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居室
居室環境:嬰兒居室應選擇向陽、通風、清潔、安靜的房間。
室內濕度要適宜:過於幹燥的空氣使嬰兒呼吸道黏膜變幹,抵抗力低下,也可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故需注意保持室內一定濕度。加濕方法,如有空氣加濕器更好,也可在冬季時往暖氣片上放些幹淨的濕布。夏季時地麵上灑些清水。
居室的裝修布置:嬰兒居室的裝修、裝飾,要簡潔、明快,可吊掛一個鮮豔的大彩球及一幅大掛圖,以刺激嬰兒的視覺,為以後的認物打基礎,但勿將居室搞得雜亂無章,使嬰兒的眼睛產生疲勞。不能讓嬰兒住在剛粉刷或剛油漆過的房間裏,以免中毒。嬰兒的居室最好不鋪地毯,因地毯不易清洗、清潔,易藏汙垢,不僅是致病源還可能是過敏源,另外也不利於嬰兒日後的行走練習。
細節提醒
1.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體溫變化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故選擇能使新生兒保持正常體溫,又耗氧代謝最低的環境很重要。嬰兒居室的室溫在18~22℃之間,濕度在50%~60%為佳。
2.寒冷的冬季注意居室保暖,可用暖氣取暖,也可用熱水袋保暖,切忌燙傷嬰兒。夏季炎熱時,注意室內通風,可使用電風扇和空調,電風扇不要直接對著嬰兒吹,空調不宜將室內溫度製冷太低或長時間開放。
3.嬰兒居室應禁止吸煙,避免有呼吸道感染的人探視。
給寶寶一張單獨的小床
寶寶出生後,最好有一張讓他單獨睡的小床,寶寶的小床一般放在母親的床旁邊,便於大人隨時可以抱出來喂奶和換尿片、蓋被褥等生活照料,這對寶寶的成長發育和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好處。
有利於對寶寶進行早期教育:寶寶單獨睡小床,可以在小床的床頭上方掛上一些紅、藍、黃色的彩球或玩具,在寶寶醒來時用來訓練寶寶的視覺、聽覺和頭、眼的協調能力,對寶寶的智力發育很有幫助。
能避免意外:如果寶寶與母親睡同一被窩,往往容易把寶寶的頭部都蒙在被窩裏,使寶寶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造成寶寶睡不安寧,睡不深沉,對呼吸係統也沒有好處。而且還有可能由於母親在哺乳期中比較疲勞,晚上睡眠較熟,翻身時容易把寶寶壓在身體下麵而造成意外窒息。
培養寶寶良好的習慣:讓寶寶單獨睡一床,從小鍛煉寶寶不依戀母親睡眠的良好習慣,這對培養寶寶的獨立生活能力和堅強自立的性格有好處。
細節提醒
寶寶的小床四周要有欄杆,床鋪最好是木板或硬性彈簧床,嬰兒不宜睡軟床。褥子上可墊一塊防水布,預防大小便汙染床褥。寶寶床上用品要經常洗曬,保持清潔衛生。
新生兒房間夜間不要長開燈
有的媽媽夜裏為便於給孩子喂奶、換尿布,總愛在臥室通宵開著燈,其實這樣做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
