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人生巔峰(5)(1 / 3)

部中的新規矩很多。我這裏比如金陵續保一案和皖南肅清保案全被駁斥,其餘小事也總遭到駁斥;而言官對於辦事的官員、有功之臣,責備很苛刻,措辭十分嚴厲,讓人寒心。軍事方麵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頭緒繁多。西北各省軍餉本來就少,轉運尤其艱難。處在山西這個地方,而銀錢的一分一文都要奏明朝廷,難以放開手腳辦事情。如果改調於凋敝殘敗的省份,那麼就是推行的克剝民眾、斂取怨恨的政策,恐怕還是無濟於事。去年三、四月間,我兄弟正當萬分艱苦窘迫時,戶部還把江西厘金調撥走,包圍金陵的軍隊幾乎瓦解。與共事的人容易發生矛盾,稍微露出聲色,大家就批評為居功自傲。做出山的打算,實在是擔心、慪氣的時候多,舒服的時候少。

如果做潛藏不出的打算,也要認真籌劃。凡才氣大的人,都不甘心於寂寞,就像孔雀開屏,喜好自己誇耀色彩。林文忠晚年待在家裏,還喜歡與大官議論時政,以致和劉製軍玉坡合不來,又想出山。近來徐鬆龕中丞和地方官員不合,再行出山。這兩人都有出眾的才華,又被他老家的官員排擠,所以不願長期隱居。沅弟雖然積久勞頓,但肯定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可能難以長期甘於寂寞。目前,李筱泉中丞對沅弟很好,將來假設與地方官不能和睦相處,難以保證不會靜極思動、潛久思飛的。

憑我觀察世態的豐富閱曆,默默察看時局,則勸沅弟出山的想法占四分,對沅弟隱居的想法占六分。因為長期隱居不容易,那麼此事必須由沅弟在心中自己決定。為兄與澄弟不能全部代為做主。我先前所說十二月再有確切的消息大致是這樣,下兩次更應該作詳細說明。

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66年1月31日)

【精華點評】

當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倆引領的湘軍攻取金陵,建不世之功之後,他們成了眾人矚目的焦點。郭昆燾如此評說:“侯相兄弟克複金陵,竟犯天下之大忌,群起而力詆之。”其實,矛盾的焦點人物是曾國荃,群言囂囂,主要是對著他來的。曾國荃為人“傲”,自從帶吉字營出征,戰功累累之後,與諸將的矛盾愈益深刻。如與彭玉麟、楊載福有事相商,往往“聲色俱厲”。諸將極為不滿,又礙於曾國藩情麵,於是不斷出現“告去”的情況。曾國荃還有一點就是比較“貪”。連曾國藩都說過他“老饕名遍天下”,不改掉這個毛病,早晚會生事端。所以曾國藩苦心勸告他:“處大位大權而兼享大名,自古能有幾人善其末路者?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滅去幾成,則晚節漸可以收場耳。勸弟出山不過十分之三四,勸弟潛藏竟居十分之六七。”這次,曾國荃總算聽進哥哥的勸告,在攻占金陵兩個多月以後,就以“遍體濕瘡、徹夜不眠”為由,奏請開缺回原籍,帶著成箱的金銀財寶,回湘鄉享清福去了。

【經典格言】

勸弟出山不過十分之三四,勸弟潛藏竟居十分之六七。

大凡才大之人,每不甘於岑寂,如孔翠灑屏,好自耀其文彩。

行軍要刻刻存愛民之心

危急之時,隻有在己者靠得住

(1862年11月4日與曾國荃、曾國葆書)

【家書】

沅、季弟左右:

都將軍派兵四營來助守,固屬可喜,而亦未必可恃。凡危急之時,隻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臨急而先亂;恃之以戰,恐其猛進而驟退。幸四營人數不多,或不致攪動弟處全局。否則彼軍另有風氣,另有號令,恐非徒無益而反有損,弟宜謹慎用之。

去年春間,弟不要陳大富一軍,又不留成大吉一軍,餘深喜弟之有識有誌也。

予藥銀米,餘刻刻不忘,弟刻刻宜存節省之意,不必函①(函:信函。)函苦催。大約弟設身處地所能辦到者,兄亦必能辦到;兄所束手不能辦者,雖弟設身處地,亦無如何也。

同治元年九月十三日

【譯文】

沅弟、季弟左右:

