈夫齊林的徒弟姚之富等人當各營首領,用“萬利”為年號,以“興漢滅滿”、“為天承運”為起義口號,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軍事指揮組織機構。

襄陽起義軍在王聰兒的帶領下,開始了大規模的流動作戰。他們攻城破寨,殺富濟貧,懲治貪官汙吏,很受農民群眾的擁戴,隊伍很快發展到四五萬人,成為白蓮教起義軍中對抗清軍的主要力量。

當王聰兒在襄陽起義的時候,四川、陝西等地白蓮教組織也風起雲湧,先後響應,起義烈火在川、楚、陝三省熊熊燃燒。

嘉慶帝一看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慌了手腳,連忙命令各地的總督巡撫、將軍、總兵等大小官員,派出大批人馬鎮壓。王聰兒率襄陽義軍與各地義軍遙相呼應,轉戰於河南、陝西、四川、湖北各地,屢屢衝破清軍的圍剿,多次大敗清軍。每當臨敵,王聰兒都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麵。

公元1797年,王聰兒兵分三路將陣地轉向四川,在東鄉與四川的起義軍會師,部隊多達幾十萬人,號稱百萬大軍。他們依山穀紮營,連亙30餘裏。入夜之後,義軍的燈籠、火把,滿山遍野,猶如天上的繁星。這就是白蓮教大起義中著名的“東鄉之會”。

會師之後,在王聰兒的極力主張下,各路義軍統一編號,設職分號。但可惜的是這一會師隻是形式上的,起義軍沒有真正聯為一體,各路義軍仍然各自為戰。

東鄉之會後,嘉慶皇帝再次調派大軍,並嚴令各路人馬加速進剿。為減輕四川義軍的壓力,王聰兒果斷率襄陽義軍回師湖北,以吸引清兵調離川東。在此後的半年中,王聰兒統帥的襄陽義軍猶如一股急風暴雨,橫掃湖北、陝西、四川三省,行程三四千公裏,牽製和吸引了大批清軍。

嘉慶三年二月,王聰兒率襄陽義軍發動了著名的漢中戰役,率師進攻西安。因實力懸殊,進攻受挫,義軍遭受嚴重損失,隻得改變計劃,向湖北撤退。

三月,王聰兒進入湖北,在山岔河被清軍團團包圍。王聰兒臨危不懼,沉著應戰,指揮大軍突圍,起義軍一路撤退到了茅山山頂,清軍密密麻麻地從山腳追了上來。前有清軍,後為懸崖,起義軍隻剩十幾個人,突圍無望,王聰兒和手下十幾位戰士毅然跳入深穀,壯烈犧牲,年僅2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