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前準備
1.每次睡前應洗臉、洗手,喂些白開水漱口。晚上入睡前應洗屁股、洗腳,出牙的嬰兒還要刷牙,養成睡前洗漱的習慣。
2.每次睡前應少喂或不喂水,以免因小便影響睡眠質量。睡前要常規把尿,夜間定時把尿。較大嬰兒睡前不給甜食,以保持口腔清潔,並改掉夜間吃奶的習慣。
3.每天應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長此以往形成按時入睡的條件反射。
入睡時注意事項
1.入睡時不拍、不搖、不哄、不抱、不唱催眠曲、不講故事。手裏不要拿著玩具或其他物品,更不能嘴裏叼著毛巾、奶嘴、手等入睡。要培養小兒自然入睡的習慣。如果出現上述不良行為,應該及時糾正。
2.睡眠姿勢以右側臥位為宜,這樣既可減少對心髒的壓迫,當奶水溢出時也不致嗆奶。
3.睡眠時室內空氣要新鮮,室溫適中,被褥柔軟,厚薄適宜。嬰兒應換上寬鬆、柔軟的衣服,使其全身得到放鬆,睡得舒服。
細節提醒
白天和夜間的睡眠時間應掌握好,養成按時入睡、按時起床的習慣。不要任其自然,想睡到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或睡醒後不起床,在床上玩兒,或該睡覺時不睡。到了該起床的時候,可通過把尿、放音樂等將嬰兒叫醒。經過一段時間後,嬰兒會定時自然醒來。
寶寶睡涼席要注意什麼
寶寶睡涼席,如果過涼的話,可能引發腹瀉、腸胃不適等症狀,因此不少家長因此誤認為寶寶不能睡涼席。其實,寶寶是可以睡涼席的,隻是需要注意幾個方麵。
要選擇合適的涼席:不要選擇竹席,竹席太涼了,隨著晝夜溫差變化,小孩子很容易受涼,最好選擇草席,即麥秸涼席,這種草席質地鬆軟,吸水性好,選擇時注意要平消無刺。
嬰兒不能直接睡在涼席上:為了避免受涼,需要在席子上鋪上一層棉布床單,這樣也能夠避免小嬰兒蹬腿攛破皮膚。
要注意涼席的清潔衛生:使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擦洗涼席,然後放在陽光下暴曬,以防嬰兒皮膚過敏。
細節提醒
涼席被尿濕後要必須及時清洗,保持幹燥.如果小孩出現皮膚過敏現象,要立即離開涼席,必要時找醫生診治。
防止寶寶睡覺踢被子
孩子夜裏睡覺時喜歡踢被子,容易因著涼而感冒,也弄得大人一夜擔心,睡不安穩。孩子睡覺時小腳丫不安分,往往與媽媽照護不當有關,所以,先來檢查一下,孩子的睡眠環境中是否存在某些“不安定”因素呢?
被子:有的媽媽因為擔心孩子著涼而給孩子蓋得過厚過重,結果孩子睡得悶熱、出汗,自然會不自覺地把被子踢開來透透風。應該給孩子選擇輕軟的被子,特別是開著暖氣睡覺時。
睡衣:“給孩子穿多些,就是踢了被子也不容易受涼”這樣的做法並不好。穿得厚,不舒服,而且還容易感到熱,就更可能踢被了。還有的孩子穿的是化纖麵料的睡衣,麵料不透氣,孩子也容易踢被。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穿透氣、吸汗的棉質內衣睡覺。
睡姿:孩子睡覺如果喜歡把頭蒙在被子裏,或將手壓在胸前,很可能會因過熱或做噩夢而把被子踢掉,所以最好讓孩子養成側睡的習慣。
蓋被方法:在為孩子蓋被子的時候,不妨讓他露出小腳丫,這樣可以使他感覺比較舒服。如果他覺得涼的話,他會自己把腳縮回去。
睡眠環境:晚飯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入睡前,不要讓孩子做劇烈的活動,也不要把他逗弄得很興奮。在他睡覺時,要調暗房間的燈光,保持室內安靜。不然,孩子會睡眠不安,手腳亂動,從而把被子踢掉。
細節提醒
有些時候,孩子是因為某種疾病的影響而睡眠不安,進而踢被子的,比如患蟯蟲病時,孩子睡覺時會因肛門瘙癢而不安,手腳亂動而蹬開被子;患佝僂病的孩子可能夜驚、睡眠不安而踢被。如果懷疑孩子患有這些疾病,父母應及時帶他們去醫院治療。
