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千裏省親(25)(2 / 3)

雙杏母子聽了,無不為之動情惋惜。

“溯永川河向南,還有名勝馬跑泉、雙玉蘭堂、麥積山。麥積山距此遠了些,否則去遊上一趟,那迷人風光,保準叫你賞心悅目,一飽眼福。你若是有眼力之人,再把麥積山石窟觀賞一番,管叫你不虛此行,心滿意足。石窟東麵,永川河對岸,靠近朱家後川處,有一仙人崖,那風景是你等沒見識過的。”

“先生快說,咋個沒見過?”老七既好奇又不甘心地問道。

諸葛先生緩緩說:

“那山峰高峻奇特,山巔有廣闊的草場,牧草豐美,是天然的放牧寶地。西側崖下,一岩峭立,孤撐如掌,闊不及三丈,高卻三十丈有餘,人稱‘舍身崖’,也叫‘仙人崖’。相傳漢末,在此西和縣有西峪國,西峪國王的三公主妙善在此崖舍身得道成仙,有人說她就是觀音菩薩的前身。”說到觀音菩薩,雙杏母子立時活躍起來。

“更有甚者,離‘仙人崖’不遠,古有武都國,後為武都鎮,有一萬象洞,洞大離奇,為天下所少見,大洞套小洞,深約四十裏,形象森列,千姿百態,猶如仙人刻意擬之,惟妙惟肖,真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洞內尚保存不少北周以來的墨跡、石刻,實為國之瑰寶。其保存之完好和曆史之悠遠為世人所罕見,誘人神往,令人歎為觀止。”諸葛先生撫摸了下坐在身邊的老七的頭,說:“水簾洞見過嗎?”

“見過呀,來時途經魯班峽就有的,隻是沒見猴子戲耍。”老七天真地道。

諸葛先生捋著胡須笑著道:

“你若去了武都城外五鳳山南的水簾洞,那就明白了啥叫‘小巫見大巫了’。

“那五鳳山水簾洞,非同一般,水從十丈高的懸崖上一瀉而下,宛如千斛貝珠傾撒,仿佛環佩、琴築、蟬蛙齊鳴,兼之四周桃紅柳綠,五光十色,遊人恍入武陵仙境。那崖前建築,皆懸空立柱,驚險奇特,鬥拱飛簷,煞是壯觀。那洞內塑像羅列,神采飛揚,四條巨龍,宛若活物。

“那城西的朝陽崖前,更為罕見者,乃明朝成化年間一老和尚臥化於此。壓其手腕,血脈仍有活感。此山此洞此崖此臥化禪師種種,均為天下奇觀。若能親睹,不失為人生一大幸事。”

老七老四等聽罷,不免又一次發出遺憾的感歎。老七好不甘心地說:

“媽,您率子東來的三樁心願都圓滿了。外奶奶活得旺旺的,您親眼見了,還有舅舅照料,您大可寬心回家;哥哥們的媳婦都娶上了,連教書先生都請來了。現如今,鹿娃叔叔又報了平安,照先生的話說,去了‘後顧之憂’。咱大可輕輕鬆鬆遊山逛景地回家去,能逛的逛一下,能遊的遊一回。那該多好哇!好媽媽,大慈大悲的活菩薩,求求您了。”

“世上的好景哪能看得完!聽一聽也就是了。看你嘴甜的!天時不早,回店做飯吧。”雙杏微微一笑,起身道。

“吃罷飯,聽先生說書,不也很好嗎?”老六這麼一說,倒提醒了書迷們,拋卻遺憾,興趣頓生,不會兒回到四海車馬店,燒水做飯,自不待言。

紅日西垂時,晚飯已畢,女眷們不約而同集中在男客房。不用說,是來聽故事的。諸葛先生位居中心,問:“想聽啥故事?”

老七搶先說:

“三國吧,我們愛聽。”

諸葛先生捋著胡須,有點得意,說:

“三國故事,自然好聽耐聽,那可是一千六百年前的真人真事。誌書有《三國誌》,小說有《三國演義》,不比《西遊記》,全是人編的神話,隻有唐僧是真的,取經也確有其事。好,那就從頭開始,估計能說到西域,伴隨到家裏。”

“噢!太好了。”老七幾個異口同聲地歡呼著。

雙杏也喜不自禁,說:

“那就走路不心慌了。諸葛先生,你講吧。”

諸葛先生正襟危坐,擺開了長篇敘說的架勢,隻聽先生口中念念有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故事有趣,扣人心弦,人人都想知道結果,哪裏覺得時日如駒,兩回講罷,早已三更敲過。雙杏母子被“且聽下文分解”驚醒,方盡興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