都將軍派四個營的軍隊來助守,固然可喜,但也未必可靠。凡是在危急時刻,隻有自己的人靠得住,而別人都靠不住。靠別人防守,恐怕臨戰時會先亂;靠別人作戰,恐怕會因猛攻快退而潰敗。幸而這四個營人數不多,或許不至於擾亂弟弟的全局。不然,這部分軍隊就會另有一種風氣、一種號令,恐怕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弟弟小心使用這支軍隊。

去年春天,弟弟沒要陳大富一軍,又沒有留成大吉一軍,我很高興弟弟的有識之誌。

彈藥銀米,我時刻不忘,弟弟要時時想著節省,不必每封信都苦苦去催。大約弟弟設身處地所能辦到的,我也一定能辦到;我所束手無策的事情,即使弟弟設身處地,也沒有辦法。

同治元年九月十三日(1862年11月4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說在危急時刻隻有自己的人靠得住這話很是經典。春秋戰國時,一個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作戰。父親已當了將軍,兒子還隻是馬前卒。號角吹響,戰鼓雷動,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支箭。父親嚴肅地對兒子說:“這是家傳寶箭,帶在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要抽出來。”兒子非常高興,貪婪地推想著箭杆、箭頭的樣子,耳邊仿佛響起嗖嗖地射箭聲音,敵方的主帥應聲倒下。果然,佩戴寶箭的兒子英勇無比,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勝利的豪氣,完全違背了父親的叮嚀,強烈的欲望驅使他嗖地一下拔出箭,想看個究竟。然而他瞬間驚呆了。一支斷箭,箭囊裏裝的竟然是一隻折斷的箭,“我竟然一直帶著隻斷箭打仗”。兒子不禁嚇出一身冷汗,仿佛一瞬間失去支柱的房子,意誌轟然倒塌。最後兒子慘死在亂軍之中。父親來到兒子身旁,揀起那隻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誌,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兒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祖傳的箭上,才有了他的驍勇無敵,而當他看到箭是斷的時候,就失去了自信,結果慘死亂軍中。這是多麼可悲的人啊!外物總是在不斷變化著,誰知道它下一秒會成什麼樣子,而危急關頭,隻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實際的。在這世界上,隻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成就美好曾國藩手劄的人生,也隻有自己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而隻有自信,人才能充分地認識自己,挖掘自己的潛力,克服困難和挫折,到達成功的彼岸。

【經典格言】

凡危急之時,隻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恃之以守,恐其臨急而先亂;恃之以戰,恐其猛進而驟退。

望弟穩守,不可急於出壕打仗

(1862年11月15日與九弟曾國荃書)

【家書】

沅弟左右:

接弟二信,因餘言及機勢,而弟極言此次審機之難。弟雖不言,而餘已深知之。萃忠、侍兩酋極悍極多之賊,以求逞於弟軍。久病之後,居然堅守無恙。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也。當弟受傷,血流裹創,忍痛騎馬,周巡各營,以安軍心,天地鬼神,實鑒此忱。以理勢論之,守局應可保全。然吾兄弟既誓拚命報國,無論如何勞苦,如何有功,約定始終不提一字,不誇一句。知不知,一聽之人;順不順,一聽之天而已。

審機審勢,猶在其後,第一先貴審力。審力者,知己知彼之切實工夫也。弟當初以孤軍進雨花台,於審力工夫微欠。自賊到後,一意苦守,其好處又全在審力二字,更望將此二字直做到底。古人雲兵驕必敗,老子雲兩軍相對哀者勝矣。不審力,則所謂驕也;審力而不自足,即老子之所謂哀也。

藥二萬、銀二萬,及洋槍一批,日內準交輪舟拖帶東下,其餘銀米子藥,苦於逆風,不能到皖,望弟穩守,不可急於出壕打仗。十月間,吾再添派護軍前往助弟。弟之新勇,十月亦可趕到。昨日風雨,餘極憂灼也。

同治元年九月廿四日

【譯文】

沅弟左右:

