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2 / 3)

禮,不拜至。以賓不於是始至。今文禮為醴。

[疏]“禮不拜至”。注“以賓”至“為醴”。釋曰:此文承執玉帛之下聘臣事,據《鄉飲酒》賓主升堂,主人有拜至之禮。此賓昨日初至之時,主人請賓行禮,賓言俟閒,此時賓已至矣,故聘時不拜至,是以鄭雲“以賓不於是始至”。

醴尊於東箱,瓦大一,有豐。瓦大,瓦尊。豐,承尊器,如豆而卑。

薦脯五胑,祭半胑,橫之。胑,脯如版然者,或謂之脡,皆取直貌焉。

[疏]注“胑脯”至“貌焉”。釋曰:此脯禮賓時所用薦脯是也。案《鄉飲酒禮》雲薦脯“五脡”,故雲“或謂之脡,皆取直貌”。

祭醴,再扱,始扱一祭,卒再祭。卒,謂後扱。

主人之庭實,則主人遂以出,賓之士訝受之。此謂餘三馬也,左馬,賓執以出矣。士,士介從者。

[疏]“主人”至“受之”。注“此謂”至“從者”。釋曰:此“主人之庭實”者,謂主人禮賓時設乘馬也。經雲“賓執左馬以出”,三馬在後,主人從者牽之,遂從賓以出於門外,賓之士介迎受之,故鄭雲“此謂餘三馬也”。知“士,是士介從”者,以其經雲“從者訝受馬”,此既雲士,故知士介從者也。

既覿,賓若私獻,奉獻,將命。時有珍異之物,或賓奉之,所以自序尊敬也,猶以君命致之。

[疏]“既覿”至“將命”。注“時有”至“致之”。釋曰:雲“猶以君命致之”者,以經雲“將命”,是以知雖是私獻己物,與君物同,皆雲君命致之,臣統於君故。

擯者入告,出禮辭。辭其獻也。

賓東麵坐奠獻,再拜稽首。送獻不入者,奉物禮輕。

[疏]注“送獻”至“禮輕”。釋曰:雲“奉物禮輕”者,謂以奉私獻入,則是主於貨,傷敗於享覿,故不入。

擯者東麵坐取獻,舉以入告,出,禮請受。東麵坐取獻者,以宜並受也。其取之,由賓南而自後右客也。

[疏]“擯者”至“請受”。注“東麵”至“客也”。釋曰:“擯者東麵坐取獻,舉以入告”者,謂擯者從門東適南方,西行於賓北,舉幣入告於君,及出,一請於賓而受之,故雲“出禮請受”。雲“東麵坐取獻者”,以宜並受也者。獻物在門外,擯者出受之,擯者與賓敵並受,故雲“宜並受也”。雲“其取之,由賓南而自後右客也”者,案上受享之時,受皮者自後右客。鄭注雲:“自,由也。”從東方來,由客後西居其左受皮也。此賓門西東麵奠獻擯者,從東由賓南,自客後居賓左,取獻物,故雲自後右客也。

賓固辭,公答再拜。拜受於賓也,固亦衍字。

[疏]注“拜受”至“衍字”。釋曰:知“固是衍字”者,以其上擯者禮請受,不雲“固”,明知賓不固辭,故雲固衍字。雲“亦”者,亦士介私覿時,“賓固辭”,鄭注雲:“固衍字,當如麵大夫也。”

擯者立於閾外以相拜,賓辟。相,讚也。古文閾為蹙。擯者授宰夫於中庭。東藏之,既乃介覿。

若兄弟之國,則問夫人。兄弟,謂同姓若昏姻甥舅有親者。問猶遺也,謂獻也。不言獻者,變於君也。非兄弟,獻不及夫人。

[疏]注“兄弟”至“夫人”。釋曰:雲“兄弟,謂同姓”者,若魯於晉鄭之等,同姓也。雲“若昏姻甥舅有親”者,若魯取齊女以為舅,齊則以魯為甥,是有親者也。雲“非兄弟,獻不及夫人”者,以其經雲“兄弟之國則問”,夫人則非兄弟,問不及夫人可知。

