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清朝(6)(3 / 3)

王聰兒等人殉難之後,四川義軍也遭受了重大損失。但起義軍餘部仍以“官逼民反”為口號,繼續開展武裝鬥爭。

由於清軍采取“堅壁清野”與“剿撫兼施”的策略,就是讓百姓修築碉堡,起義軍來了就把百姓趕進去,讓起義軍找不到老百姓,斷絕義軍的糧草供應。這樣,起義軍流動作戰的優勢也發揮不出來,人數驟減,又有數倍於己的清軍追截,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得不深入老林中與清軍周旋。嘉慶九年(1804)九月,起義徹底失敗。

■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首詩,這首詩的作者就是清朝中期先進分子的代表之一——龔自珍。

龔自珍,浙江杭州人,字琦人,號定盒,人稱定盒先生。龔自珍7歲時便跟著母親學詩。由於家在西子湖畔,每逢春天的傍晚,梳著兩隻小發髻的龔自珍,穿著淡黃色的衣衫,獨自一人,有時靠著欄杆吹笛子,有時則大聲吟誦蘇東坡的《洞仙歌》詞。悠揚的笛聲和清亮的吟誦的聲音常引得人們來圍觀,他們都紛紛讚歎龔自珍的聰明、好學。

12歲時,龔自珍開始跟隨外祖父、著名學者段玉裁學習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後來又熟讀了《春秋公羊傳》等書。他最喜愛讀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文章,竟將他的《上仁宗皇帝書》恭恭敬敬地抄寫了九遍,並發誓要向王安石一樣,改革社會弊端。

由於平日裏的刻苦努力,龔自珍參加科舉考試時連連得中,20多歲就開始出任國史館校對官。

道光九年(1829),龔自珍考中進士,在殿試的時候,他效法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書》,請求進行變法。他在文章中大膽地議論新疆變亂的善後事宜,明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見,文字十分尖銳。閱卷大臣看了以後大驚失色,一口咬定他的文章不符合考試規格,把他從優等拉了下來。

龔自珍這樣極力主張變法、改革,當然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心意。所以他做官20多年,一直隻當些內閣中書和禮部主事之類的小官,根本得不到升遷,而那些不學無術、整日溜須拍馬的官僚們反而在上做著高官,拿著豐厚的俸祿,他們都叫龔自珍為“龔呆子”。

但在社會上,龔自珍的名字卻廣泛流傳。此時,龔自珍已經是很有名氣的文壇大師了。他的詩詞和散文都寫得氣勢雄渾,感情充沛,文采橫溢。他和著名學者、政治家林則徐、魏源都是至交好友,大家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他還積極地對向自己請教問題的青年給予耐心輔導,深得大家的敬重。

龔自珍長得寬額頭、高顴骨,滿臉的絡腮胡子,雙眼目光炯炯。他在生活上不修邊幅,十分儉樸。他的衣服常常是破了就補,補了再破,破了又補。有一次他去看望朋友,那已是晚秋時分了,秋風習習,龔自珍戴一頂露出頭發的破帽子,穿一件破舊的紗衣,顯得衰老的樣子,但他同朋友交談時卻精神抖擻,笑聲朗朗,使朋友很吃驚。

當時,正值英帝國主義非法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掠走白銀,人民深受毒害之時,龔自珍堅決主張禁煙。他聽說道光皇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去禁煙,喜出望外,馬上給林則徐寫一封長信,幫他出謀劃策,還表示願意同他一道去廣東,協助林則徐禁煙。考慮到當時複雜的政治局勢,林則徐隻好婉言謝絕了龔自珍的一番好意。

林則徐走了以後,龔自珍再也不願過那種官場生活。道光十九年(1839),龔自珍棄官南歸。在回杭州的路上,他寫了《己亥雜詩》315首,其中就有本文開篇摘錄的那首。

龔自珍回到杭州老家,在書院主持講學。兩年以後,這位文壇大師,終因積勞成疾,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縱觀龔自珍的一生,他的思想在政治、學術、經濟、文學等方麵都起到了振聾發聵、開一代風氣的作用。他的政論及學術論文,思路開闊,議論切中時弊,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感情色彩。

■鴉片戰爭

嘉慶年間,許多英國商人在中國銷售鴉片,牟取暴利。嘉慶皇帝逝世後,二阿哥綿寧(又名旻寧,旻音mín)繼承帝位,就是道光帝。英國人的鴉片貿易得到充分發展,到1838年,英國向中國輸入的鴉片竟然高達四萬箱。

鴉片又名大煙、阿芙蓉,是用罌粟果實中乳狀汁液製成的一種毒品,能夠產生麻醉作用。人若吸食,就會成癮,變得麵黃肌瘦,精神不振。

鴉片貿易給中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一方麵,中國人進口鴉片,大量白銀外流,給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財政損失。另一方麵,軍人、農民吸食鴉片,終日無精打采,軍事能力、生產積極性逐年下降。

道光皇帝對鴉片貿易非常痛恨,對英國商人極為反感。1838年,道光接見湖廣總督林則徐,就鴉片問題與他談了八次。林則徐力主禁煙,道光帝欣然同意,並賜林則徐在宮中騎馬。這年12月,林則徐被封為欽差大臣,去廣州查禁鴉片,並有統帥廣東水師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