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聽眾的情感交融(2 / 3)

著名的演講家總是熱切地希望聽眾同意他的觀點,感覺到他所感覺的,去做他以為他們該做的事,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憂愁。他以聽眾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明白自己演講的成敗不是由他來決定,而是由聽眾的思想和感覺來決定的。

演講時,盡快指出你和聽眾之間有某種直接的關係,也不失為拉近你和聽眾距離的好方法。如果感到很榮幸被邀請了,那就直接告訴大家你的歡愉之情吧。

哈羅德·邁克米蘭在印第安納州綠堡的德堡大學對畢業生發表演講的時候,他是這樣與青年人們開始溝通的。

“非常感激各位親切的歡迎詞,”他說:“雖然我身為大英國的首相,但能應邀來到貴校,對於我來說真的不簡單。不過我能感覺到,我現在所擔任的政府職位,應該不是各位盛情相邀的主要原因吧。”

接著他還提到自己的母親是美國人,出生於安納州,而父親則是德堡大學的首屆畢業生。

“我可以向各位保證,我以能和德堡大學有密切的關係,”他說,“並以能重溫老家的傳統為驕傲。”是的,麥克米蘭用這種方法,立刻為自己贏得了友誼。

通用動力公司的總裁小弗蘭克·斐斯在紐約“美國生活宗教公司”一年一度的晚宴上是這樣演講的:

“從各個方麵來說,今天晚上可以說是一個讓我感到愉快而且有意義的一晚。第一,我的牧師羅伯·愛伯亞坐在聽眾席裏。他的言語、行動和領導,已使他成為我個人、家人以及所有聽眾的一種激勵和榜樣……第二,坐在路易·斯特勞斯和鮑伯·史蒂文森兩位的中間,又使我非常的快樂……他們對宗教的虔誠,在他們對公共事業的熱忱中表露無遺。”

如果你使用比較奇特的名字,而這是詢問得知的,你必須確定它們是否正確無誤的,必須確實了解自己使用這些名字的原因,而且隻能以一種友好的方式來提到它們,當然還應該有節製。

另外,就是你最好在演講中多使用“我們”、“你”,而不要使用第三人稱“他”、“他們”。這可以讓聽眾感覺是在親身參與,使昕眾維持在自我感覺的狀態中。我們在前麵已經指出,演講者如果想抓住聽眾的注意和興趣,這是不能忽視的一點。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你”這一稱呼。美國醫藥協會的健康教育組組長鮑爾博士一直很受聽眾的歡迎,他在無線電和電視演講中就常常采用這個技巧。有一次,他這樣對聽眾說:“我們都很想知道怎樣去選個好醫生,獲得最好的服務。那麼,既然我們都想從醫生那裏獲得最佳服務,是否我們也應該知道怎樣才能做個好病人?”

這短短幾句話,就把聽眾們惹惱了,誰想莫名其妙地成為一個病人?所以一旦使用不當,不僅不能幫助自己同聽眾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還有可能造成分裂。

其實我們在演講的時候,如果能先找到一個與各位聽眾的共同點,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說服性的演講中,林肯就能找到與聽眾共同的讚同點,甚至在討論高度火爆的奴隸問題時,他也能找到這種共同的讚同點。一家中立的報紙在報道一場他的演講時這樣說道:“在一開始的半個小時裏,他的反對者同意他所說的每一個觀點。他便從那一點開始往前走,一點一點地,直到最後他幾乎把他們全都引入自己的欄圈裏了。”

在各種爭議中,不論分歧有多大,問題有多尖銳,總是會有某一共同點是能讓演講者和聽眾都產生心靈共鳴的。

大不列顛首相馬克米蘭向南非聯邦國會的兩院發表演講的時候,南非當局主張的是種族隔離政策,而他卻又不得不在立法團體之前陳述英國無種族歧視的觀點。他在一開始並沒有對這種基本歧異進行展望,而是一開始先強調南非在經濟上有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有重大的貢獻,然後機智巧妙地提出個人觀點,而這個觀點是根據真誠的信念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