防止寶寶睡偏頭
嬰兒的骨質很鬆,受到外力時容易變形,如果長時間朝同一個方向睡,其頭部重量勢必會對接觸床麵的那部分頭骨產生持久的壓力,致使那部分頭骨逐漸下陷,最後導致頭形不正。頭形不正會影響美觀。避免這種後果的方法比較簡單,即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讓寶寶經常改變睡眠方向和姿勢。具體的做法:每隔幾天,讓寶寶由左側臥改為右側臥,然後再改為仰臥位。如果發現小孩頭部左側扁平,應盡量使其睡眠時臉部朝向右側;反之亦然,如果發現孩子頭部右側有些扁平時,盡量讓他睡眠時臉部朝向左側,就可糾正了。有的嬰兒已習慣臉朝同一個方向睡覺,那麼父母每隔一段時間就應把臥具換個方向。
細節提醒
你還可以在孩子頭下墊些鬆軟的棉絮等物,也可避免偏頭的發生。
把嬰兒大小便
寶寶出生後十多天,大小便次數開始減少,量增加。在滿月前後即可把大小便,這樣可使寶寶的胃腸活動具有規律性,膀胱儲存功能及括約肌收縮功能明顯增強。
注意觀察寶寶的生活規律:一般在睡醒及吃奶後及時把,不要把得過勤,造成尿頻。把的姿勢要正確:使寶寶的頭和背部靠在大人身上,而大人的身體不要挺直。
給予寶寶其他條件刺激:如“噓噓”聲誘導把尿,“嗯嗯”聲促使其大便。
把的時間不要過長:剛開始時寶寶不一定配合,每次把的時間不要過長,當寶寶打挺表示不願意讓把便時,應馬上放下,停止訓練,以免使寶寶疲勞。隻要定時加以訓練,寶寶就能形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細節提醒
給寶寶把便既培養了寶寶與大人的合作,又能訓練膀胱容量擴大,鍛煉膀胱括約肌應有的功能,還密切了母嬰關係,是一種良好習慣和能力的訓練。
選擇磨牙口膠和磨牙棒
磨牙口膠的選擇:要注意磨牙口膠不應含有容易被寶寶咬下的小部件,同時應選擇寶寶可以兩手輕鬆掌握的造型。最好選擇無色或淺色的產品,使用的材料安全、衛生。
磨牙棒的選擇:磨牙棒要選購製作得硬度適中,令寶寶牙齒更舒服,同時鍛煉咀嚼能力;手指形的棒狀設計,也有助於鍛煉寶寶的抓握能力。
細節提醒
選擇合適的磨牙口膠和磨牙棒能有效幫助寶寶長牙。
訓練寶寶坐便盆
選擇一個適用的坐便盆:寶寶的坐便盆,最好選用塑料製品,且盆邊要寬而光滑,因為這種便盆不論是夏天還是冬天都適用。搪瓷便盆夏天尚可,到了冬天很涼,寶寶就不願意坐。
練習坐便盆的注意事項
1.如寶寶一坐盆就打挺、吵著鬧著不幹或過了5~7分鍾也不肯排便等,你不必勉強寶寶必須坐在便盆上排便。
2.每天必須堅持讓寶寶坐盆,時間一長,經反複練習,寶寶一坐盆,就可以排大小便了。
3.每次坐便盆時間不要太長,久坐便盆,寶寶會因此發生脫肛。
4.練習坐便盆時,必須由媽媽或爸爸托著或扶著,因為寶寶坐在盆上不穩,易摔倒,易疲勞。
細節提醒
你要有耐心和信心,隻有堅持不懈才能成功,養成習慣後終生受益。
寶寶使用安撫奶頭注意事項
很多父母可能已經有這樣的經驗: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把安撫奶嘴放進他嘴裏,寶寶立刻就停止哭鬧,一心一意“啃”起了奶嘴,相對於吸手指而言,安撫奶嘴更衛生,也同樣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使他安靜下來,而且還能幫助寶寶學習鼻呼吸。但在使用時,也要注意:在新生兒學會適當的吸吮母乳之前,不要使用奶嘴:因為吸乳頭和吸奶嘴(包括奶瓶)是不同的肌肉機製。太早引入奶嘴,會造成寶寶混淆,幹擾孩子學習正確的咬合技巧,讓哺乳無法成功。
