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新的經濟規則(2 / 3)

中國能否為那些選舉製度不民主的國家提供發展模式,我持懷疑態度。不過,隨著我們從經濟崩潰中吸取到的教訓,經濟秩序的規則似乎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化。我們剛剛經曆過的這一危機對人們的態度有很深刻的影響。過去幾十年美國的民意調查顯示,經曆過大衰退的18~25 歲的人很容易相信成功源於運氣而非努力,更容易支持將幸運的有錢人的財富重新分配,分給不幸的窮人。矛盾的是,危機的衝擊降低了他們對公共機構的信任,例如總統和國會製度,結果是,即使他們一方麵要求政府更多的幹預,另一方麵他們又懷疑政府是否有能力提供人們需要的服務。

曆史上有很多例子證明,危機導致經濟和政治治理的深刻變革。20 世紀初,法國經濟已經演變到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階段。巴黎證交所掛牌的上市公司占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8%,比例超過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占美國經濟的份額。

但是,經濟大蕭條和德國的占領,極大地動搖了法國人對第三共和國的信心。他們對於放任的自由資本主義的信心也遭到了巨大的打擊。

資本主義的曆史不時被危機引起的轉折打斷。20 世紀30 年代,即使多數主要經濟體深深陷入後來被稱為“大蕭條”的泥潭之中,經濟學的正統觀念仍然堅持政府不應該參與經濟管理。1929 年股票市場危機以後,美國財政部長安德魯· 梅隆強調政府應該置身事外。胡佛總統在回憶錄裏說,梅隆的公式就是:“清償勞動力,清償股票,清償農民,清償房地產……這樣就能把垃圾從係統中清除掉。”凱恩斯,積極主張以政府消費取代崩潰的私人需求,他的呼籲幾乎沒人聽。英國財政部檔案中有份文件顯示了當時的財政部常任秘書長對凱恩斯建議的反應,隻是潦草地批注了三個詞:揮霍,通脹,破產。到了20 世紀30 年代後期,凱恩斯的理論著作搖身一變,成了正統經濟學的基礎,一直持續到20 世紀70 年代,基本觀點就是政府在經濟管理中應該發揮重要作用,這時凱恩斯又成了拯救世界的英雄。

20 世紀70 年代和80 年代早期的經濟滯漲給了世界經濟又一次巨大衝擊,這次是從相反的方向。引發的原因,一是石油價格的突飛猛漲,二是政府管理不善而又過度自信,為了滿足開支需要而濫印鈔票,造成此前從未有過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雙高,極大地破壞了人民對國家的信任。這為連續30 年的政府大撤退搭建了台階。它開始於1979 年瑪格麗特· 撒切爾當選英國首相,一年之後,羅納德· 裏根當選美國總統,世界各國政府紛紛減稅,實行國有企業私有化,經濟領域放鬆管製。即使在法國,弗朗索瓦· 密特朗於1981 年當選總統後,不久就把銀行收歸國有,增加就業,提高私營企業的法定工資,新的正統經濟理論也占了上風,密特朗總統1983 年來了個U形大轉彎,凍結預算,設立了一個他認為“嚴格”的政策機構來緊縮開支。

2008~2009 年的金融危機是一次類似的轉折時刻。彈指間,它打碎了市場能夠憑借供給和需求的力量確定價格、比政府決策者和監管機構能更好配置資源的信念。它留出一塊空白,願意讓政府填補,讓它來限製經濟活動,發揮更大的市場監管作用。這在聯邦通信委員會不顧電報和電話公司的堅決反對,力圖取得對互聯網監管權這件事上表現得很明顯。同樣明顯的還有,在奧巴馬政府的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裏積極要求解散托拉斯的人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