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站在大我的立場(1 / 2)

所謂的“大我”則是以外界的角度,進入無我境界,看待自已和看待其他事物個人一樣。而作為企業的最高決策者,馮侖一直以來都是站在“大我”的立場上,不論是在企業的決策方麵還是在社會公益方麵。多年商海沉浮,馮侖始終堅持自我修煉,讓自己強大起來,同時又追求無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會中去。

做為一個功成名就的商人,馮侖不論是為人還是處事也都是以“大我”為標準。這些在細章中足可以表示出來,比如馮侖在宴請別人吃飯的時候會提前到酒店的電梯口等客人到來,向客人遞上名片,也會在臨走時和大家一一道別。馮侖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自我管理,逐步建立起自身尊嚴,學會針對不同的員工和不同的情況采用不同的領導方式。“大我”無疑使大智慧在生活中的體現,馮侖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會當中,放低自己,抬高他人,這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的生活態度。

在馮侖看來,中國人在“小我”和“大我”方麵有很辯證的眼光,比如在爭與讓的問題上,中國人有一種觀點是不爭是最大的爭。

為什麼說不爭是最大的爭呢?馮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你跟人做生意能掙十塊錢,一番討價還價之後能掙到十五塊,雖然買賣達成了但是人家覺得你這個人矯情,以後便不會再與你做生意。如果當時你沒有討價還價,很爽快,可能過兩天他還會在來找你,因為他覺得跟你做生意很舒服。很顯然,形成長期合作關係遠遠要比第一錘子買賣掙十五塊錢爽快得多。

爭與讓所得到的結果迥然不同,因為在讓的過程體現的是一種對人的尊重。馮侖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充分估量對方的成本,該讓的時候讓一讓,承認別人的勞動、奮鬥、思考學習的價值。一個人如果高看自己的成本就是輕視別人,用我們中國人的觀點就是不給對方麵子,而麵子又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一個人做事如果不顧及對方的麵子就傷害到了他的精神綱領,而充分尊重他人在中國人看來就是給足了麵子,魯迅稱之為抓住了辮子,那麼所有的事情就都能迎刃而解了。“不爭”就是降低自己抬高他人,是中國文化裏特有的處事方法。

所謂的不正是最大的爭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不要爭鋒相對地爭,要學會不爭左而爭右,不爭上而爭下,不爭今而爭明,跟別人錯開,人取我予,人予我取,人家要的我給他。遵循這樣的處事原則,一開始可能會處於劣勢,但是把時間拉長了看事情就完全不同了。馮侖也解釋了這個觀點,以做生意為例,當所有的人都去爭著做一件事,即使市場再大一瓜分也就沒什麼油水了。如果你能夠靜下心來將精力投放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雖然會很艱難,但是由於競爭對手少,而且慢慢他們也都退出了,十幾年二十年之後,你成功的幾率機會能達到百分之百,這就是不爭的最大智慧。

這種“不爭”的大我態度,不僅避其鋒芒,還體現了一種胸懷、一種自信。這很像中國的太極拳。太極的功夫是讓,讓到底,最後反過來攻擊。中國文化的精髓也在於此,日常做人聚集你的氣場,該讓的時候讓,必要時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馮侖談到萬通最初有6個合夥人,做了幾年然後每個人都另起爐灶,但是現在大家都還是很好的朋友,這就是“大我”的魅力所在,大家彼此謙讓,分家的時候都讓一步就好了。

要想完成大我,就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明白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的人生,輕視別人同樣也是輕視自己的人生。馮侖很欣賞原通用電氣董事長韋爾奇的一句話:“一個首席執行官的任務,就是一隻手抓一把種子,另一隻手拿一杯水和化肥,讓這些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讓你周圍的人不斷地成長、發展,不斷地創新,而不是控製你身邊的人。你要選擇那些精力旺盛、能夠用激情感染別人並且具有決斷和執行能力的人才。把公司的創始人當成一個皇帝,從長遠來說這個公司是絕對不會成功的,因為它沒有可持續性。”當然,馮侖也這麼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