出現睡眠和喂養問題:新生兒晝夜不分地經常處於明亮光照環境中,往往出現睡眠和喂養方麵的問題。研究人員將40名新生兒分成兩組,分別放在夜間熄燈和不熄燈的嬰兒室裏進行觀察,時間均為10天。結果前者睡眠時間較長,喂奶所需時間較短,體重增加較快。
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不利:新生兒體內的自發的內源性晝夜變化節律會受光照、噪聲等物理因素的影響,睡眠時間縮短,體重增長緩慢。
細節提醒
父母要保護新生兒體內晝夜變化的節律,夜間需要開燈時,燈光的強度要弱,不要直射寶寶。
新生兒的枕頭
寶寶什麼時候需要枕頭:剛出生的寶寶平躺睡覺時,背和後腦勺在同一平麵上,頸、背部肌肉自然鬆弛,可以不用枕頭。但寶寶出生後不久開始學抬頭,脊柱頸段出現向前的生理彎曲。為了維持生理彎曲,保持體位舒適,最好使用枕頭。怎麼給寶寶選擇枕頭:嬰幼兒枕頭長度應與其肩寬相等或稍寬些,寬度略比頭長一點,高度約5厘米。枕套最好用棉布製作,以保證柔軟、透氣。枕芯應有一定的軟度,可選蕎麥皮或蒲絨的,睛綸棉枕芯透氣性差,最好不用。
細節提醒
小兒顱骨較軟,鹵門和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長期使用質地過硬的枕頭,易造成頭顱變形,或一側臉大,一側臉小,影響外形美觀。彈性太大的枕頭也不好,小兒枕時,頭的重量下壓,半邊頭皮緊貼枕頭,會使血流不暢,木棉枕、泡沫枕通風散熱性能差,不適合夏天使用。
不要給新生兒包裹成“蠟燭包”
老一輩帶寶寶時,喜歡將寶寶緊緊的捆成粽子狀,理由是這樣能阻止寶寶的小手亂摸亂晃,減少了疾病感染的幾率。自然,這種俗稱“蠟燭包”的包裹方式的確能保護寶寶少受細菌的感染。但是終歸是一種弊多利少的包裹方法,它對寶寶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導致寶寶骨骼畸形:老一輩的人會告訴新手爸媽,如果不把寶寶的腿壓直包裹起來,寶寶以後會變成“0”型腿,果真如此嗎?實際上,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寶寶會變成“0”型腿,是因為缺鈣引起的。如果強行將寶寶的腿扳直包裹,反而容易使寶寶髖關節脫位,如果發現不及時,則會導致寶寶骨骼畸形。
限製胸部活動,影響寶寶呼吸:包裹得太緊,直接影響到寶寶的呼吸,同時還會影響寶寶肺部和胸部的發育,使得肺部抵抗力下降,從而導致肺部遭受感染的幾率增加。壓迫腹部、影響食欲:寶寶腹部受到擠壓,導致胃和腸蠕動受到影響而減緩。從而使得寶寶食欲下降,也會增加寶寶患便秘的幾率。
影響寶寶智力發育:寶寶踢腿、揮手的動作可直接反饋給大腦,大腦則會感受到這種“動態”,並促進其發育進程。因此,讓寶寶多動動手腳,無疑是對寶寶最早、最便宜的智力投資。
細節提醒
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采用寶寶睡袋,可以讓寶寶穿上小上衣,然後放在睡袋裏,既不用擔心弄散包被,導致著涼感冒,又有利於寶寶活動。
寶寶的皮膚護理
洗護用品:要選擇嬰兒專用洗護用品,盡量不要用成人洗護用品來替代,以免損傷寶寶幼嫩的肌膚。使用時千萬注意每次使用的劑量。