若君不見。君有疾若他故,不見使者。

[疏]“若君不見”。注“君有”至“使者”。釋曰:雲“他故”者,病之外,或新有哀慘也。

使大夫受。受聘享也,大夫,上卿也。

[疏]“使大夫受”。注“受聘”至“卿也”。釋曰:知“受聘享”者,以其在後雖有覿獻之法,聘享在前,是以據在先者而言。雲“大夫,上卿也”者,以其卿上大夫,故以卿為大夫。必知使卿,不使下大夫者,以其君無故,君親受,今既有故,明使上卿代君受之。

自下聽命,自西階升受,負右房而立。賓降亦降。此儀如還圭然,而賓大夫易處耳。今文無而。

[疏]注“此儀”至“處耳”。釋曰:案上使大夫還玉於館,“大夫升自西階鉤楹,賓自碑內聽命,升自西階,自左南麵受圭,退負右房而立,大夫降中庭,賓降自碑內東麵,授上介於阼階東”。此中與彼還玉,皆升自西階,此非易處也。但還玉時,賓自大夫左受之,此中大夫於賓左受之,其賓主之位,皆易處於還玉時,故雲“易”處也。

不禮。辟正主也。古文禮作醴。

[疏]“不禮”。注“辟正主也”。釋曰:案上聘享及私覿訖,主君禮賓。此大夫代君,不禮,故雲“辟正主也”。

幣之所及,皆勞,不釋服。以與賓接於君所,賓又請有事於己,不可以不速也。所不及者,下大夫未嚐使者也。不勞者,以先是賓請有事於己同類,既聞彼為禮所及,則己往有嫌也。所以知及不及者,賓請有事,固曰某子某子。

[疏]“幣之”至“釋服”。注“以與”至“某子”。釋曰:雲“不可以不速也”者,釋經“不釋服”,即注雲:“所不及者,下大夫未嚐使者。”以其經雲:“下大夫嚐使至者,幣及之。”故知所不及者,是下大夫未嚐使者也。雲“不勞者,以先是賓請有事於己同類,既聞彼為禮所及,則已往有嫌也”者,此勞賓在後,賓請有事於大夫在聘日。雲“先是賓請有事於己同類”,同類謂幣所及者,故鄭雲既聞彼為禮所及。雲“則已往有嫌”者,彼國幣及己,是以禮加於己,今勞賓者,是以禮報之,若幣不及己,若往勞賓,則是己有禮於賓,是譏賓無禮於己之嫌,是以不往勞之,故雲已往有嫌也。雲“所以知及不及者,賓請有事,固曰某子某子”者,當賓請事於大夫之時,顯此張子、李子之等,使受禮者預知,爾時不道己姓,則知己乃幣所不及。

賜饔,唯羹飪。筮一屍,若昭若穆。羹飪,謂飪一牢也。肉謂之羹。唯是祭其先,大禮之盛者也。筮屍若昭若穆,容父在,父在則祭祖,父卒則祭禰。腥餼不祭,則士介不祭也。士之初行,不釋幣於禰,不祭可也。古文羹為羔,飪作腍。

[疏]“賜饔”至“若穆”。注“羹飪”至“作腍”。釋曰:古者天子諸侯行,載廟木主。大夫雖無木主,亦以幣帛主其神,是以受主國饔餼,故筮屍祭,然後食之,尊神以求福故也。昭穆言“若”者,以其昭穆不定,故雲若也。雲“腥餼不祭,則士介不祭也”者,上致饔餼之時,雲“上介饔餼三牢”,則飪、腥、餼三者皆有,故雲士介四人皆餼,大牢無飪可祭,故知士介不祭也。

仆為祝。祝曰:“孝孫某,孝子某,薦嘉禮於皇祖某甫,皇考某子。”仆為祝者,大夫之臣攝官也。

[疏]“仆為”至“某子”。注“仆為”至“官也”。釋曰:經並雲孝孫孝子、皇祖皇考,以其不定,故兩言,謂上經若昭若穆,亦兩言之。雲“仆為祝者,大夫之臣攝官也”者,若然,諸侯不攝官使祝,祝,策矣。案定四年祝佗雲:“嘉好之事,君行師從,卿行旅從,則臣無事。”若君到主國祭饔之時,得不攝官乎?諸侯不使人攝,是以《覲禮》雲:“侯氏裨冕,釋幣於禰。”注雲:“釋幣於禰之禮,既則祝藏其幣,歸乃埋之於祧,西階之東。”大夫使仆攝祝,則是本無祝官,與諸侯異矣。其諸侯禮,大祝不行,知不使小祝行者,以其《掌客》雲“群介行人宰史”,是諸侯從官不言祝,明大、小祝俱不行矣。

