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千裏省親(3)(1 / 3)

雙杏母子一行過了滋泥泉,直奔三台而來。眼望日已偏西,老七問:

“下一站是哪兒呀?”

老大頗有興致地回話:

“古城啊,西域第一名城。”

老七拍手說:

“噢!聽爹說過:進了古城子,跌倒拾銀子,紅火得很。這下子能見識見識了。”

“那就進城投宿。聽你爹念叨得多了,我也想見識見識。當年跟你爹走捷路,給繞過去了。”雙杏以決定的口吻道。

老大以下的幾個孩子聽了媽媽這一決定,無不歡欣鼓舞,把個冬梅你爭他搶,輪不過來,一心為了減輕母親的拖累,早點趕到古城子。

古牧地遭劫,老大提議“輪著睡,不能再失盜”。有了這一招,在古城是否有備無虞了呢?

三、夜逛古城子

雙杏母子為了盡早一睹古城風采,一路上笑嗬嗬,腳跟不沾地,不待日落,已興衝衝望見雄偉的古城門樓。

以“綰轂基口,處四塞之地”和“廛市之盛,為邊塞第一”譽古城確也不虛。尚未涉入古城,隻見來自東、南、西、北的駝隊、驢隊、馬車、牛車滿載數以萬計的各種貨物絡繹不絕,雲集古城,那商人的麵孔各種各樣,服飾也形形色色。

走近古城,老七突發奇想,問老大:

“大哥,你跟爹來古城好幾趟了,總該知道,為啥叫它古城,它古老得很嗎?”

雙杏怕難為了老大,說:

“看你問得怪不怪,就因為你大哥多來了幾趟,就要故意考考他?”

老大從容地說:

“我也這麼奇怪過。聽那水磨河車馬店的老掌櫃說:古城並不古,建於乾隆三十五年,距今才九十年。”

“那憑啥叫它古城呢?”老七打斷老大的解說插話。

“掌櫃說,古城修築在唐朝墩附近,古老的是那唐朝墩,距今一千二百多年。那時節唐王派兵征西,築城駐紮軍隊,後來城池破敗了,毀得隻剩下一段高高的城牆,人稱唐朝墩。便把新建在它旁邊的城池叫‘古城’。”

“噢!這說明人們還是喜歡唐朝城,不希望它消失,便把新城當古城。”老七想當然地為古城作注。

“興許吧。”老大不置可否地作結。

“老大還是有心,媽擔心你答不上來,沒想到還說得有鼻子有眼,叫人聽了信服。”雙杏說著遞給老大一個含有獎勵的眼神。

進了城門,更是一番興旺繁榮景象。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肩扛擔挑,熙熙攘攘。

不要說孩子們,就連雙杏雖說早年走過西口,經過許多地方,但都不曾深入過熱街鬧市,哪裏見過如此繁華的街麵。也一樣是左顧右盼,目不暇接。

還數老大熟悉,邊走邊介紹說:

“古城的招牌全在東西一條街。東到東門口,西到西梁,足有四五裏。犁鏵尖是中心,最紅火。

“犁鏵尖向西,是西大街。西大街路南,有油坊巷和滿城北門巷。巷內有當鋪、青貨店;路北有燒坊巷,古城酒從那裏源源不斷銷往各地,還有山西幫的商號、棧房和作坊。

“犁鏵尖向東,是東關街。

“向東北一拐有條水磨河,有十幾家水磨坊,咱家的麥子運進古城,多半賣給水磨坊。還有車馬店、駱駝場子、鬥行和糧油作坊。

“犁鏵尖向南,是兔爾橋巷。是鐵匠鋪集中的地方,有糖坊、氈坊、車馬店,還有炭場、茶市。

“犁鏵尖向東北,是皇渠巷。有商號,有洋號,也有作坊,還有皮、毛、造紙作坊,有甘肅會館、陝西會館、直隸會館。每次跟爹來,都到直隸會館說書場子聽故事。

“犁鏵尖向北,是直通北門的街道。有澡堂、杠房、碾磨坊、車馬店、鐵匠鋪、銀匠鋪、首飾加工鋪、木匠鋪、幹鮮菜鋪,還有瓜果蔬菜、柴草、牲畜市場。嗨,多著哩,記不全、說不完。”

雙杏母子被鱗次櫛比的店鋪商號晃得眼花目眩,跟著老大來到犁鏵尖中心地段。此時,街麵已是燈火輝煌,叫賣聲仍然喋喋不休。

“稍梅,稍賣,一等一的稍賣,先嚐後買”的殷勤叫賣聲吸引了雙杏母子。除了老大,一行人誰也不曾吃過那玩藝。

那“稍賣”究竟是個啥好東西,勾得人心裏直發癢,連雙杏也動了心,對老大說:

“先嚐後買,咱也嚐嚐,今天就破費一次。”

老大回話說:

“是好吃,我跟爹吃過,這‘三元館子’的稍賣是有名氣的。”幾個小兄弟一聽大哥如此說,差點流出口水。於是,母子一行徑直跨入“三元館子。”

店主一見眼生,料定是外鄉人、稀客,招待格外殷勤。母子七口圍坐一張方桌,大口喝著熱茶。

老大頭次吆喝:“掌櫃的,上三十個稍賣,要蒸的。”

“好嘞。”一聲答應才畢,熱騰騰的蒸稍賣端了上來。一隻隻蒸稍賣絢如梅花,皮薄晶亮。

雙杏母子雖眼饞口饞,並不急於吃,這些生活細節,雙杏老早就叮囑過的。不能因為什麼新奇東西沒吃過,當眾丟臉,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