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他說:“身為不列顛國的一位普通公民,我渴望給予南非最大的支持和鼓勵,不過希望各位不要介意我的直言不諱:在我們領土上,我們正設法給予自由人政治前途。這是我們堅定的信念,我們無法在支持和鼓勵各位的時候不違反自己的信念。我認為,我們應當像朋友,不論誰是誰非,共同麵對一個事實,那就是當今之世,我們之間存在分歧。”
由此可見,不管一個人多麼堅決地想和演講者意見相左,像這樣的陳述,也會使他確信演講的開誠布公。
要想使別人肯定你的演講,肯定你的說法,就要在演講中有真誠的感情和良好的性格,用真誠和魅力來感動別人。
羅馬著名的雄辯家昆提連說:“演講家是精於講話的好人。”他說的“好人”便是真誠與性格。
摩根也說,性格是獲取聽眾信任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獲取聽眾信心的最佳途徑。
有技巧的演講者,一開始便能獲得許多認同的反應。他為聽眾設下心理的認同過程,使他們朝讚同的方向前進。就像撞球戲裏的彈子,將它往一個方向推動後,若欲使它偏斜,便須費些力量;但欲將它推回相反的方向,則要費更大的力量。
心理的形態在這方麵表現得非常明顯。當一個人真心說“不”時,他所做的不僅僅是他所說的這個字。他整個人都會收縮起來,進入抗拒的狀態。通常,他會有微小程度的身體上的撤退,或撤退的準備,有時甚至顯而易見:他的整個神經、肌肉係統都戒備起來,要抗拒接受。
但是,如果一個人說“是”時,是絕無撤退行為發生的。他的整個身體處在一種前進、接納、開敞的狀態中。因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誘發聽眾說“是”,便有可能成功地捕獲住聽眾的注意力。
獲取“是”的讚同態度,是非常簡單的誘使他人的信服的技巧,然而,卻經常被人們忽視。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以為,如果一開始不采取敵對的態度,就不足以顯出自己的重要性,於是當激進派與保守派在一起開會時,一會兒工夫就會讓對方火冒三丈了。
所以,當你一開始便強調那些聽眾與你都相信的事情,然後再舉出一個恰當的問題,讓聽眾願聞其詳,接著再引導聽眾一起去尋找答案,這樣反而會更有利。在尋找的過程中,將你所見的清楚的事實,舉出陳列在他們的麵前,他們便會被你所引導,進而接受你的高論。而對於這種他們自己所發現的事實,他們更能信服。
高明的演講者熱切地希望聽眾感覺到他所感覺的,同意他的觀點,去做他以為他們該做的事,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痛苦。
羅素·康威爾著名的演講《如何尋找你自己》,先後講過大約6000次。或許你會想,重複這麼多次的演講,恐怕已經根深蒂固地印在演講者的腦海裏了。康威爾博士知道必須使聽眾感到他的演講是個別的、活生生的東西,是特地為他們而做的,因為聽眾的常識程度與背景各不相同。他說:“當我到了某一個城市或某一個小鎮,我總是先去訪問那些經理、學校校長、牧師們等,然後到商店裏去同人們交談,了解他們的曆史和他們擁有的發展機會。然後我才發表我的演講,對那些人談論適用他們當地的題材。”
在聽者和演講者之間,紐帶就是用“誠摯”來維係的。諾曼·文生·皮爾曾有一位牧師朋友,講道時難以維持聽眾的注意力。皮爾博士便向他提出一些極有用的建議。他建議這位牧師在每個星期日講道之前,先問問自己對聽眾的感受。如果沒有對聽眾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情,就最好不要去麵對那些聽眾。一般來講,聽眾們對演講者的反應是比較快的,那麼也就是說,一旦演講者顯露出自己的優越感,他們會很快就感受出來。所以,演講者若要贏得聽眾的敬意與愛慕,謙卑是最好的方法。當你演講的時候,你就好像是陳列在櫥窗裏的貨品一樣,個性裏的每一部分都呈現在觀眾眼前。隻要你盡力而為,聽眾一定會對你報以熱烈的掌聲,且投以敬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