護膚品:護膚品也應選擇和使用不含香料、酒精的嬰兒專用潤膚品。不要隨意更換品牌。注意,和寶寶經常接觸的成人,最好與寶寶使用同樣的嬰兒潤膚品。臀部皮膚:要注意清潔皮膚皺摺處的汙垢,更換尿布時可用嬰兒柔濕巾直接清潔寶寶臀部殘留的尿漬、糞漬。因為每一張柔濕巾都含有嬰兒潤膚露,所以它能給小屁股滋潤,用它擦後可以在小屁股上留一層保護膜,還可以預防寶寶的臀紅。要及時更換衣物及汙染的尿片,保持寶寶皮膚的幹燥。
細節提醒
寶寶洗澡不要過於頻繁,天冷時可2~3天洗1次,天熱時可每天1次。
抱新生兒的姿勢
抱起時:嬰兒要等到4周以後才能夠完全控製自己的頭,因此,每當你抱起他的時候,一定要托著他的頭部。把手伸過嬰兒的頸部下,托起他的頭。把另一隻手放入他的背部和臀部下麵,安全地支持著嬰兒的下半身。
抱持時:
1.把嬰兒抱在你的任何一隻臂彎上,嬰兒的頭部稍高,用前臂和手環繞著嬰兒支托著他的背部和臀部。這樣可以對嬰兒講話和微笑,嬰兒亦可以注視你的一切表情和注意著你的講話。
2.用你的前臂把嬰兒緊靠著你的胸部,讓他的頭伏在你的肩上並用手扶托著。這樣,你可以出一隻手來。不放心的話可以用手支托著嬰兒的臀部。
放下時:必須做到要把他的頭托住,輕輕放下後再抽出托著寶寶頭部的手。
細節提醒
1個月內的嬰兒不適宜頻頻抱起,隻是在喂奶之後抱起,輕輕拍打背部,使之打嗝,將吸入的空氣排出,以防溢奶。
囟門閉合與疾病
正常的囟門外觀平坦或稍微下陷,觸及時還會搏動。隨著寶寶顱骨的不斷生長,顱骨邊緣不斷生長新骨,使囟門逐漸縮小,直至閉合。一般來說,前囟門應於生後18個月前閉合,後囟門在生後3個月內閉合。囟門的閉合狀況反應了寶寶的健康狀況:
囟門關閉延遲:如果寶寶出生後18個月囟門還未閉合,說明寶寶存在骨骼發育及鈣化障礙,可能患佝僂病、呆小症(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腦積水等。
囟門關閉過早:提示寶寶有腦發育不全、頭小畸形的可能。對於囟門關閉略早的寶寶,主要應測量其頭圍是否正常,並定期檢查,了解頭圍增長的速度是否正常,同時還應評價寶寶的精神神經發育情況。如果均正常,則不必擔憂。
囟門飽滿或明顯隆起:提示顱內壓增高,多見於腦積水、顱內感染(腦膜炎、腦炎)、硬腦膜下血腫、顱內腫瘤,也可見於口服四環素後及維生素A中毒。囟門明顯凹陷:常見於嚴重脫水,如急性腹瀉等。
嗬護寶寶的前囟門
新生兒出生後,顱縫尚未長滿,形成一個菱形空間,沒有骨頭和腦膜,醫學上稱
囟門。頭頂常有兩個囟門,位於頭前部的叫前囟門,位於頭後部的叫後囟門。前囟門大於後囟門。前囟門1歲到1歲半時閉合;後囟門後2~4個月自然閉合。有的母親把新生兒囟門列為禁區,不能摸不能碰,也不能洗,結果囟門皮膚上形成結痂不及時洗掉會影響皮膚的新陳代謝,還會引發脂溢性皮炎,對嬰兒健康不利。注意保護囟門是對的,但及時清洗汙垢,也是一種保護。清洗囟門時,動作要輕柔、敏捷,不可用手抓撓;用具和水要保證清潔衛生,洗囟門時,水溫和室溫都要適宜。如果囟門有結痂,可用消毒植物油或0.5%金黴素軟膏塗敷結痂上,24小時後用細梳子輕輕梳即可除去。除去後要用溫水、嬰兒香皂洗淨。
細節提醒
寶寶出生時,由於頭顱受產道的擠壓,顱骨常常相互重疊,所以囟門比較小。出生後由於腦的迅速生長,重疊的顱骨被漸漸撐開,囟門變大了。嬰兒囟門平時不可用手壓按,也不可用硬物碰撞以防碰破出血和感染。
與健康有關的胎記