接到弟的兩封來信,因為我說到了機遇和形勢,而弟竭力說這次很難把握機會。弟雖然沒有說,而我也已深知其中的緣故。忠侍(指李秀成和李世賢)兩個敵酋,集中很多很凶悍的敵軍,想在弟的部隊麵前取勝,弟在久病之後居然堅守住了。如果不是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和天意的幫助這兩樣都具備了,就不會有這天。當弟受傷時流血包紮傷口,忍住疼痛,騎馬巡視各營壘,以安定軍心,天地鬼神都可為弟的忠忱作證。從道理上講,守局應當可以保全。但是我們兄弟既然發誓拚命報效國家,不管怎樣辛苦、怎樣有功,堅持始終不提一個字、不誇一句口。知不知,全聽於人;順不順,全聽從於天了。

掌握時機和審度形勢還在其次,第一步是先要審度力量。審度力量,就是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的真功夫。弟開始孤軍突入到雨花台,就在審度力量工夫上稍微欠缺。自從敵軍來了之後,一意苦守,其好處也全在“審力”兩個字上,更希望弟把這兩個字堅持做到底。

輪機長“兩軍相對哀者勝矣”。不會審度力量,這就是所謂的驕;審度力量而實力不夠,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哀。

兩萬斤火藥、兩萬兩銀子和一批洋槍,目前準備讓輪船拖帶東下,其餘的銀兩、大米、子彈、火藥因苦於刮逆風,不能夠到安徽,希望穩守,不能夠急於出壕打仗。十月裏,我再添派護軍前去幫助你。弟的新兵,十月份也可以趕到。昨天又是刮風下雨,我十分憂慮、焦灼。

同治元年九月廿四日(1862年11月15日)

【精華點評】

“兵驕必敗”,軍事上許多失利往往由“驕”字而生。《漢書·魏相傳》上說:“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多半是利用了強者的大意,官渡之戰、淝水之戰、赤壁之戰等數不勝數。三國時期的曹操率兵百萬,聽了龐統的話,建成連環船,自以為得計,站在船上對酒當歌,躊躇滿誌,以為必勝無疑。結果,連中計謀,被蜀吳聯軍打敗;關羽鎮守荊州,而他在大兵出征之時,掉以輕心,失掉荊州,結果被吳軍所抓,兵敗麥城,慘遭殺身之禍。

許多人經受得了失敗的打擊,卻受不了勝利的衝擊,取得一點勝利,就忘乎所以,結果由勝轉敗而留下遺憾。曾國藩深悉驕者必敗的道理,他總結說,古今有才華而敗者,離不開一個“驕”字;平庸的人敗,離不開一個“惰”字。“古來凶德致敗不過二端,一為長傲,一為多言。不僅用兵如此,做人、為官、處世,無不如此”。未免輕敵致敗,曾國藩堅決反對單兵輕進,他主張合兵一處。因為合兵就像握緊的拳頭,勢力既強,可戰可守,可進可退。而如果分兵,就像五指張開,雖然靈活,但力量分散,易於受傷。為此,他主張在兵力不足時,寧可合兵堅守一處最重要的地方,放棄其他次要的地方。不過,有些將領還是未聽曾國藩所勸,輕易出兵,接連有郭鬆林遇伏使所部損失大半,張樹珊、彭毓橘兵敗身死的教訓。曾國藩“穩守”,不可急於打仗,勿單兵輕進,主張合兵一處的戰略,後來被總結為湘軍製勝的秘訣。

【經典格言】

知不知,一聽之人;順不順,一聽之天而已。

望以講求將略為第一義

(1860年8月13日與季弟曾國葆書)

【家書】

季弟左右:

頃接沅弟信,知弟接行知,以訓導加國子監學正銜,不勝欣慰。官階初晉,雖不足為吾季榮,惟弟此次出山,行事則不激不隨,處位則可高可卑,上下大小,無人不翕然悅服。因而凡事皆不拂意,而官階亦由之而晉,或者前數年抑塞之氣,至是將暢然大舒乎?《易》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我弟若常常履信思順,如此名位豈可限量。

