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8章 千裏省親(30)(2 / 3)

諸葛先生捋須笑了,說:

“小後生,你真會問!並非長得矮小。如來是佛的首領,自然居中,特別高大;阿儺、迦葉兩位弟子雖緊挨佛祖而立,但其道行職別尚不如菩薩,故塑像低矮了許多。”

老四快人快語,說:

“先生,佛家不是教弟子要四空七絕六淨嗎?為何還等級這般森嚴!”

“這個你用不著奇怪。人世間既有不平等,那神靈自然分等級。俗話說:陰陽一理,神鬼一體。人間有什麼,陰間、仙界便有什麼。”

再看脅侍菩薩,有的雄壯,充滿陽剛之氣;有的身著錦緞衣裙,圖案精美,色調熱烈富麗,似乎已從累世苦修的困頓中解脫出來了;有的臉色晶瑩如玉,神態惟肖惟妙,宛若永葆青春,和那苦修困頓的菩薩相比,對照何其鮮明。

最引老六老七注目的是那些護法的金剛羅漢,一個個身材粗短,或怒目相向,令人生寒;或相互搏擊,強悍剛健;或竊竊私語,稚氣好玩;或露拳伸臂,弓腿挺胸,肌肉暴綻,儼然力大無比,酷似塵世間武林中那些好勝鬥狠的人一般粗俗不堪。

雙杏一行隨和尚進入東大殿,居中的是高大的彌勒佛,坐在威風凜凜的雙獅座上,項係瓔珞,腰束羊腸裙,軀體厚重,姿態超滿,麵肌成堆,兩耳垂肩,笑容可掬,親切自然,寬鬆大度,腹部便便。左右兩側是諸多小彌勒。

雙杏不禁發問:

“大師,釋迦牟尼不是佛祖嗎?為何彌勒這般興紅?”

“阿彌陀佛,施主有所不知。從前,天下大亂,戰火紛飛,災荒連連,黎民陷於無邊的苦難,在無力自救的絕望之際,渴望救世主出現,幫百姓脫苦解難。彌勒應運而生,他帶來了安定祥和、民樂物豐、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樹上生衣、一種七收、人人豐衣足食、家家安居樂業的好年景。故備受後世推崇。”

“那麼,為啥他的肚皮最大?”老七又追問上了。

“據說他大人大度,能包容萬物萬事。”和尚說罷,欲引眾人離去,隻見雙杏又拜了下去,依舊禱告一番。

正殿巨大,深三間,寬七間,塑一尊涅槃佛,興許是世界上最美最大的臥佛之一。臥佛乃泥胎彩塑,金裝描繪,佛身長十一丈有餘,肩寬兩丈半,造型勻稱,體態豐柔,睡姿優美。佛臥寶榻,雙眸微閉,右手枕頭,左手順放身上,麵東側身而臥,嘴角留有一絲含蓄甜蜜的笑意。這不能不勾起拜謁者無盡的遐想:這一絲甜蜜的微笑,是彌留之際,對世間的留戀?或是告別塵世的愉悅?或是對未來天國的憧憬?或是對修煉終於圓滿的回報?是得意、開心……的一笑。

睡佛不論五官、頸項,還是體型、袈裟,無不顯示出明淨清晰的線條,特別是身軀明顯起伏的曲線與一道道流暢柔和的衣紋,創造出完美無缺的韻律,給人回味無窮的美感,歎為觀止。

這哪裏是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去世的遺容,簡直是一位舒心快意的少婦在小憩,給人靜穆而不陰森、純潔而不俗氣的感受。中華民族如此高超的造形藝術,怎不叫觀賞者心醉神迷!睡佛身後是貌相、形態、穿著各異的十大弟子。南北兩側是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

睡佛勾得雙杏一行流連忘返,欲行又止。

雙杏默默地說:

“這是修來的,去得那麼安詳如意,絲毫不覺得痛苦。”

雙杏一行來到西大殿,正眼看到的是禪定蓮花寶座上的觀音菩薩。塑像高丈餘。且看觀音俊眉善目,超凡脫俗,秀美端莊,仁慈飄逸。一手持淨瓶柳枝,灑遍人間甘露;一手執聖潔拂塵,揮掃陰霾汙濁。雙杏見了領頭便拜,仍不厭其煩地將心裏話訴說一遍。

觀音菩薩塑像甚多,有打禪小像,有亭亭玉立的站像,有送子觀音,千手觀音。最使孩子們感興趣的是千手觀音。

老七好奇地問和尚:

“師父,《西遊記》最後說,唐僧、孫悟空都封了佛,而處處解救唐僧、助孫悟空的觀音才是個菩薩。卻為啥供這多觀音?”

“小施主有所不知,繼彌勒佛之後,觀世音菩薩是最受天下勞苦百姓崇拜的神靈。她應世間無窮無盡的救苦救難的呼聲而生,再加上大慈大悲,更受百姓的愛戴和歡迎。因此,觀音廟、觀音閣、觀音殿、觀音像甚多,香火最旺。原本叫觀世音菩薩,但‘世’字衝唐太宗,故被省去,簡稱觀音菩薩。”引路和尚解釋道。

“真滑稽!神靈再法力無邊,也得讓著皇帝,膽子也未免太小,可笑。”老七發出不可思議的感歎。

“胡說!對神靈不得無禮。”雙杏瞪了一眼,斥責道。

老七倏地伸長了舌頭,而後小心地回話:“是。”

“師父,您還沒解答觀世音為啥做不得佛,隻能做菩薩哩。”老四忍不住插話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