棕色胎記:若僅出現少數幾個,一般無任何不良影響;但若出現六個以上,且每個斑直徑均大於1.5cm時,則並發神經纖維瘤病的幾率顯著增加。疣狀痣:因表皮發育異常所致的皮膚良性腫瘤,隨年齡增大而增長,表現為密集的淡褐色丘疹,排列成線狀,常並發中樞係統疾病,如癲癇、精神發育遲緩等。可采用手術切除。
白色胎記:要注意寶寶可能發生的抽風、癲癇症,以及智力發展障礙。麵部血管痣:麵部的紅色胎記,可導致腦膜血管瘤、智力障礙、青光眼等。海綿狀血管瘤:常見於頭麵部皮膚,可累及口腔黏膜或骨、肝等。表現為皮下質軟腫塊,按壓時如海綿一般,一般持續存在並有不斷增大的傾向,須盡早手術治療。
黑色胎記:若身上有大量的黑斑花紋,可能會發生抽風、智力障礙、癲癇。
細節提醒
寶寶身上的藍色胎記比較常見,大多分布在寶寶的背、腰、臀部,這樣的胎記和神經疾病無關,它們往往會隨著寶寶年齡的增加逐漸消退。
寶寶眼、耳、鼻的清理
眼:新生兒眼屎,多為白色的黏液狀。洗淨雙手,取一條幹淨小毛巾,用生理鹽水或涼開水浸濕,用一角包住食指,由內往外輕輕擦拭眼角,不要來回反複擦;毛巾四角均使用過後,需將毛巾洗淨,重複前麵的步驟。也可以用棉花棒蘸生理鹽水,將眼屎清除幹淨。
耳:洗淨雙手,用濕布將寶寶外耳道(耳洞之外的部分)擦拭幹淨;用幹淨的棉花棒插入寶寶耳朵不超過1厘米處,輕輕旋轉,即可吸幹黏液、清除穢物。
鼻:將嬰兒抱到燈光明亮處,用嬰兒專用消毒棉花棒沾一些涼開水或生理鹽水,輕輕伸進鼻子內側順時針旋轉,可達到清潔目的;如果寶寶流鼻水,可以使用吸鼻器進行清潔。
細節提醒
從預防感染的角度考慮,剪發要比剃發更安全,用剪刀剪去過長的頭發,既可以讓寶寶顯得精神又不會對頭皮造成損傷。
給寶寶清理口腔
新生兒剛出生時,口腔裏常常有一定的分泌物,這是正常現象,一般無需擦去。為了清潔口腔,媽媽可以定時給嬰兒喂些溫開水,就可清潔口腔中的分泌物。如果一定要清除髒物時,讓嬰兒側臥位,用小毛巾或圍嘴圍在嬰兒的頜下,防止沾濕衣服。家長用肥皂洗淨雙手,用棉簽蘸上淡鹽水或溫開水,先擦口腔內的兩頰部、齒齦外麵,再擦齒齦內麵及舌部。如果嬰兒閉口不配合,家長可以用左手拇指、食指捏嬰兒的兩頰,使其張口,再進行清潔。
細節提醒
清理寶寶口腔時,你的動作一定要輕巧,因為嬰兒的口腔黏膜極柔嫩,唾液少,易損傷而致感染,產生發炎潰爛等現象,故在清潔口腔時一定要注意。
給新生兒洗澡
新生寶寶身上有一股奶腥味,再加上吃奶的時候寶寶會流很多汗,因此,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媽媽應該給寶寶洗個舒服的澡。
1.準備好澡盆、毛巾與嬰兒換洗的衣物,尿布、浴巾等放在順手可取的固定地方。
2.洗澡時室內溫度在24℃左右即可,水溫在38~40℃左右,可以用肘部試一下水溫,隻要稍高於人體溫度即可。
3.讓寶寶保持良好的情緒,可以在洗澡的時候和寶寶說話,給他唱歌聽,也可以將玩具戴在寶寶手腕上或者掛在寶寶頭部上方,這些都能讓寶寶變得安靜,也能讓洗澡變得更輕鬆。
4.手法一定要輕柔、敏捷,把寶寶衣服脫掉,用大毛巾被裹住寶寶,用掌心托住頭,拇指與中指用耳廓堵住耳眼。
5.先洗麵部。將一個專用洗臉的小毛巾沾濕,用其兩個小角分別清洗寶寶的眼睛,從眼角內側向外輕輕擦拭;用小毛巾的一麵清洗鼻子及口周、臉部;小毛巾的另外兩角分別清洗兩個耳朵、耳廓及耳後。
