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如何培養新習慣,還沒有人提到本傑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就訂出一張表,列出他要自己培養出來的13種特性,他稱之為13種美德。他每個星期專心培養一種美德,13個星期以後,再從頭開始,一再反複做。他了解習慣隻是重複——而重複就是習慣。
我們之中大多數人,有時候會下很好的決定,但不多久我們就把它忘了,富蘭克林不會忘,日複一日保持下去。他把這種努力當作一種遊戲競賽,永遠不讓自己的熱忱冷卻下去。因此,我們從富蘭克林學到的第一個原則是:如果你想培養新習慣,那你就得以你所有的全部熱忱開始,把培養新習慣看成是你心目中最重要的事。然後新習慣自然會帶給你美好的事物,並不斷地提醒你。新習慣或許會增強你的健康,或許會增加你的人緣、收入或你的自尊。繼續利用這些好處提醒你自己,直到你的熱忱達到沸點。
在做一件工作前,先給自己來一段精神講話,或說些鼓舞的話。當然,精神講話常由教練用來鼓舞球隊,業務經理用來鼓勵推銷人員,以及其他人員用來鼓勵一個團體。雖然自己對自己來一段精神講話並不普遍,但是卻極為有效,其效果就像教練對球員講話一樣。在課上,我常常鼓勵學員自己給自己來一段精神講話。推銷員去見一個人之前給自己來一段精神講話,推銷的時候就會講得更好,也會更為成功。一個學員說他在向未婚妻求婚之前,就曾經給自己來一段精神講話。
紐約的一個畢業學員說她是如何地以熱忱贏得工作。她從秘書學校畢業出來,想找一份醫藥秘書的工作,由於她缺少這方麵的工作經驗,麵試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她就開始運用在卡耐基課程學到的熱忱原則。在她去麵試的途中,她給自己來了一段提高精神的講話,“我要得到這個工作,”她說,“我懂得這個工作。我是一個勤快而自律的人,我能夠做好這個工作。醫生將會視我為不可缺少的人。”在到辦公室的途中,她一再對自己重複這些話。她充滿信心地走進辦公室,並且熱忱地回答問題,醫生也就雇用了她。
幾個月以後醫生告訴她,當他看到她的申請表上填寫著沒有任何經驗的時候,他決定不用她,隻是給她一次禮貌的談話而已,但是她的熱忱使他覺得應該試用她看看。她把熱忱帶進了工作,從而成為很好的一位醫藥秘書。
其實在演講中,描述曾經給你啟示的經驗,應占去大的演講時間。而這些經驗,也不需要費多少腦力去苦苦尋找,因為它們就在你記憶的表層,我們的行為會不時地受到經驗的引導。把這些事件具體而又逼真地重新勾畫起來,便可變成影響別人的基礎。
一次,一位來自上區銀行的傑克遜先生來到了訓練班,當時有45個人參加了這次訓練。來之前,他離開辦公室,在報攤上買了一份《佛貝雜誌》。就在前往聯邦儲備銀行的地鐵上,他找了一篇題目為《十年成功秘訣》的文章來閱讀。他之所以讀這篇文章,並不是因為對它特別感興趣,而是因為他想為自己在訓練課程上的講話找一點談話的資料,以便在上課的時候,他講話時有內容來供他使用。
一個小時之後,他站起身來,準備把這篇文章講得更加生動一點,好讓大家都稱讚他講得很不錯。但是結果呢?事與願違。
他根本就沒有把閱讀到的東西消化,根本沒有從裏麵吸收到“想要說”的東西。他的行動表明他隻是“想要”而已。他希望從文章裏發掘一些有深刻含義的內容來講,可是除了引用以外,他根本沒有發掘出什麼內涵,他的整個表情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這麼糟糕的情況,他怎麼還能期望聽眾比他自己更感動呢?他不斷地提及那篇文章,說作者怎麼樣,怎麼樣講,可是沒有提到自己是怎樣想的。他的演講,讓大家對傑克遜先生自己的東西了解得太少了。
可以說傑克遜先生的這次講話是失敗了,老師也在其中點了出來。過後,傑克遜又仔細地測讀了那篇文章,他發現自己根本就不是很認同作者的觀點。他從記憶裏尋找事例來反駁,並以自己身為銀行主管的經驗,來詳盡闡述自己的觀點。他的第二次演講,充滿了根據他自身的背影所得出的新的理念。那麼這一次的演講當然取得了相當的成功,而且還給別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1926年,我曾到瑞士的日內瓦參觀國際聯盟第七次大會,並對當時的情形做了筆記:
“當三四個死氣沉沉的演講者讀完自己的手稿之後,加拿大的喬治·弗士德爵士上台發了言。他沒有帶任何稿件和字條,我對他不禁大為欣賞。他對於他要講的事情,經常用手勢來強調他的觀點,他很想讓自己的思想能被聽眾了解,殷切地傳達那些珍貴的理念。這種情形很清楚,就像窗外清澈的日內瓦湖。我在教學上一直倡導的那些法則,在他的演講裏得到了完美無缺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