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在改革開放中前進係列報道之二
社會調查實
事求是的態度和精神是社會調查的根本出發點,而服務社會則既是社會調查的起點,又是社會調查的落腳點。我們要服務社會,首先要認識社會,認識社會最好的路徑是進行社會調查。火熱的生活、生動的創造、鮮活的實踐是取之不盡的研究動力與源泉。
寧夏與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差距在哪裏?在我們所接觸的幹部和群眾中,有人說,差在自然條件上,差在政策上。而更多的同誌則認為,深層次的差距在思想觀念上。
改革開放13年來,寧夏經濟發展速度進入曆史上最快的時期。但橫向一比,寧夏還是驚人地落後了。學習了鄧小平同誌南巡談話以後,寧夏人震動了。經過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全區改革開放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好勢頭。無論是在引黃灌區,還是在寧南山區,各地、市、縣都有若幹條措施出台,有的已經落實生效。尤其可喜的是,一些幹部群眾安於現狀、妄自菲薄的心理障礙,在改革開放大潮的衝擊下,已慢慢改變或消失,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朝著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轉變。
轉變之一:破除因循守舊意識,確立快速發展的觀念。隨著思想的不斷解放,各地拓寬和深化了對本地優勢的認識。以我區過去叫得很響的農業和能源兩大優勢為例:1990年,農業總產值24.68億元,不到全區工農業總產值的30%,全區電力、煤炭、石油工業產值合計為10.81億元,不到全區工農業總產值的20%。人們終於得出了新結論:
資源優勢遠遠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此,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審時度勢,明確提出了加快實施“寧夏一沿海一海外”三點一線的開放戰略。各市、縣也紛紛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製定出快速發展的戰略和具體思路。吳忠市提出建設民族經濟發展試驗區的戰略,目標是在全區第一個建成小康市。同心縣提出“先富民、再富縣”,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私營經濟,建成發菜、羊絨加工基地的構想。
轉變之二:破除自我封閉意識,確立擴大開放的觀念。1980年代,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每年遞增9%左右,而廣東同期增長卻在20%以上。人們從沿海到內地梯度推進的經濟發展格局中意識到:經濟增長的速度和水平與對外開放的程度成正比。於是,各級幹部紛紛南下北上,考察取經,洽談項目。1992年3月初石嘴山市領導率團南下,僅僅3個月,就在沿海地區設立了6個窗口,確定了21個外引內聯項目,並且通過做房地產生意賺回人民幣200多萬元。銀川市把外引內聯作為突破口,到6月底,已批準實施外引內聯項目50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近期可望有20家合資、內資企業辦理進區手續,總投資額約3500萬元。中衛縣上半年簽訂與外商的合資項目合同就有15項。
寧夏人在“借船出海、借地生財”的同時,還認準了邊貿這條“短平快”的致富渠道,積極借邊出境,到周邊省區、邊境口岸找市場、談項目、設窗口、搞邊貿。
轉變之三:破除僵化的政策意識,確立“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的觀念。許多幹部說,過去寧夏把政策用僵了,也把自己捆死了。廣東人敢打善打“擦邊球”,而寧夏人老怕“觸網”“出界”,這就是觀念的差異。
如今,聰明起來的各級領導開始往“用好、用足、用活”政策上下工夫了。他們認為,要把經濟搞上去,就要敢於從實際出發,用足用好用活現行的政策,緊緊把握住每一個有利時機,發展自己。吳忠市的一位領264導說得好,辦事多方查找規定,這條不行就用那條,千方百計把好事辦成。中衛縣領導說,在現有文件中找不到根據的,就搞試點突破。縣上最近亮出新招:成立企業特殊問題審批小組,專門研究解決沒有明文規定的棘手問題,為企業排憂解難。有位領導這樣說:“過去我們搞經濟總愛講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進行,這話對但不全麵,隻要是利國利民的事情,沒規定不可以搞的我們都可以試。”現實正是這樣,在“允許”和“不允許”之間,還有開闊的中間地帶。
綜觀全局,我們可以看出,寧夏幹部群眾的觀念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推動著我區前進的步伐。盡管轉變觀念的征途還很漫長,但我們確信:以十倍的信心和百倍的努力去拚搏去開拓,寧夏經濟發展的大河必將奔湧著一個接一個的浪頭。
原載《寧夏日報》1992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