6.用少許清水清洗頭部,按摩頭皮,衝淨,然後用小毛巾擦幹。
7.洗完頭麵部後,去掉浴巾,媽媽左手掌握住寶寶左手手臂,讓寶寶頭枕在左臂上;用清水打濕寶寶的上身,讓寶寶頭微微後仰,右手用洗臉的小毛巾清洗寶寶頸部、前胸、腋下、腹部、手臂上下、手掌,注意皮膚皺褶處的清洗。
8.用洗臀部的小毛巾清洗寶寶的腹股溝、會陰部。換右手托住寶寶的左手臂,讓寶寶趴在右手臂上,洗背部、臀部、下肢、足部。
9.用清水將寶寶的全身再衝洗一遍後,將寶寶抱出浴盆,用大浴巾將全身擦幹,將寶寶放在鋪有幹淨床單的床上或桌子上,蓋上小被子,準備做浴後護理。
10.如果寶寶的臍帶不小心弄濕了,可用棉簽蘸75%的酒精擦拭。
11.初生嬰兒洗澡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3~5分鍾,時間過長易使寶寶疲倦,也易著涼。
細節提醒
給寶寶洗澡既可以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細菌侵入,又可通過水對皮膚的刺激加速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還可通過水浴過程,使寶寶全身皮膚觸覺、溫度覺、壓覺等感知覺能力得以訓練,使寶寶得到滿足,有利於寶寶心理、行為的健康發展。
5種情況下不要立刻洗澡
1.打預防針後:寶寶打過預防針後,皮膚上會暫時留有肉眼難見的針孔,這時洗澡容易使針孔受到汙染。
2.頻繁嘔吐時:洗澡時難免搬動寶寶,這樣會使嘔吐加劇,不注意時還會造成嘔吐物誤吸。
3.發熱或熱退48小時內:發熱後寶寶的抵抗力極差,馬上洗澡很容易遭受風寒引起再次發熱,甚至有的還會發生驚厥,故主張熱退48小時後才給寶寶洗澡。
4.皮膚損害時:寶寶有皮膚損害,諸如膿皰瘡、癤腫、燙傷、外傷等,這時不宜洗澡。因為皮膚損害的局部會有創麵,洗澡會使創麵擴散或受汙染。
5.喂奶後:喂奶後馬上洗澡,會使較多的血液流向被熱水刺激後擴張的表皮血管,而腹腔血液供應相對減少,這樣會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其次由於喂奶後寶寶的胃呈擴張狀態,馬上洗澡也容易引起嘔吐。所以洗澡通常應在喂奶後1~2小時進行為宜。
細節提醒
有的女嬰在出生1周左右,陰道可能流出少量血樣黏液,大約持續兩周左右,叫做“新生兒假月經”。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需做任何處理。
嗬護新生兒的臍帶
在正常情況下臍帶會於生後10天左右脫落,脫落的時間早晚因不同的結紮方法稍有差別。在臍帶脫落前,臍部易成為細菌繁殖的溫床,父母應該做好相應的臍帶護理,保證寶寶健康。不要拽拉寶寶的臍帶:寶寶出生4~5天的時候,臍帶就可能脫落下來,留下小小的傷疤,幾天後就會痊愈,臍帶未脫落前,不要用手拉寶寶的臍帶。
保持寶寶臍部清潔、幹燥:臍帶未脫落時,給寶寶洗澡要分上、下兩部分洗,不要讓臍帶及包紮臍帶的紗布沾上水。如果臍帶上的紗布濕了,要及時更換。一旦發現寶寶的臍部有滲出液,一定要帶寶寶看醫生,爸爸媽媽要按無菌操作的程序用脫脂棉和清水給寶寶清洗臍部。