不要動輒給孩子安撫奶嘴:安撫奶嘴是父母照顧孩子的輔助品而非替代品。當寶寶吵鬧不安時,父母應先留意孩子吵鬧的時段和情境,試著解讀他的需要:是餓了、困了,還是要大人抱,然後再決定是否給他安撫奶嘴。有的父母一聽到孩子哭,就塞進奶嘴讓他閉嘴,這對孩子和大人而言都是壞習慣。
使用安撫奶嘴一定要注意衛生:避免將細菌帶入寶寶口腔,造成寶寶身體不適。
細節提醒
長期使用安撫奶嘴可能造成咬合不正,因此使用安撫奶嘴時間不能過長。一般情況下,孩子1歲時就該開始戒了,最晚不能超過4歲,否則孩子下顎骨骼定型以後,要矯正牙床就要費很大工夫了。
保護寶寶的乳牙
清潔為本:如果喂食以後,發現寶寶牙齒和牙齦有食物殘渣,媽媽可用幹淨的濕紗布或手帕,將寶寶的牙齦清洗幹淨。因為寶寶的牙齦非常嬌嫩,媽媽在清潔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力度輕柔。到了長牙的後期,可以使用牙刷刷牙,並注意選擇小頭、軟毛的牙刷,以免傷害寶寶的牙齦。
給寶寶一些磨牙的東西:在長牙時期,寶寶會喜歡咬硬的東西,父母可以為他準備磨牙口膠或磨牙棒,讓寶寶放在口中咀嚼,以鍛煉寶寶的頜骨和牙床,使牙齒萌出後排列整齊。也可將胡蘿卜、蘋果或其他稍有硬度的蔬果切成條狀,讓寶寶咬。但媽媽要小心不要讓寶寶咬太多而被噎了。
給寶寶補充鈣質:吃些較硬的食物,如蘋果、梨、麵包幹、餅幹等,既可鍛煉牙齒又可增加營養。不要含橡皮奶頭作安慰,不要咬手指、吮唇、舐舌、張口呼吸、偏側咀嚼等,以免造成牙齒錯位或牙頜畸形。
定期作牙齒檢查:父母應該在寶寶長牙時期(6~12個月)帶寶寶到醫院牙科檢查牙齒,了解寶寶長牙的情況,向醫生請教如何保護寶寶的牙齒。
細節提醒
剛開始長牙期間,寶寶更需要父母的嗬護及關懷,適時的嗬護與關懷可緩和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覺溫暖與舒適。
寶寶1歲還沒長乳牙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寶寶6個月左右會萌出第一顆乳牙,2歲半左右萌出全部乳牙,共20顆乳牙。由於每個寶寶的個體差異不同(如寶寶營養狀況及乳母的營養狀況等)也會影響寶寶乳牙的萌出時間。一般的早晚差別在半年左右,即小兒萌出第一顆牙最晚不應超過l歲。如超過1歲,就屬於不正常了,應該到醫院檢查。
細節提醒
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8~9個月還沒出牙,心裏非常著急,認為孩子可能缺鈣,於是,有些家長就給孩子服魚肝油和鈣粉,並且加量地服用。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往往有損孩子的健康。
寶寶流口水怎麼辦
流口水是自然現象:當小寶寶出現流口水現象時,如果他(她)全身情況良好,胃口好,無其他異常,媽媽不必擔心。隨著月齡增長,寶寶流口水的現象就會自然消失。此時,媽媽隻需給寶寶進行一般的日常護理就可以。
進行日常護理:為寶寶勤換衣服及圍嘴,用幹淨柔軟的手帕或紙巾擦口水,保持寶寶下頜清潔幹燥。媽媽一旦發現寶寶的衣服或圍嘴濕了,就應該及時換,以防口水刺激皮膚引起膚炎症。媽媽還可以在更換圍嘴後,給寶寶在下巴及頸部、前胸塗抹一些嬰兒潤膚品。
有異常現象應該就醫:若發現寶寶的唇周、下頜及頸部皮膚已經發紅、糜爛甚至脫皮,媽媽應用溫水幫寶寶輕輕清洗,保持幹燥,然後在局部塗上軟膏。如果發現有局部繼發性感染,則應當帶寶寶去醫院就診。
細節提醒
如果寶寶流口水是因為疾病引發,應帶寶寶積極治療。
寶寶的睡眠時間
一般說,寶寶需要的睡眠時間要比成人多得多,而且月齡越小,所需睡眠時間越長。
1~3個月:每天應睡18小時左右,白天應睡4次,每次1.5~2小時,夜間要睡10~11小時,這就是說,除了吃奶、換尿布、玩一會兒,大部分時間就是睡覺。
