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做公益不但要有善心還要善治(2 / 2)

第三個問題是解決公益、社會責任和團隊、員工、人力資本的衝突。眾所周知,我國的公益活動很多,但是公益專業人才卻屈指可數,因此很多企業經常臨時找一部分人做公益,雖然很靈活,但是卻不夠專業。因此民營企業在做公益的時候就出現了不夠專業的問題。談及這點,馮侖說北京師範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學院的成立就表明企業對公益人才的渴望,企業家和企業公民希望由專業的團隊來管理公益活動,不但做到善舉還要做到善治。

我國的公益組織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公益組織治理中發揮作用的,都是組織的外部力量。但是近些年來,中國公益組織數量每年都有上升,公益組織在能力上以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已經開始在改變,一些公益組織已經突破隻關注自己規模的階段,開始注重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功能,意識到自己的形象、聲譽、公信力的重要性。

事實證明,我們必須要將公益組織的善治提到日程上來。如果中國的公益組織不主動承擔責任,可能不會被別人毀掉,而是毀於自己的不檢點。因此,我們要及時加強對公益組織的治理,以使公益組織及公益事業得以健康發展。對此,馮侖就公益組織要做善治問題提出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企業公益組織要建立一個真正能代表社會利益的理事會,使它能夠在公益組織內部的治理過程中充分發揮作用,保持公益組織決策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此外,企業公益組織要完善理事會的監管製度,建立監事會,做到企業公益組織公開化。企業公益隻要建立內部的協商機製,建立具有同情心、責任感、人道主義、利他主義精神的理想目標,還要把這些推廣到所有的利益相關者,推動全麵公益的發展。

其次,企業公益組織還需要能夠發展的土壤,不能因為外界的無知或者質疑毀壞公益組織的聲譽。公益組織不僅要爭取自己的合法地位,還要爭取獲得捐贈者甚至所有相關利主義者的支持。為了得到社會的認可,企業公益組織必須提高自身的透明度,開放政策過程,擴大外界的參與度,使利益相關者真正參與到重要決策程序之中,共同履行責任和義務。隻有全社會行動起來,緊密合作才能促使和保證公益組織的健康發展。

最後,公益組織發展的大前提是建立整個社會廣泛參與的機製還需要意識的覺醒,最基本的就是在全社會樹立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規範、行為準則。

馮侖認為民營企業公益組織的自律發起時間雖然比較早,但是在治理方麵還存在一些問題,仍舊需要動用社會各界的力量推動其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