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射,則大射正為司射,如鄉射之禮。大射正,射人之長者也。如鄉射之禮者,燕為樂卿大夫,宜從其禮也。如者,如其“告弓矢既具”至“退中與筭”也。納射器而張侯,其告請先於君,乃以命賓及卿大夫,其為司正者亦為司馬,君與賓為耦。《鄉射》記曰自“君射”至“龍旃”,亦其異者也。薦旅食乃射者,是燕射主於飲酒。
[疏]“若射”至“之禮”。注“大射”至“飲酒”。釋曰:此一經論燕末行射之節。雲“大射正,為司射”者,燕禮輕,又不主為射,故射人為擯,又為司正。至射時,大射正為司射。大射之時略於燕,主於射,故大射正為擯,又為司正,至射又親其職,故不同為司射也。雲宜從之者,《鄉射》是卿大夫禮,故樂之還從之也。雲“如者,如其‘告弓矢既具’至‘退中與筭’也”者,經雲如鄉射之禮,明從始至末皆如之。案《鄉射》初,司射告弓矢既具,至三番射訖,而退中與筭,故如之也。雲“納射器而張侯”者,欲見此與《鄉射》因納射器後即張侯,大射納射器之後無張侯之事,是以特言此也。雲“告請先於君,乃以命賓及鄉大夫”者,此《燕禮》與《大射》皆國君之禮,此《燕禮》每事皆先請於君,《大射》亦先請於君,故曰大射初,司射自阼階前請於公,公許,乃命賓。及卿大夫鄉射,西階上告賓曰,弓矢既具,乃告於主人,遂告大夫,是先後異也。雲“其為司正者亦為司馬”者,《鄉射》將射,雲司正為司馬,此亦於將射,司正為司馬,亦射之也。若然,則上文射人告具,射人請賓,又雲射人請立司正,公許,射人遂為司正,皆一人也。必雲司正為司馬者,諸侯有常官,嫌與《鄉射》異,故言此也,若士射,則司正不為司馬。雲“君與賓為耦”者,欲見《鄉射》賓與主人為耦,此君與賓為耦,亦是異於《鄉射》也。引“《鄉射》記‘君射’至‘龍旃’,亦其異者也”者,謂旌與中異,何者?彼因記國君三處射,旌與中各不同。雲“君國中射,則皮樹中,以翿旌獲,白羽與朱羽糅”,言國中,則此《燕射》也。又雲“於郊則閭中,以旌獲”,謂諸侯大射在郊。又雲“於竟則虎中,龍旃”,謂諸侯賓射在竟。此皆諸侯禮,射雖記在《鄉射》,皆與《鄉射》異也。雲“薦旅食乃射者,是燕射主於飲酒”者,此獻士旅食後乃射,是燕射於飲酒,決《大射》未為大夫舉旅之前則射,是彼《大射》主於射故也。
賓降洗,升媵觚於公,酌散,下拜。公降一等,小臣辭。賓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此當言媵觶,酬之禮皆用觶。言觚者,字之誤也。古者觶字或作角旁氏,由此誤爾。
[疏]“賓降”至“再拜”。注“此當”至“誤爾”。釋曰:自此盡“賓反位”,論賓媵爵於公之節。雲“古者觶字或作角旁氏,由此誤爾”者,案《冬官-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二升。獻以爵而酬以觚,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鄭引南郡大守馬季長雲:“觚當為觶,豆當為鬥。”鄭康成雲:“古者觶,角傍氏,似觚,故誤為觚,時人又多閒觚,寡聞觝,是以誤為觚。”此注與彼同也。
