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蟎病
蟎病是羊的一種慢性寄生性皮膚病,由疥蟎和癢蟎寄生在體表而引起,短期內可引起羊群嚴重感染,危害嚴重。
病原寄生蟲:疥蟎寄生於皮膚角化層下,蟲體在隧道內不斷發育和繁殖。成蟲體長0.2~0.5毫米,肉眼不易看見。癢蟎寄生在皮膚表麵,蟲體長0.5~0.9毫米,長圓形,肉眼可見。
症狀:病初,蟲體刺激神經末梢,引起劇癢,羊不斷在圈牆、欄柱等處摩擦;在陰雨天氣、夜間、通風不好的圈舍會隨著病情的加重,癢覺表現更加劇烈,繼而皮膚出現丘疹、結節、水皰,甚至膿瘡,以後形成痂皮和龜裂。特別是綿羊患疥蟎病時,病變主要局限於頭部,病變處如幹涸的石灰。綿羊感染癢蟎後,可見患部有大片被毛脫落。患羊因終日啃咬和摩擦患部,煩躁不安,影響采食和休息,日漸消瘦,最終可極度衰竭而死亡。
發病特點:本病主要發生於冬季和秋末春初。發病時,疥蟎病一般始於羊皮膚柔軟且短毛的部位,如嘴唇、口角、鼻麵、眼圈及耳根部,以後皮膚炎症逐漸向周圍蔓延;癢蟎病則起始於被毛稠密和溫度、濕度比較恒定的皮膚部分,如綿羊多發生於背部、臀部及尾根部,以後才向體側蔓延。
防治方法:塗藥療法適合於病畜數量少,患部麵積小,並可在任何季節使用,但每次塗擦麵積不得超過體表的1/3。塗藥用克黴唑搽劑(克黴唑1份、軟肥皂1份、酒精8份,調和即成)、5%敵百蟲溶液(來蘇兒5份,溶於溫水100份中,再加入5份敵百蟲配成)。藥浴療法適用於病畜數量多且氣候溫暖的季節,藥浴液用0.05%蠅毒磷乳劑水溶液,0.5%~1%敵百蟲水溶液,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
二、腸道線蟲病
病因:羊通過采食被汙染的牧草或飲水而感染。
症狀:羊消化道線蟲感染的臨床症狀以貧血、消瘦、下痢便秘交替和生產性能降低為主要特征。表現為患病動物結膜蒼白、下頜間和下腹部水腫,便稀或便秘,體質瘦弱,嚴重時造成死亡。
預防:
(1)加強飼養管理及衛生消毒工作。
(2)進行計劃性驅蟲。
(3)用噻苯唑進行藥物預防。
治療:
(1)丙硫咪唑,按5~20毫克/千克體重,口服。
(2)吩噻唑,按0.5~1.0毫克/千克體重,混入稀麵糊中或用麵粉做成丸劑使用。
(3)噻苯唑,按50~100毫克/千克體重,口服。對成蟲和未成熟蟲體都有良好的效果。
(4)驅蟲淨,按10~15毫克/千克體重,配成5%的水溶液灌服。
三、絛蟲病
本病分布很廣,能引起羔羊的發育不良甚至死亡。
病原:本病的病原為絛蟲,比較常見的有擴展莫尼茨絛蟲和貝氏莫尼茨絛蟲。是一種長帶狀而由許多扁平體節組成的蠕蟲,寄生在羊的小腸中,羊放牧時吞食含有絛蟲卵的地蟎而引起感染。
症狀:感染絛蟲的病羊一般表現為食欲減退、飲欲增加、精神不振、虛弱、發育遲滯,嚴重時病羊下痢,糞便中混有成熟絛蟲節片,病羊迅速消瘦、貧血,有時出現回旋運動或頭部後仰的神經症狀,有的病羊因蟲體成團引起腸阻塞產生腹痛甚至腸破裂,因腹膜炎而死亡。後期經常做咀嚼運動,口周圍有許多泡沫,最後死亡。
預防:
(1)采取圈養的飼養方式,以免羊吞食地蟎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