吾湖南近日風氣蒸蒸日上。凡在行間,人人講求將略①(將略:用兵的謀略。),講求品行,並講求學術。弟與沅弟既在行間,望以講求將略為第一義,點名看操等粗淺之事必躬親之,練膽料敵等精微之事必苦思之。品學二者,亦宜以餘力自勵。目前能做到湖南出色之人,後世即推為天下罕見之人矣。大哥豈不欣然哉。哥做幾件衣道賀。

沅弟以陳米發民夫挑壕,極好極好!此等事,弟等盡可做主,兄不吝也。

鹹豐十年六月廿七日

【譯文】

季弟左右:

剛接到沅弟來信,知道弟弟接到以訓導加國子監學正銜的任命不勝欣慰。剛剛晉升官銜,雖然不足以作為我們的榮耀,但弟弟此次出仕為官,做事不偏激,也不隨波逐流;所處地位可以高也可以低,可上可下,可大可小,朝中官員沒有人不佩服的。因此凡事無不如意,而官銜也由此得以晉升。或許前幾年抑鬱不暢的怨氣,至今將暢然舒展了吧?《易經》說:“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我弟弟如能常常想到“順信”二字,那功名豈可限量?

近年來,我們湖南風氣蒸蒸日上。凡是在軍中,人人講求將略,講求品行,並講求學術。你與沅弟既然在軍中,望以講求將略為第一要務,點名看操等粗淺之事也必須親自辦理,至於磨煉膽略、預料敵情等精微事情也必須苦苦思考。品、學二者,也應自勉自勵。目前能成為湖南出色的人,後世即可推為天下罕見的人。大哥我豈不很高興!我做幾件衣服道賀。

沅弟用積米發放給民夫,用做挖壕(的工錢),很好很好!這類事情,你等盡可以做主,我不會吝惜的。

鹹豐十年六月廿七日(1860年8月13日)

【精華點評】

曾國藩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胸無用兵之策,曾因兵敗走投無路,兩次投水、多次以劍自刎未遂,還給兒子紀澤寫絕命信,叮囑曾家子孫後代永不再帶兵征戰。然而,後來他率領三湘饑寒交迫的農民直搗南京,撲滅了轟轟烈烈、席卷十八省的太平天國運動。其成功之奧妙,就在與他的用人之道。曾國藩善於發現人才,更善於使用人才。他清楚地知道“世人聰明才力,不甚相懸,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山不能為大匠別生奇木,天亦不能為賢主更出異人”。因此,曾國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於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加獎借,量材錄用”。長此以往,使得他帳下軍事型、謀劃型、經濟型、技術型的人才應有盡有,其勢如日中天,前無古人,登峰造極,是他成為大清朝廷居位最高的漢人。

【經典格言】

“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望以講求將略為第一義,點名看操等粗淺之事必躬親之,練膽料敵等精微之事必苦思之。

觀人以有操守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

(1860年8月24日與曾國荃、曾國葆書)

【家書】

沅、季弟左右:

初七日接沅弟初三日信、季弟初二日信,旋又接沅弟初四日信,所應複者條列如左:

輔卿而外,又薦意卿、柳南二人,甚好!柳南之篤慎,餘深知之,惠卿亮亦不凡。餘告筱荃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又囑其求潤帥、左、郭及沅薦人,以後兩弟如有所見,隨時推薦,將其人長處短處一一告知阿兄,或告筱荃,尤以習勞苦為辦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勞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無以不敢冒奏四字塞責。

季弟言出色之人,斷非有心所能做得,此語確不可易。名位大小,萬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教家、將帥之訓士不能如此立言耳。季弟天分絕高,見道甚早,可喜可愛!然辦理營中小事,教圳弁勇,仍宜以勤字做主,不宜以命字諭眾。

潤帥先幾陳奏以釋群疑之說,亦有函來餘處矣。昨奉六月廿四日諭旨,實授兩江總督兼授欽差大臣。恩眷方渥①(恩謄方渥:指皇上的恩典如此優厚,隆重。),盡可不必陳明。所慮考,蘇、常、淮、揚無一支勁兵前往。位高非福,恐徒為物議之張本耳。

餘好出汗,沅弟亦好出汗,似不宜過勞,宜常服蜜芪。京茸已到,日內專人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