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競拍中,誰是願意出高價的傻瓜?(1 / 1)

生活中有好多事我理解不透,其中之一就是我為什麼要花錢去喝咖啡。我喝咖啡癮頭很大,這是我戒煙後染上的,為的是填充前一種嗜好戒掉之後的空缺。它成了我主要的活力來源:早飯時要喝,午飯時要喝,兩餐之間心血來潮也要來上一杯。

從我家到辦公室的路上,可供選擇的咖啡店有好幾家。辦公室馬路對麵的鄧肯麵包圈店裏,一杯卡布奇諾3.02 美元;大樓14 層,也就是我的辦公室上麵一層,物業自設的意利咖啡屋有3.5 美元一杯的卡布奇諾。樓下大廳裏的Dean&Deluca 的卡布奇諾是每杯3.27 美元,上得比較慢,但味道不錯。

過去的幾年裏,不知不覺中,我被一家又一家的咖啡店所吸引。這似乎算不了什麼,但我的口味變化連自己都覺得奇怪:選擇咖啡的標準應該是物有所值的,但這一計算過程並不清晰。與我的可支配收入相比較,細小的價格差別微不足道,我應該斤斤計較嗎?我的計算中,除了咖啡的品質,還有別的什麼因素呢?我從鄧肯換到意利,與其說是因為咖啡的價格和味道,倒不如說是意利家的錚明瓦亮、一塵不染的不鏽鋼器皿,比鄧肯家的橙紅相間油乎乎的咖啡杯更加賞心悅目。而且在意利咖啡屋,偶爾還能遇見在別的樓層辦公的久違的老同事。

最令我奇怪的是,我的偏好總是帶有無可否認的情感因素,有時可能超過其他方麵的考慮。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我喝過的最好的咖啡是在離我家半個街區的街角上的一家小店裏。它過去一杯上好的卡布奇諾隻賣2.75 美元,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隻要從那裏路過,我就進去喝上一杯。但是,一兩年前,它突然把價格提高到每杯3.5 美元。這使我非常惱怒,下決心以後再也不去了。

我也說不清自己為什麼生氣。店裏的咖啡師對我一直很客氣,他解釋了其中原委:他們改用了更高檔次的咖啡,每盎司1 美元;現在的咖啡杯比過去大;投雙份料,每杯加入半盎司咖啡。或許因為這麼便宜的咖啡喝不到了我感到失望,或許因為我覺得商家背信棄義,這家街角餡餅店裏的那些優哉遊哉、喜歡獨立的年輕的搖滾音樂愛好者,竟然在定價時絲毫不考慮顧客的感受,與星巴克的做法如出一轍。

我會抱怨房租、工資以及利潤在一杯咖啡的價格構成中的比例大於所投入的原料成本。盡管如此,我的惱怒是沒有道理的,他們的價格並不比別處同樣的咖啡的價格高,而且味道還好很多。我對他們的抵製有相當的非理性成分,幸運的是,我原諒了他們,又能喝到很棒的咖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