避免摩擦:紙尿褲大小要適當,勿使尿褲的腰際剛好在臍帶根部,這樣在寶寶活動時易摩擦到臍帶根部,導致破皮發紅,甚至出血。
避免悶熱:禁用麵霜、乳液及油類塗抹臍帶根部,以免臍帶不易幹燥甚至導致感染。
出院時,醫院會送給父母臍帶護理包,裏麵有75%或95%酒精、消毒過的棉花棒,囑咐父母在幫新生兒洗澡後做臍帶護理。使用時,先撐平臍根部周圍皮膚,以一支幹淨的小棉棒沾上酒精,再以左手拇指及食指將臍帶周圍皮膚撐開,用沾有酒精的小棉棒由根部往臍帶麵方向順時針擦拭即可。
細節提醒
為了防止感染,媽媽不要讓尿布的前端蓋住了寶寶的肚臍,要保證肚臍透氣。
新生兒肢體護理
頭部護理:新生兒的頭頂前中央的囟門呈長菱形,開放而平坦,有時可見搏動。父母注意保護囟門,不要讓它受到碰撞。大約1歲以後它會慢慢閉合。
肢體護理:新生兒一般雙手握拳,四肢短小,並向體內彎曲。有些寶寶出生後會有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等現象,這是正常的,大多滿月後緩解,雙足內翻大約3個月後就會緩解。
注意,新生兒的正常體溫在36~37℃之間,但新生兒的體溫中樞調節功能尚不完善,體溫不易穩定,受外界溫度環境的影響體溫變化較大。新生兒的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因此,對新生兒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2~25℃,如果室溫過低容易引起硬腫症。
細節提醒
足月的新生兒出生時平均體重約為3000克左右,男嬰比女嬰略重一些。出生後一周常會有體重減輕的現象,這是暫時的,10天內即可恢複,稱之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新生兒不要清除胎毒、胎脂
不要清除胎毒。在一些科學文化落後的地方,還存在一種傳統的習俗,認為嬰兒出生時身上帶有胎毒,要給剛出生的嬰兒吃些清熱解毒的排毒藥,如黃連、黃柏之類的中藥,以去掉寶寶身上的“胎毒”。其實胎毒是不存在的。寶寶在母親的子宮內生活是舒適、安詳、無菌的,一切營養都是由母親的血液通過胎盤提供的,分娩過程也是無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胎毒。主要有人看到剛出不久的新生兒有些特殊表現,而實際上這些表現在新生兒身上是正常現象,不是什麼“胎毒”。
皮膚的結構是很致密的,完整的皮膚微生物是不能侵入的,同時皮膚表麵呈酸性,不利於細菌繁殖和生長。皮脂腺分泌皮脂增多,產生的脂肪酸也多,能抑製真菌的生長。皮膚黏膜分泌物中含有乳酸、脂肪酸、溶菌酶和各種分解酶,可有殺滅微生物的作用。
細節提醒
新生兒皮膚細嫩,須在逐漸生長發育中達到成熟,因其不成熟,角質層薄嫩,容易損傷,可成為全身感染的門戶,因此家長不要清除覆蓋在表麵的胎脂。
選擇新生兒的衣服
服裝類型及尺寸:
夏天:紗布衣、棉質內衣、肩開連身衣、蝴蝶裝。紗布衣或棉質內衣為必備衣著,肩開連身衣、蝴蝶裝則可作為寶寶夏天的外衣。
冬天:在內衣之外加長袍、連身兔裝保暖。
內衣尺寸:如紗布衣、棉質內衣應選擇合身的尺寸才能達到保暖作用。
外衣尺寸:長袍、連身兔裝可選擇較大的尺寸,比內衣長10厘米左右。