4~6個月:每天睡眠時間應保證在15~16個小時。一般是上午睡1~2小時,下午睡2~3小時。由於白天運動量增加,稍有疲勞的嬰兒夜裏就睡得很香。以前夜裏醒兩次的嬰兒,現在隻醒1次;以前隻醒1次的嬰兒,現在能夠一覺睡到天亮。
7~11個月:每天睡眠時間應在14~15小時。一般是上午睡1次,每次睡1~2個小時。下午睡1~2次,每次各睡1~2個小時,夜裏的睡眠情況也不盡相同。一般夜間睡10小時左右,期間一般都要醒來2~3次解小便。
注意:在寶寶睡著時候,千萬不要把寶寶弄醒來喂奶或把尿,這樣隻會讓寶寶情緒變壞。
細節提醒
如果寶寶哭鬧不止,不吃也不玩,這往往是困了、累了,這時就要給他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去睡覺。
寶寶的睡眠姿勢
俯臥:可以保護寶寶的腹部,有益於胃部的蠕動和消化,減少嘔吐的幾率,對寶寶鍛煉頸部、胸部、背部和四肢的肌肉有很大幫助。但俯臥限製了寶寶的四肢活動,會有不適感;容易造成寶寶窒息。長時間俯臥會引起局部溫度過高,引起皮膚濕疹。建議有吞咽或呼吸困難的寶寶選擇俯臥姿勢。
仰臥:姿勢輕鬆,並且不會有外物影響呼吸,大人可以隨時觀察寶寶的睡眠情況。但仰臥時把最敏感的身體部位露在外麵,易導致睡眠不深。讓寶寶仰臥時,應先幫寶寶進行背部撫觸,助於消化,避免嘔吐危險。注意時常讓寶寶翻翻身,保護美觀的頭型;要用被子蓋住寶寶腹部保暖。
側臥:可使呼吸暢通,不會出現呼嚕聲。注意,右側臥可以減少嘔吐,而左側臥則會引起嘔吐。但側臥姿勢不易維持,大人可以用枕頭頂住寶寶的背部,有依靠,睡得更安穩。注意輪換左右側睡姿。
細節提醒
把寶寶的頭部和上身抬高約45度角斜躺,睡眠過程中,可以與俯臥交替,對嘔吐最具療效。
寶寶晚上睡覺愛出汗
並非因外界的氣溫炎熱,即使在冬季,有些寶寶額頭上也常常可看到滲出的汗珠,細心的家長都會格外的關心。
生理性出汗:寶寶由於體內代謝旺盛,活動量大,交感神經興奮性高,所以年齡越小,汗就越多,特別多汗的部位是上半身,或是頭部,家長不必擔心,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要掌握這些出汗的規律,及時幫助寶寶擦幹身上的汗液或及時更衣,以免寶寶著涼。
佝僂病的出汗: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小兒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發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脫發,醫學上稱之為“枕禿”,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隻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佝僂病就可以得到控製,出汗也就會自止。
結核病出汗:假如小兒不僅前半夜出汗,後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數是有病的表現,最常見者是結核病。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欲減退、麵頰潮紅等。結核病的病兒白天活動時易出汗稱為虛汗,夜間的出汗稱為盜汗。如懷疑孩子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
心髒病、糖尿病(低血糖時)或睡眠時呼吸不順暢出汗:因身體內在的壓力(病變)促使交感神經始終處在緊張狀態,也會出現“夜睡盜汗”或是“手腳出冷汗”的現象,此則為長期的症狀,父母如果不放心,可以帶寶寶到兒科診所或醫院檢查,聽聽心跳聲有否異常、上呼吸道是否通暢或有無過敏體質等,以除卻心中的疑慮。
細節提醒
