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延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金融災難正在引發經濟學的改變,經濟學家被迫進行反思。很多人突然認識到人們長期以來信奉的那些理論實際上存在局限。我們知道,人們的偏好有時不能增加他們的福利,麵對突發事件,偏好會發生無法預料的變化。我們以為某些選擇體係能帶來所希望的結果,結果它像個不斷移動的靶子。鑒於人們處理信息和計算決策預期的能力有限,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偏好引導社會的一切價格,這一宗旨現在看來有些草率。甚至在“有效市場”學說的聖殿—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都產生了變化,該校在《金融時報》上刊登了一則廣告,申明盡管他們以信奉寬泛的理性而著稱,但他們的團隊也包括了心理學家,負責研究理性出現偏差時會導致哪些後果。
信奉理性無邊並不是經濟學唯一的瑕疵。利己主義的“經濟人”的提法—無情地追求個人偏好—把人描述得過於狹隘。某些行為因人而異,為具體個人所特有,是這一模式解釋不了的現象。拘泥於人們隻為獲得回報而付出的觀念,經濟學無法充分解釋我們為什麼會幫助萍水相逢無緣再會的陌生人。它認為無功不受祿的人是傻瓜,但是確實有很多例子說明,人們認為隻要對社會有利,他們寧可出力而不要酬勞。在一次實驗中,提出給每位獻血的瑞典婦女付50 克朗,結果獻血的人減少了一半。許諾付錢似乎把一大群義務為社會做好事的人趕跑了。
“經濟人”必須去掉毫無約束的自私自利之心,使自己適應集體相對幸福度的分配重於個人滿意度的社會模式,必須遵守那些進化過程中為了增強社會整體生存所建立起來的社會規範,這些規範會融入到人們的偏好之中,盡管它們未必能給人們帶來立竿見影的福利。人們追求的往往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而是他們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這些目標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發生偏離。其中也包括這樣的人,他們願意出天價去買一個車牌,如果說預期的車牌屬性就是它的震撼效應,那麼他們買的就是心跳。它還要考慮到人們一貫缺乏自製力,即使他們知道為了滿足一時痛快的所作所為,不論是抽煙,暴飲暴食,還是忘記未雨綢繆,到頭來都要付出沉重代價。
包括了人性這些方方麵麵,可能會把經濟學變成了混亂模糊、數學特征不那麼明顯、不再像過去半個世紀裏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科,使用單一的假定前提—無情追逐心目中最大的幸福—就可以解釋人類的一切行為。它必須考慮到其他方麵,弄清楚它們與自我滿足之間的互動關係。這樣可能會增加一些不確定性,但是,作為回報,新的經濟學可以對世界有更全麵的理解。重要的是,它能夠解釋我們僅僅根據價格進行決策的各種行為方式,包括這些決策會把我們引入錯誤的方向,而這恰恰是個人和社會都希望避免的事情。
除了對經濟學這一學科進行改造,更有意思的問題是,世界經濟危機將如何改變資本主義製度本身。2008 年,金融危機從紐約蔓延到倫敦、慕尼黑以及全世界,很多人宣稱所謂的盎格魯– 撒克遜式的小政府大市場的資本主義時代即將結束。“自我調節已經完蛋,自由放任政策已經完蛋,一貫正確的全能市場也已經完蛋。”法國總統尼古拉斯· 薩科齊宣稱。德國當時的財政部長佩爾· 施泰因布呂克強調:
“美國將失掉世界金融係統的超級大國地位。”有些決策者兜售中國模式,由國家直接管理大部分經濟活動,包括信貸分配和國家的貨幣幣值,來推動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隨著全球經濟重心轉移,工業化國家組成的經合組織俱樂部預計,非成員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將從今天的49%增加到2030 年的57%,一直推動西方繁榮的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製度或許會失去它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