寶寶服裝的設計特色:
純棉材質:不含熒光劑、福爾馬林成分,透氣吸水性佳,不傷寶寶肌膚。
袖口反折設計:可以代替手套,防止寶寶抓傷臉。
隱藏式安全紐扣、綁帶式設計:避免形成壓瘡,以及避免因扣子掉落而造成寶寶誤食的危險。
無拉鏈設計:避免拉拉鏈時弄傷寶寶皮膚。
標簽外露設計:避免標簽的尖角造成寶寶不舒服。
長袍取代褲子:方便給寶寶更換尿布,減少穿脫衣服的次數。
細節提醒
寶寶出生一個月後,體重和身高的增長都會有顯著的變化,再加上此時期的寶寶肌膚柔嫩嬌弱,因此,給這個時期的寶寶準備衣服的重點,就必須以材質、保暖功能為首要考慮,並根據季節以及服裝特性,準備必要的數量及合適的尺寸。
給新生寶寶穿脫衣服
穿衣服:先將要給寶寶穿的衣服備全;將要穿的衣服袖口先套好,不論冬天還是夏天,紗布/棉質內衣在最內層,依序為連身兔裝,最外層為長袍;讓寶寶躺在衣服中央,媽媽右手固定寶寶的右手臂,左手則穿過袖口伸入寶寶衣服的袖子內,將寶寶的右手臂輕輕拉出來穿過袖子,另一邊亦同;兩手臂穿好後,由內而外,依序將衣服的綁繩係好。
脫衣服:解開綁繩後,媽媽用右手固定寶寶的右手臂,左手則輕拉袖口,右手將寶寶的手臂拉出袖口。用左手托起寶寶,媽媽的手掌應該放在寶寶頸部和背部之間的位置,右手將衣服從寶寶背部下麵拉出來,順勢將衣服完全脫下。
細節提醒
在晚上最好讓寶寶穿著衣服睡覺。白天室內溫度達到20℃以上時,可以讓孩子穿短袖衣、短褲等,使孩子手腳好伸到外麵自由活動,這樣孩子的四肢才會不斷發育發達。
怎樣去除寶寶的頭垢
有些嬰兒,特別是較胖的嬰兒在生後不久,頭頂前囟門的部位,有黑色或褐色鱗片狀融合在一起的皮痂,且不易洗掉,這是皮脂腺所分泌的油脂以及灰塵等組成的,一般不癢,對孩子健康無明顯影響,無需清除。如果顯得很髒,也可以洗掉,有些家長用肥皂、香皂清洗都無濟於事,而且還會刺激孩子的嬌嫩皮膚。其實最好的辦法是用消毒後的植物油(加熱後冷卻)或石蠟油局部擦拭,或0.5%的金黴素軟膏塗上,24小時後用小梳子輕輕梳理幾下即可除掉。
細節提醒
有些老人認為:“天靈蓋”上的“護身符”不能揭,否則孩子會變成啞巴,會受涼生病,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新生兒排泄
排便:新生兒一般在生後12小時開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綠色或黑色黏稠糊狀,3~4天胎便可排盡。吃奶之後,大便逐漸轉成黃色。牛奶喂養的寶寶每天1~2次大便,母乳喂養的寶寶每天4~5次大便。若寶寶出生後24小時尚未見排胎便,則應立即請醫生檢查,看是否存在肛門等器官畸形。
排尿:出生第一天的尿量很少,約10~30毫升。在生後36小時之內排尿都屬正常。此後尿量逐漸增加,每天可達10次以上,日總量可達100~300毫升,滿月前後可達250~450毫升。寶寶尿的次數多,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因為寶寶尿的次數多,就減少給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溫又高,寶寶會出現脫水熱。
細節提醒
新生兒的呼吸淺表且不規律,以腹式呼吸為主。約每分鍾40~45次,有時會有片刻暫停。
