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清朝(7)(2 / 3)

鄉民們估計英軍一定會進行報複,就在村北的三元古廟召集村民集會,決定團結起來與敵人血戰到底。推舉韋紹光為領袖,定古廟前的三星黑旗為令旗,並集體對旗發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寧死不屈,打死無怨。”他們商定第二天利用村東北牛欄崗上的複雜地形,誘殲敵人。三元裏附近103鄉人民聞訊後“義憤同赴”,組成了一支反侵略的武裝力量。

5月30日,各鄉群眾約五六千人,持戈矛犁鋤,群起圍困四方炮台。相持近半日,英軍統帥臥烏古親自帶領600餘名英軍出擊。義軍和敵人接觸之後,故意調頭後退,慢慢把敵人誘往牛欄崗。英國侵略者不知是計,銜尾直追,越追越遠。為加快追趕速度,他們將大炮等武器紛紛拋棄。

到牛欄崗時,臥烏古一看地形,方知不妙,正猶豫時,忽聽一聲鑼響,四麵瞬時冒出一萬多伏兵,英軍被團團圍住。英軍頓時亂了陣腳,慌亂迎戰。短兵相接中,農民群眾越戰越勇,敵人被殺得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臥烏古慌忙下令撤退。沿途又有幾萬群眾從四麵八方湧出,追殲敵人。

中午時分,突然下起了暴雨,這就使得英軍的火藥槍在雨淋之下受潮不能開火,處於劣勢的英軍隻得結成方隊緩緩退卻。農民群眾披著蓑衣,戴著鬥笠,憑借大雨的助陣,越戰越勇。農民英雄顏浩長,手持長矛,英勇機智,一個人就殺死好幾個侵略軍,英軍少校軍官畢霞就死在他的長矛之下。

直到傍晚,英軍始終未能突圍出去,第一次在中國,侵略者感到“可怕到了極點”。

在牛欄崗這場激動人心的戰鬥中,鄉民共殲滅英軍200多人,活捉10多人,打傷不計其數,還繳獲大炮兩門、洋槍無數。這次抗英鬥爭,是中國人民自發地反抗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大規模戰鬥,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勇於鬥爭的英勇氣概。

但就是這樣一場大勝,清朝官吏卻裝聾作啞,不但沒有任何表示,反而命令廣州知府餘保純親到現場彈壓,村民被強迫解散。

■金田起義

鴉片戰爭前後,在廣東、廣西興起了一個基督教組織,名叫拜上帝會。拜上帝會的創始人是洪秀全,他原名洪仁坤,又名洪火秀,是廣東花縣人,出身於中農家庭。十七歲時,洪仁坤考中秀才,卻沒有中舉,隻得在本村當了一名私塾老師。

1834年,他第二次去廣州應試,仍然落選。他在失望之餘在街頭閑遊,有一位基督教教士送給他一本《勸世良言》。這本書是中國牧師梁發所著,其中容納了一些聖經故事和基督教論述。

洪仁坤讀了此書,接觸到一些新鮮的西方事物,很想為宣傳宗教做一點事情。洪仁坤回村之後,在小河邊洗禮,並創建拜上帝會。這個組織宣傳上帝的仁慈,強調道德完善,發展了很多會員。洪仁坤的表弟馮雲山、族弟洪仁玕成為洪仁坤的重要助手。

可是,洪仁坤對自己應試失敗很不甘心,對清朝仍存在幻想。1837年,他第三次去廣州應試,仍然失敗。洪仁坤回家後,越想越傷心,整天躺在床上,不與別人交流。一天,洪仁坤暈了過去,等到他醒來時,卻精神飽滿,像換了一個人似的。

洪仁坤說:“我暈倒之後,來到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一位生有金色胡須、身穿黑袍的老人接見了我。老人說道,人類都是他的孩子,他還創造牲畜、五穀,供人食用。他又說,中國人所供奉的‘神靈’,其實都是魔鬼。他們不能帶來吉祥,隻能把人間變為地獄!”

眾人聽了洪仁坤的話,麵麵相覷,不知說什麼才好。洪仁坤又說:“那老人不是上帝是誰?他賜給我一把寶劍,讓我斬盡天下妖魔,建立清平世界,但除魔護教時不可濫殺百姓。我怎能不遵從他的旨意?”

說著,洪仁坤走出臥室,對父親洪鏡揚說道:“那老人已將中華百姓交給我,世間萬寶都歸我所有了。”這件事發生不久後,洪仁坤認為應當避諱上帝的名字“爺火華”(又譯“耶和華”),遂將名字“火秀”改為“秀全”。

有人問他:“上帝為什麼要把天下交給你?”洪秀全說道:“中國人不信上帝,隻信蔑視窮人的魔鬼。我是上帝之子、耶穌之弟,上帝派我到人間,就是為了斬殺妖魔,解放百姓。我自從接受天命以來,舉止變得端莊,待人接物時有了準則,你們還有什麼懷疑嗎?”

鴉片戰爭結束後,洪秀全認為清政府可能會選拔有用之才,創造新的氣象。1843年,他第四次去廣州考試,希望一舉奪魁。可是,洪秀全依然名落孫山。他對清政府完全絕望,終於放棄科舉致仕的幻想。

自康熙以來,清政府就以孔孟之道為指導思想。洪秀全決定先打倒孔子的權威,再讓人民接受上帝授君權於洪氏的觀點。

他回村後,給老百姓講了一個故事:“當初孔子死後,三魂渺渺,進入天堂。上帝對他說,你的話錯誤太多,把人都教壞了!孔子不服氣,想到人間投靠魔鬼。上帝非常憤怒,用鞭子將孔子責打了一頓。孔子心驚膽戰,連連叩頭。”

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都說:“想不到孔子也有這一天!”洪秀全膽子越來越大,和馮雲山、洪仁玕到附近私塾遊走,把教師供奉的孔子牌位給砸了。花縣的縉紳非常憤怒,聯合起來對付洪秀全。1844年,洪秀全、馮雲山在花縣呆不下去,隻得去廣西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