如饋食之禮。如少牢饋食之禮,不言少牢,今以大牢也。今文無之。

[疏]“如饋食之禮”。注“如少牢”至“無之”。釋曰:雲“如少牢饋食之禮”者,案少牢禮有尊俎籩豆鼎敦之數,陳設之儀,陰厭陽厭之禮,九飯三獻之法,上大夫又有正祭於室,儐屍於堂,此等皆宜有之。至於致爵、加爵,及獻兄弟弟子等,固當略之矣。

假器於大夫。不敢以君之器為祭器。

[疏]“假器於大夫”。注“不敢”至“祭器”。釋曰:案《曲禮》雲:“大夫士去國,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注雲:“與得用者言寄覬己後還。”若然,卑者不得用尊者之器,是以此大夫聘使,不得將己之祭器而行致饔餼,雖是祭器,人臣不敢以君之器為祭器。是以聘使是大夫,還於主國,大夫假祭器而行之。

朌肉及廋、車。朌猶賦也。廋,廋人也。車,巾車也。二人掌視車馬之官也。賦及之,明辯也。古文朌作紛。

[疏]“朌肉及廋車”。注“朌猶”至“作紛”。釋曰:此謂怒訖歸胙在下。雲“廋,廋人也。車,巾車也”者,案《周禮》天子夏官有廋人職掌養馬,春官有巾車職。諸侯雖兼官,亦當有廋人、巾車,是故引《周禮》為證。

聘日致饔。急歸大禮。明日,問大夫。不以殘日問人,崇敬也。古文曰問夫人也。夕,夫人歸禮。與君異日,下之也。今文歸作饋。

既致饔,旬而稍,宰夫始歸乘禽,日如其饔餼之數。稍,稟食也。乘禽,乘行之禽也,謂雁鶩之屬。其歸之,以雙為數。其,賓與上介也。古文既為餼。

[疏]“既致”至“之數”。注“稍稟”至“為餼”。釋曰:雲“既致饔,旬而稍”者,以其賓客之道,十日為正,行聘禮既訖,合歸一旬之後,或逢凶變,或主人留之,不得時反,即有稍禮。故下文雲:“既將公事,賓請歸。”注雲:“謂已問大夫,事畢請歸,不敢自專,謙也。主國留之,饗食燕獻無日數,盡殷勤也。”是主人留之。是以《周禮-漿人》亦“共賓客之稍禮”,注雲:“稍禮非飧饔之禮,留閒王稍所給賓客者,漿人所給,亦六飲而已。”諸侯相待亦如之,是其留閒致稍者也。雲“乘禽,乘行之禽也”者,別言此者,欲見此乘非物四曰乘,言如其饔餼之數者,一牢當一雙,故《聘義》雲“乘禽日五雙”,是此饔餼五牢者也。雲“雁鶩之屬”者,案《爾雅》“二足而羽”,若然,上介三牢則三雙也,士介一牢則一雙也,羽謂之禽,故以禽為雁鶩之屬。雲“其,賓與上介也”者,以其下文別有士介故也。

士中日則二雙。中猶閒也。不一日一雙,大寡,不敬也。

凡獻,執一雙,委其餘於麵。執一雙,以將命也。麵,前也,其受之也。上介受以入告之,士舉其餘從之,賓不辭,拜受於庭。上介執之,以相拜於門中,乃入授人。上介受,亦如之。士介拜受於門外。

[疏]“凡獻”至“於麵”。注“執一”至“門外”。釋曰:雲“上介受以入告之,士舉其餘從之”者,此乘禽而雲“凡獻”,宜約私獻。私獻,擯者取獻以入,士舉其餘。此若上介受入,明其餘士舉從入可知。雲“不辭,拜受於庭”者,以其經無辭文,又饔餼雲禮辭,明此禽禮輕,無辭,受於庭可知。“上介執之,以相拜於門中,乃入授人”者,此亦約私獻,私獻之時,擯者取獻以入,又雲擯者立於閾外,以相拜賓,辟擯者,授宰夫是其約也。雲“上介受,亦如之”者,以其受饔餼之時,上介受己如賓禮,故知受乘禽亦如賓也。雲“士介拜受於門外”者,以其受餼在門外,此受乘禽在門外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