學會觀察新生寶寶的大小便
媽媽應該學會觀察寶寶的糞便,以利於鑒別寶寶的狀況。
新生兒出生不久,會出現黑、綠色的焦油狀物,這是胎糞。這種情況僅見於寶寶出生的頭2~3天。這是正常現象。
寶寶出生後l周內,會出現棕綠色或綠色半流體狀大便,充滿凝乳狀物。這說明寶寶的大便發生變化,消化係統正在適應所喂食物。
橙黃色似芥末樣的大便,且多水,有些奶凝塊,量常常很多,這是母乳喂養寶寶的糞便。
淺棕色、有形、成固體狀、有臭味的大便,是人工喂養寶寶的糞便。
出現綠色或間有綠色條狀物的糞便,也是正常現象。但是,少量綠色糞便持續幾天以上,可能是喂得不夠。
有時候寶寶放屁帶出點兒大便汙染了肛門周圍,偶爾也有大便中夾雜少量奶瓣,顏色發綠,這些都是偶然現象,媽媽不要緊張,關鍵是要注意小兒的精神狀態和食欲情況。隻要精神佳,吃奶香,一般沒什麼問題。
細節提醒
如果寶寶出現異常大便,如水樣便、蛋花樣便、膿血便、柏油便等,則表示寶寶有病,應及時去谘詢醫生並治療。
新生寶寶需要剃滿月頭嗎
有人認為剃“滿月頭”有助於嬰兒頭發的生長,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頭發是人體皮膚的附屬結構之一。人體皮膚除手掌和足底外,均有毛發分布,毛發有長毛、短毛和毳毛三種。毛發的粗細、長短與所在部位、年齡、性別及生理狀況有差異。分布在頭皮的毛發最粗,俗稱為頭發。頭發在頭皮以上的部分稱為毛幹,在頭皮以下的部分稱為毛根,毛根下段膨大的部分稱為毛球,這是頭發的生長點。突入毛球底部的部分稱為毛乳頭,其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以維持頭發的生長和營養。如果毛乳頭被破壞或退化,頭發即停止生長或脫落。
嬰兒剛出生時的毛發,由於是胎內帶來的,所以也可以稱之為胎毛,但其基本結構與生長規律和以上所述相同,也就是說嬰兒生後頭發生長的好壞,與頭發的毛根的結構,尤其是毛球是否健全,營養是否充分,局部有無病損等因素有關,而與是否剃“滿月頭”無關。
細節提醒
嬰兒是否需要剃滿月頭,醫學上並無明確的要求,也就是說滿月頭可以剃,也可以不剃,我們權且把剃滿月頭當作一次理發對待。但是如果嬰兒頭皮有某些皮膚病變,則可根據醫生的建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給女寶寶抹爽身粉要謹慎
孩子洗完澡後,尤為夏天,母親往往給孩子塗上一些爽身粉。但對於女孩最好不要將爽身粉撲在大腿內側、外陰部、下腹部等處。爽身粉的主要成分是滑石粉,由於爽身粉的顆粒很小,在往女孩的腹部、臀部及大腿內側等處塗擦時,粉塵極易通過外陰進入陰道深處。據調查表明,女性長期使用爽身粉,卵巢癌的發病危險增加3.88倍,卵巢癌很難早期發現,它在婦女腫瘤中的死亡率僅次於宮頸癌。爽身粉怎麼會與卵巢癌有關係呢?這與女性的身體結構有關。因為女性的盆腔與外界是相通的,尤其是婦女的內生殖器官與外界直接相通,外界環境中的粉塵、顆粒均可通過外陰、陰道、宮頸、宮腔、開放的輸卵管進入到腹腔,並且附著在卵巢的表麵,這樣就會刺激卵巢上皮細胞增生,進而誘發卵巢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