對小兒睡眠中的出汗,應仔細區別,必要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微量元素,發現異常及時治療。
正確對待寶寶吃手
2~3個月寶寶吃手表明肌肉控製能力發展:寶寶吃手多數是從2~3個月開始的,隨著大腦的發育,寶寶在這時開始出現手的動作。把手放到嘴裏吃對寶寶來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他們的肌肉控製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並能很好地與運動肌群配合,有一定的手眼協調能力才能做到的。
4~5個月寶寶吃手是智力發展的信號:4~5個月寶寶吃手並不是一種壞習慣,這種行為表示他的身心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即手眼協調逐漸形成,手功能的分化已經開始,這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家長要注意在寶寶醒的時候多與他交流、玩耍,給予寶寶足夠的安慰,從小培養愉悅的情緒。其次,家長平時要注意清潔寶寶的手部和玩具,以免寶寶因吃進細菌而出現腹瀉等現象。
1歲寶寶吃手需糾正:如果1歲以上的寶寶仍整天吃手,家長就要注意了,想想平時是否對寶寶限製太多,要求太嚴,或者過少關注寶寶,冷落寶寶了……寶寶情緒緊張、沮喪、缺乏關愛等都易養成吮手習慣,家長要盡可能多地與寶寶一起遊戲,多玩一些動手的遊戲,寶寶情緒好,兩手有事幹,慢慢就不吃手了。
細節提醒
另外,3個月開始,寶寶進入口唇快感期,也就是口欲敏感期。這時候吃手能夠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安撫寶寶的情緒。如果吸吮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影響其身心發展,以致產生暴躁,消沉的負麵情緒。
劇烈搖晃對寶寶不好
不能用力搖寶寶,因為小寶寶頭部的髓磷脂還不足以起到保護大腦的作用,猛烈的搖晃會使大腦前後碰撞,嚴重的可造成頭部毛細血管破裂,甚至死亡。這也就是人們說的“頭部搖晃綜合征”。
細節提醒
安撫哭泣寶寶時可以輕輕地搖晃。
寶寶為什麼會認生
孩子的認生多發生在5~6個月,表現為對陌生人的親近和愛撫做出回避或大哭的反應。認生是孩子認識能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記憶變化。它一方麵明顯地表現了孩子感知、辨別和記憶能力的發展,即能夠區分熟人和陌生人,能夠清楚地記得不同人的臉;另一方麵,也表現出孩子情緒和人際關係發展上的重大變化,表現了孩子對親人和對不熟悉人的不同態度。在寶寶認生時期,當陌生人到來時,應讓孩子逐漸和陌生人接近,不要讓他一開始就單獨與陌生人在一起。
細節提醒
隻要父母能從容地麵對陌生人,孩子便會很快消除顧慮,這是因為孩子對陌生人的好奇遠遠超過對陌生人的懼怕。
怎樣發現寶寶有視力異常
1.寶寶對周圍的玩具不感興趣,可能是因為視力有問題而沒有注意到玩具。
2.看電視時,寶寶常眯著眼,斜著頭,這可能是近視或兩眼不等視。
3.寶寶看東西時皺眉,不停地眨眼,時而用手揉搓眼睛,可能是遠視或散光。
4.寫字時,眼睛貼在桌麵上,或遮一隻眼,或斜著頭,可能是兩眼的協調性不好,或是追蹤視與跳視能力不強。
5.瞳孔區有白翳,可能是有白內障。
6.有夜盲,可能是維生素A缺乏或患有視網膜色素變性。
細節提醒
一旦發現寶寶有上述現象,媽媽必須及時帶寶寶上醫院,請眼科醫生作進一步檢查治療。
不要給寶寶穿開襠褲
容易受涼感冒:傳統習慣中,父母總是讓寶寶穿著開襠褲,即使是寒冷的冬季,寶寶身上雖裹得嚴嚴實實,但小屁股依然露在外麵凍得通紅。這容易使寶寶受涼感冒,所以在冬季要給寶寶穿死襠的罩褲和死襠的棉褲,或帶鬆緊帶的毛褲。
