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說過:“無熱忱即無偉大。”這不隻是一句文學修辭,還是一個通往成功的指路航標。你隻要有了熱忱,眼睛裏也會散發出光彩,聲音也會充滿激情,聽眾自然而然被你感動,從而接受你的意見。
一個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於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忱。我在演講的時候,常常喜歡把我所說的話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從另一個方麵講,我的成功也可以說歸功於我熱忱的力量。有的演說家,他可能並不會用華麗的辭藻。不過,他所進發出來的熱忱卻從一開始就能抓住聽眾,而且會使聽眾從頭到尾一直全神貫注地聆聽下去。
在我的口才訓練班中,有一位學員在一次會議中發表一篇講話,他是這樣開頭的:
“自由、平等、博愛,這些都是人類字典中最偉大的字眼,沒有自由,生命便沒有了存活的意義。試想,我們的行動自由若是處處受到限製,會是一種怎樣的生活?”
當他說到這裏的時候,他的老師很明智地停止了講話,緊接著就問這位學生,是不是相信自己剛才所說的話?為什麼相信?有沒有什麼事實可以證明他剛才所說的是真實的。這位學生聽了之後,就用他最生動而又鮮明的語言,向大家講述了一個真實而又振奮人心的故事:
曾經,他是一名英勇的法國地下鬥士,他與家人在納粹統治下遭受了無數的屈辱,最後他和家人曆盡艱險,逃出秘密警察的魔爪,來到了美國。他當時是這樣說的:“今天,我經過密西根街來到這家飯店,我能隨意地自由來去。我經過一位警察的身邊,他也並不注意我;我走進飯店的時候,也不需要出示什麼身份證;等會議結束的時候,我還可以依照自己的選擇,去芝加哥的任何地方。所以請相信,自由是值得奮鬥的。”
可想而知,他的講話引起了所有在場聽眾的共鳴。老實說,一個演講者在敘述生命給他的教導的時候,不管經驗是多麼的瑣碎,或者是多麼的微不足道,我從來都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亞力山大·伍科特曾說:“一個人說話時的那種真誠,會使他的聲音煥發出真實的光彩,那是虛偽的人所假裝不了的。”
當我們談話的目的是說服聽眾時,就更需用發自內心的篤信的光輝來肯定自己的意念。我們必須先說服自己,然後才能設法說服別人。
我會把熱忱貫注在我所有的教學裏。看到聽課的人有了進步,我就會覺得非常興奮,以至常常在下課之後還不想回家,接下來就和我的同事根據當地的標準,來討論學員的進步情形,直到深夜。盡量把我的教學工作做到盡善盡美。
成功的演講家往往思維靈活,善於托物寓意,常常由人們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話題,使得聽眾在會心悟解後,從心底裏升騰起一片喜悅之情,造成和諧的、充滿意趣的熱烈氛圍,很自然,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熱忱是出自內心的興奮。英文中的“熱忱”這個字,是由兩個希臘字根組成的,一個是“內”,一個是“神”。事實上一個熱誠的人,等於是有神在他的內心裏。熱忱也就是內心裏的光輝——一種熾熱的、精神的,並具有一種特質,深存於一個人的內心。
個人、團體、體育團隊、公司和整個社區能培養出的熱忱,其報償必然是積極的行動、成功和快樂幸福。這可以從體育比賽中看出來。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前總經理佛瑞德瑞克·魏廉生曾說:“我愈老愈相信熱忱是成功的秘訣。”
在你向別人發表你的觀點的時候,不要以討論意見作為開始,要以強調而且不斷強調雙方所同意的事情作為開始。不斷強調你們都是為著相同的目標而努力,唯一的差異隻在於方法而不是目的。
要盡可能使聽眾在開始的時候說“是的,是的”,盡可能不使他說“不”。
“一個‘否定’的反應”,奧佛斯屈教授在他的《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說,“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礙,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的人格尊嚴,都要求他堅持到底。也許事後他覺得自己的‘不’說錯了;然而,他必須考慮到寶貴的自尊!既然說出了口,他就得堅持下去。因此一開始就使對方采取肯定的態度,是最最重要的。懂得說話的人都在一開始就得到一些‘是的反應’,接著就把聽眾心理導入肯定方向。就好像打球的運動,從一個方向打擊,它就偏向一方;要使它能夠反彈回來的話,必須花更大的力量。這種心理模式很明顯。當一個人說‘不’,而本意也確實否定的話,他所表現的決不是簡單的一個字。他身體的整個組織——內分泌、神經、肌肉——全部凝聚成一種抗拒的狀態,通常可以看出身體產生了一種收縮或準備收縮的狀態。總之,整個神經和肌肉係統形成了一種抗拒接受的狀態。反過來說,當一個人說‘是’時,就沒有這種收縮現象產生,身體組織就呈前進、接受和開放的態度。因此,開始時我們愈能造成‘是,是’的情況,就愈容易使對方注意到我們的終極目標。”
這種“是的”反應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技巧,但是被多少人忽略了!激烈派的人跟保守派的人在一起時,必然馬上使對方忿怒起來。而事實上,這又有什麼好處呢?他如果隻是希望得到一種快感,也許還可以原諒。但假如他要實現什麼的話,他在心理方麵就太愚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