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手技耍弄遊藝形式,講究的是拋接物體的數量,花色變換的巧妙,以及拋接之物的不同形狀和大小差異。在表演時要求掌握好拋接的速度和動作繁旋回複節奏的協調,同時,還要做到眼、手、心完全和諧。從考古文物資料看,漢代手技耍弄遊戲者有立、有跪,雖然用以拋接的物品比較簡單,如隻見丸、劍、丸劍兼用這幾種,但拋接之物數量之多,花色變換之巧妙及在形體大小的不一和高度準確方麵,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手技耍弄遊藝藝術,自誕生之日起便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至今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曆史,且一直盛行不衰,曆經不同時代,不斷翻新,難度不斷增加。如梁代有跳鈴,唐代有弄玉,宋代有跳弄花鼓槌等,其優異的技巧較以前更為高超。
著名典籍《唐會要》在述及唐代盛行的百戲時,就指出“跳鈴、擲劍”等是百戲中的主要內容,著名詩人白居易更有“舞雙劍、跳七丸”的詩句。看來,跳丸這一耍弄技巧仍是百戲遊藝者的絕活之一。現今保存在日本的一幅800年前的古畫圖卷《信西古樂圖》裏,描繪著唐朝傳人日本的許多百戲節目,其中有兩幅被稱為“弄玉”的圖畫:一幅表現的是一位短衣赤足的藝人,正仰麵向天,手中在拋擲著一些短小尖狀物體,兩手中各拋3枚,正中另有4枚,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形式上,都與古今弄丸的技藝招數有所不同。另一幅為“神娃登繩弄玉”,描繪的是3位女藝人在繩上進行耍弄遊戲的情形,其中有二位正在表演弄丸,一人拋弄11丸,另一人拋弄10丸。這種在架於高空的繩索上一邊掌握身體平衡,一邊作弄丸的遊戲,與前相比,更顯得驚險,技藝也更高。
唐人段成式曾寫過一本名叫《酉陽雜俎》的書,書中講述了一位跳劍技藝高手的故事。有一天,黎幹太守到曲江池求雨,一位隱居在蘭陵裏的老俠客前去觀看。不料,因未及避開太守的車駕,被太守的手下人鞭笞了20下。結果,因老人用上氣功,20下鞭笞並未傷及他毫分。太守大吃一驚,就在夜裏與下人換上便服至蘭陵裏拜訪老人。在蘭陵裏,老人隨地擺下酒席招待太守及其隨同。席間,老人換上紫衣,頭挽紅綃,隨身抽出長短不齊的7口寶劍,在庭間舞弄起來。隻見騰光閃電,縱跳翻飛,所舞之劍盤旋周轉,絲毫不亂,且短劍時時觸及太守的衣衫,太守被此絕技驚得跪地叩頭。過了一會,老人將所跳之7劍拋植於地,完全“如北鬥(星)狀”,之後向黎幹太守表明是在試試他的膽量如何。太守回家後,對著鏡子一照,心悸大增,原來他的胡子已被老俠客的短劍削去了一寸多長。
與詩人李白的詩歌、書法家張旭的草書並譽為唐代“三絕”的裴曼將軍的劍技,更為神奇。他能擲劍入雲,高達數十丈,從空中墜下時,好似一道閃電射下,恰巧插入擲出的鞘中。這一絕技,令圍觀的數千人“無不悚栗”。據說畫家吳道子看完裴曼的劍技表演後,“援毫圖壁,俄頃之際,魔魅化出,諷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成為他生平畫途中的最得意之作。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跳丸、弄劍所跳弄的道具更多,大凡球、刀、盤、碗、盆、瓶、勺、帽等,以及大小、重量適合拋接之物都可用作道具,並且融合了其他技藝,如耍壇、走索等,還創造出多人相互拋接以及“過橋”等高難動作,成為人們十分喜愛的一種雜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