很不衛生:寶寶穿開襠褲坐在地上,地表上的灰塵垃圾都可以粘在屁股上。此外,地上的小螞蟻等昆蟲或小的蠕蟲也可以鑽到外生殖器或肛門裏,引起瘙癢,可能因此而造成感染。穿開襠褲還會使寶寶在活動時不便,如坐滑梯便不容易滑下來,並且寶寶穿開襠褲、跌倒後容易受外傷。
交叉感染蟯蟲:蟯蟲是生活在結腸內的一種寄生蟲,在遇暖時便會爬到肛門附近產卵,引起肛門瘙癢,寶寶因穿開襠褲便不禁用手直接地抓摳,這樣,手的指甲裏便都會有蟲卵,寶寶吸吮手指時通過手又吃進體內,重新感染。而且還會通過玩玩具、坐滑梯使其他小朋友受染。
細節提醒
從寶寶開始逐漸養成用便盆排便的習慣後,就應讓寶寶穿滿襠褲,並讓寶寶逐漸養成坐便盆和定時大小便的習慣。
給學步的寶寶選鞋子
怎樣為寶寶選擇鞋襪才能既合乎衛生,又有利於腳的生長發育呢?
選質地麵料牢固、柔軟的鞋:布麵、布底製成的童鞋既舒適,透氣性又好;軟牛皮、軟羊皮製作的童鞋,鞋底是柔軟有彈性的牛筋底,不僅舒適,而且安全。不要給寶寶穿人造革、塑料底的童鞋,因為它既不透氣,還易滑倒摔跤。
穿脫方便:剛學走路的寶寶,穿的鞋子一定要輕,鞋幫要高一些,最好能護住踝部。會走以後,可以穿硬底鞋,但不可穿硬皮底鞋,以膠底、布底、牛筋底等行走舒適的鞋為宜。寶寶宜穿寬頭鞋,以免腳趾在鞋中相互擠壓影響生長發育。鞋子最好用搭扣,不用鞋帶,這樣穿脫方便,又不會因鞋帶脫落,踩上跌跤。
大小一定要合適:孩子的腳長得很快,有的家長就特意給孩子買大尺碼的鞋,為的是多穿些時間。殊不知,這種做法非常不好。由於小腳在大鞋中得不到相應的固定,不僅容易引起足內翻或足外翻畸形發育,還會影響以後走路時的正確姿勢。還有的家長以為,鞋子雖然小了點,但還沒穿破,就讓寶寶將就著再多穿些時間。這對寶寶腳部肌肉與韌帶的發育非常不利。孩子的腳骨軟,穿小鞋會使寶寶的腳變形。這一時期寶寶腳的生長速度很快,一般來說,3~4個月就要換新鞋。
細節提醒
嬰幼兒的足弓正處於發育期,好的鞋子能保護足弓,緩衝在走路時由地麵產生的大部分震蕩,不僅保護足踝、膝、腰、脊椎,還能保護腦部不受震動的損傷。
教寶寶學漱口
一般來講,寶寶在20個月時就可以開始學習自己漱口了。
1.爸媽可以引導寶寶在飯後,張開嘴巴照鏡子,或者與爸媽相互觀看,讓寶寶看到牙縫、口腔中的食物殘渣。
2.爸媽可以針對這個階段寶寶好模仿的特點,讓寶寶模仿漱口動作。準備2半杯水(水最好是熟水,不能用生水,因為寶寶一開始不懂得吐出來),爸媽喝一口水吐在麵盆裏,寶寶模仿。這樣我一口,你一口引導寶寶,等寶寶熟悉後,媽媽再教寶寶把水含在口中,閉住嘴,鼓動腮幫,咕嚕咕嚕地漱洗,然後吐出口中的水,每次重複動作3~4次。
3.漱口後,用毛巾或手帕拭去嘴邊的水滴。讓寶寶再次張開嘴照鏡子,可以發現口腔中食物殘渣少了或沒有了哦。
細節提醒
一開始寶寶學漱口時,隻要求他(她)做到飯後漱口,清晨用鹽水漱口就可以了。
讓寶寶學會刷牙
1.當小兒第一顆乳牙萌出時,即應由父母給小兒刷牙。可用紗布或棉棍蘸溫水擦洗牙麵。
2.寶寶2~3歲時,動作比較靈活了,就要學著自己刷牙。初學時,父母先作示範,讓小兒模仿成人刷牙的樣子;小兒還可以照著鏡子練習刷牙的動作。
3.正確的刷牙方法是豎刷法。上牙從上往下刷,下牙從下往上刷;咬(牙合)麵來回刷。上上下下,裏裏外外都刷到。每次刷2~3分鍾,每天早晚各刷1次。切忌橫著刷,既刷不幹淨還會損傷牙齒。
4.剛開始學刷牙,小兒可能刷不幹淨,父母可以在小兒刷完後再補刷一會兒,並指出和糾正小兒不正確的姿勢和方法。
細節提醒
一旦開始刷牙,就要堅持下去。有的小兒玩累了或困了,不刷牙就上床睡覺,這時應曉之以理,說服小兒刷牙後再睡覺。
寶寶赤足走路好處多
赤腳走路能夠增進寶寶的健康:
1.通過地麵與足底皮膚的摩擦,增強足底肌肉和韌帶的力量,有利於寶寶足弓的形成,避免平足的發生。
