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5章 先輩風雲(4)(3 / 3)

清軍將士人人奮勇,個個爭先,以一當十。好一場廝殺,直殺得沙塵滾滾,汗雨澆地,聲嘶力竭。結局是清軍三戰三捷。叛軍敗入城中,苟延喘息。兆惠軍在葉爾羌河東岸紮營歇息。一夜間,安然無事。

次日平明,隻見遠處沙霾彌漫,原來是大和卓自喀什噶爾率叛軍五千馳援而來。兆惠不急於匆忙對敵,加固營房,在河邊扼守待援。畏兀兒稱這條河為黑水河,叫喀喇蘇,故人稱兆惠營為黑水營。

小和卓見援軍趕到,不再龜縮城中,氣焰頓時囂張起來,頻頻出兵,跟大和卓的援軍圍攻黑水營,餓狼撲食似的直打不懈。

延精忠一驍騎校,受兆惠將軍重托,單騎突圍飛馬求援。

阿克蘇辦事舒赫德積極籌措救援,阿訇、伯克紛紛捐馬匹駱駝,為清軍支助軍糧。

兆惠軍營動輒斷糧,幸好水源充沛,尚能忍饑堅守。

黑水營將士渴望救援,不免紛紛議論:

“頭一次增援的敗了,這次又敗了,咋辦呀?”

“派可憐巴嘰的幾百兵救援,能不敗麼?”

“何時才能解圍呀?”

定邊副將軍富德率赴南疆的索倫、察哈爾兵兩千及北路兵一千餘,冒著刺骨寒風,馬不停蹄,人不卸甲,星夜馳援。

南疆民眾十分關注黑水營的艱難處境。阿克蘇、庫車、和田軍民尤為殷切,因為黑水營的存亡關係到上述地區政局的穩定和反複。已脫離大小和卓的他們不願再淪入魔掌,他們反對分裂渴望統一與安定。

兆惠親自巡營,耐心慰藉兵勇:

“困守三月,全仗弟兄們士氣超人。援軍即至,稍安勿躁,堅持便是勝利。”被困將士聞“援軍即至”,情緒一時亢奮,但久盼不至,難免失落。一個個望眼欲穿,饑餓難耐,困乏不堪。

乾隆二十四年元月,延精忠帶著援軍即至的福音,斬將踏卒,衝破重圍,馳入兆惠軍營。

富德援軍打破大和卓的封鎖,大和卓軍營大亂。

兆惠率兵反擊,黑水營突圍成功,與援軍會師後,移駐阿克蘇休整。

畏兀兒百姓扶老攜幼,牽牛趕羊慰勞清軍。

哈密畏兀兒首領玉素甫、吐魯番額敏和卓、庫車阿奇木伯克鄂對和兒子鄂斯滿、阿克蘇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拜城阿奇木伯克噶岱默特紛紛支援清軍,送糧、獻馬,絡繹不絕。

南來北調的清軍陸續開來,雲集阿克蘇。

小和卓趁兆惠退駐阿克蘇,無攻城之憂,遣兵再攻和田。剛剛脫離大小和卓的和田軍民告急。

定邊副將軍富德率一萬五千人馬馳援和田,副都統珊爾起領兵南下,為開路先鋒,縱穿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直插和田。

小和卓的叛軍敗回葉爾羌,和田圍解。

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兵精糧足的清軍分兵出擊。兆惠率軍一萬五千,進攻喀什噶爾;富德率軍一萬五千,由和田西攻葉爾羌。清軍一路勢如破竹,斬將奪城,連下葉城、澤普,號稱三萬大軍的清兵威逼葉爾羌城下。

此時葉爾羌河水正旺,從城東流過,河東是熾熱浩瀚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富德攻城時,偏空東城不圍,沿葉爾羌河南北圍得嚴嚴實實,通往英吉沙的一麵虛張聲勢,尤其以夜間攻城最烈,慌得叛軍疲於應付,驚得賊子魂不附體。一連五天,擾得小和卓上下人心浮動,焦躁不安。小和卓生怕城破被俘,算計突圍。東邊一來河水正漲,難渡,即使渡過去,困在沙漠,是一條死路;南北圍得銅牆鐵壁,突擊無望;西麵雖攻勢猛烈,但突出後可奔英吉沙,走喀什噶爾。如此一算計,小和卓決定向西突圍,但不到糧盡箭絕,他還是不甘心冒險的。富德終於探到了虛實,東城因無攻勢而防守空虛。於是他命珊爾起帶敢死隊夜襲登城,南北各備威遠炮四門,同時轟擊城牆城門。表麵上令攻城聲勢更大更猛,暗地裏抽調生力軍兩支,在夜幕掩護下,悄悄西去。

城門被炸,城牆坍塌,攻城的清軍如潮水湧入,夜襲登城的清軍呐喊四擾,伴隨炮聲隆隆,小和卓大本營雜亂喧天。

“報!”“報!”

“官兵入城!”小和卓倉皇出逃,叛軍湧出西門。虛張聲勢的官軍掩殺一番。小和卓向西奪路逃命,心中倒也僥幸歡喜,未遇強大的截殺和追擊。逃至黎明,人困馬乏之際,接近買裏塔木,殺聲陡起,伏兵迭出,驚得小和卓叫苦不迭,拚命奪路,方知占小便宜吃大虧的道理,兩支伏兵堵截剿殺,驍勇無比。這一仗,叛軍失去城郭的遮掩和依托,叛軍死傷慘重,橫屍千計。

再說兆惠將軍,自率一萬五千勁旅,一路拉朽摧枯,奪了烏什,橫掃阿合奇,直奔喀什噶爾。慌得大和卓波羅泥都四處搜羅叛匪,積聚力量。

葉爾羌的光複,令各路清軍士氣大振;小和卓敗逃,使叛匪望風喪膽,朝秦暮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