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麵對聽眾的時候,如果不考慮聽眾的思想傾向,就能很容易發現,自己麵對的是煩躁不安的聽眾。他們會局促不安、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不斷抬起手看看手表,並急切地渴望著離開。
其實現在我才明白,我能夠和所有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進行快樂的談話,正因為我努力地使他們快樂,所以他們尊敬我,讚美我,使我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我和他們能夠進行談話隻有一個秘訣,那就是:懷著一顆真誠而又善解人意的心。
詹姆士·哈威·羅賓遜在《思想的醞釀》一書裏,形容幻想是“一種出於自然而最受歡迎的思想”。他接著說道,在幻想中,我們允許自己的想法沿著它們的各自方向前進,而它的方向是以人們的希望或恐懼來確定的;以我們自然的個體成功或幻滅來確定的;以我們的喜、惡、愛、恨、憎、怨來確定的。世上再也沒有比我們自己更能令我們感興趣的事了。
許多人隻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卻讓其他的人覺得無聊透頂,所以他無法成為一名講話高手。這時,你可以反過來做:引導他人談論他的興趣、他的事業、他的成就——或者,如果對方是位母親的話,談談她的孩子們。專心聆聽他人的談話,你會帶給他人很多樂趣。那麼,你將被認為是一位很好的談話高手——即使並沒有怎麼講。
來自費城的哈羅德·杜懷特先生,在上課時舉行的宴會上進行了一場非常成功的演講。他依次談到圍坐在餐桌旁的每個人,說剛開始的時候,他自己是怎樣的拙嘴笨舌,而現在他進步多了。他回憶同學們所做過的那些演講,討論過的那些題目,他還誇張地模仿其中一些人,逗得大家開懷大笑。
現在的《美國雜誌》,銷售量劇增,發展速度極為驚人,引起出版界的普遍關注。它的訣竅是什麼呢?訣竅就在已故的西德達和他的理念上。記得我剛認識西德達的時候,他還是《美國雜誌》中的《有趣人物》專欄的主持人,我替他寫過幾篇文章。有一天,他和我說:
“人都是很自私的,隻對自己的生活有興趣。他們一點也不會去關心政府是否應該把鐵路歸為國家所有,他們隻渴望知道自己怎樣才能獲得提升,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薪水,怎樣才能保持健康?假設我擔任了這家雜誌社的總編輯,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給讀者提供密切關係他們生活的信息:比如說:怎樣保護牙齒,怎樣洗澡有益健康,怎樣在夏天時保持清涼,怎樣找到合適於自己的工作,怎樣麵對自己的上司,怎樣對待員工,怎樣購買稱心如意的房子,怎樣加強記憶力,怎樣在寫作中避免語法錯誤等等。除此之外,人們對周圍的人的生平故事也很感興趣,所以我還可以邀請一些富豪,讓他們談談自己是如何在房地產事業上賺進了上百萬美元的;我還可以找一些著名的銀行家和大公司的總裁,來講講他們是如何從社會的底層奮鬥到今天有權有勢的地位的。”
就在不久後,西德達果真當上了雜誌社的總編輯。當時雜誌的銷路不廣,應該說這本雜誌在經營上幾乎是徹底失敗的。西德達接手後,立即按照自己的想法展開工作。結果怎麼樣呢?雜誌的銷售量急速上升120萬份、30萬份、40萬份……越來越多!這樣的改變,僅僅是因為裏麵的內容是一般民眾所希望閱讀到的。沒過多久,雜誌的月銷售量就達到了100萬份,而且銷售量還沒有就此停住,而是繼續飆升。西德達滿足了讀者們的興趣,讓自己的雜誌與人們進行了無聲的交流,因此也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一次,艾瑞克·休斯頓在後院與人談話,而他的談話卻讓人覺得,這次的演講不是油印出來的一份拷貝文件——而是特地為他們準備的。演講者根據聽眾所關注的事情和興趣而講,聽眾就不由自主地要去注意了。
一般來說,隻有演講者把自己的演講與活生生的聽眾發生了某種微妙的關聯之後,才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也許演講準備的很周詳,也許演講的內容也是演講者本身所熱衷的話題,然而要真正獲得成功,就決不要另外一個因素:你必須讓聽者覺得,你所要講的話對他們很重要,不隻是你自己對這個話題熱忱,還要將這種熱忱感染給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