2.有利於足部汗液的分泌和揮發,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有效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和耐寒能力。
3.足底感覺器官直接接受外界刺激,為大腦提供了更多、更準確的感覺信息,有助於增進寶寶的智力。
細節提醒
1.家長要注意路麵平坦、潔淨,無危險。
2.赤足行走後宜及時洗淨腳掌。
3.夏天防止足部灼傷,宜在室內進行。
寶寶入托前需要做的準備
幼兒園是孩子邁向集體生活的第一步,從家裏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裏,很容易出現不適。所以,家長最好不要到開學才帶孩子去,而應預先熟悉環境,讓孩子提前進入角色。
環境適應:入園前,最好帶孩子去幼兒園,觀看小朋友的上課、玩耍,看看班級、玩具、小床、洗手和大小便的地方,使孩子熟悉幼兒園環境,逐漸建立“幼兒園”的概念,還可以帶他到操場上或教室裏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激發起他想過集體生活的願望,從而對幼兒園有直觀的美好感受,向往幼兒園生活。
生活適應:培養孩子與幼兒園同步的起居習慣,以免生活規律突然的改變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反感。為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家長應對孩子做一些培訓,如教孩子學習自己照顧自己的本領。鼓勵孩子試著自己吃飯,幫助孩子學會上廁所以及獨自午睡等,學著自己穿脫衣服、鞋子,鞋子可做上一記號,以區分左右腳,並鍛煉孩子在大人保護下自己走樓梯的能力。
交流適應:交給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如與老師交往的技能,會說老師早(好)、再見、我要喝水、我要大(小)便、我(什麼地方)不舒服等;與同伴交往的技能,能介紹自己的名字、住在什麼地方等,一起玩玩具時學會等待、輪流、交換、協商等。
細節提醒
為使幼兒園更好地照顧和教育孩子,家長最好能提前讓老師多了解孩子的情況。家長要真實、具體、細致地介紹孩子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要讓老師知道孩子各方麵的能力及不足之處,讓老師做到心中有數,為將來入園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為寶寶選擇幼兒園
1.借鑒他人經驗,多聽聽已入園幼兒家長的反映,從他們那裏可以得到第一手資料。除了向同事、親戚、朋友了解外,還可以找鄰居、街道、甚至慕名前去向那些家長誠懇谘詢,或許會令你喜出望外。
2.向幼兒園老師了解,同行中人是為你判斷、出主意的最佳人選。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哦。
3.親自走訪,無論哪種途徑,最後總要親自去拜訪一下,畢竟“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細節提醒
一個幼兒園總有其成熟或不成熟的方麵,家長擇園時不必以一弊而蓋全。總之,在“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基礎上,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為自己的孩子選一個適合的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