賓坐祭,卒爵,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賓降洗象觶,升酌膳,坐奠於薦南,降拜。小臣辭。賓升成拜,公答再拜。賓反位。反位,反席也。今文曰洗象觚。
[疏]“賓坐祭”至“反位”。注“反位”至“象觚”。釋曰:知“反位,是反席”者,以其堂下無席,堂上乃有之,而雲賓升成拜,不雲降,明上反位者,反席可知也。
公坐取賓所媵觶,興。唯公所賜。至此又言興者,明公崇禮不倦也。今文觶又為觚。
[疏]“公坐”至“所賜”。注“至此”至“為觚”。釋曰:自此盡“士旅酌卒”,論君為士舉旅之事。雲“唯公所賜”者,辭與為大夫舉旅同也。雲“至此又言興者,明公崇禮不倦也”者,以其說屨升坐之後,理當倦,今言興,明不倦矣。
受者如初受酬之禮,降,更爵洗,升,酌膳,下拜。小臣辭。升成拜,公答拜。乃就席,坐行之。坐行之,若今坐相勸酒。
有執爵者。士有盥升主酌授之者。
[疏]“有執爵者”。注“士有”至“之者”。釋曰:無筭,坐勸酒,有執爵行之者。今此為士舉旅,亦有執爵行之,若無筭爵,然後士有盥升,主酌授之者。若然,前三舉旅皆酬者,自酌授人也。
唯受於公者拜。公所賜者也,其餘則否。
司正命執爵者爵辯,卒受者興,以酬士。欲令惠均。
[疏]“司正”至“酬士”。注“欲令惠均”。釋曰:此所命者,命大夫也。以前三舉旅,辯大夫則止,今此為士舉旅,故及之。雲“欲令惠均”者,惠均於室及均於庭也,士特牲爵止,欲得神惠均於室及均於庭。此據人君之惠,均於庭也。
大夫卒受者以爵興,西階上酬士。士升,大夫奠爵拜,士答拜。興酬士者,士立堂下,無坐位。
[疏]“大夫”至“答拜”。注“興酬”至“坐位”。釋曰:此即上文司正所命者也。雲“興酬士者,士立堂下,無坐位”者,凡禮,堂上有席者坐,堂下無席者立。是以《禮記-檀弓》工尹商陽是士,而雲“朝不坐”,堂下無坐位者也。
大夫立卒爵,不拜,實之。士拜受,大夫拜送。士旅於西階上,辯。祝史、小臣,旅食皆及焉。
[疏]“大夫”至“上辯”。注“祝史”至“及焉”。釋曰:知旅食皆及者,以士未得獻時,旅酬不及。得獻之後,旅則及之。旅食亦次士得獻,故知亦酬及之,其庶子以下未得獻者,至獻後無筭爵及焉。
士旅酌。旅,序也。士以次序自酌相酬,無執爵者。卒。
主人洗,升自西階,獻庶子於阼階上,如獻士之禮。辯,降洗,遂獻左右正與內小臣,皆於阼階上,如獻庶子之禮。庶子,掌正六牲之體及舞位,使國子脩德學道,世子之官也,而與膳宰、樂正聯事。樂正亦學國子以舞。左右正,謂樂正、仆人正也。小樂正立於西縣之北,仆人正、仆人師、仆人士立於其北,北上。大樂正立於東縣之北。若射,則仆人正、仆人士陪於工後。內小臣、奄人掌君陰事陰令,後夫人之官也,皆獻於阼階上,別於外內臣也。獻正下及內小臣,則磬人、鍾人、鑮人、鼓人、仆人之屬盡獻可知也。凡獻皆薦也。
[疏]“卒主”至“之禮”。注“庶子”至“薦也”。釋曰:此一經獻庶子以下之節。雲“庶子,掌正六牲之體及舞位,使國子脩德學道,世子之官也”者,案《周禮-諸子職》雲:“大祭祀,正六牲之體。凡樂事,正舞位。”國子存遊倅,使之脩德學道,彼天子諸子之官,屬大子。若據諸侯,為世子之官。引之者,以天子謂之諸子,諸侯謂之庶子,掌公卿大夫士之適子,掌事寔同,故取《諸子職》解此庶子之事。雲“而與膳宰、樂正聯事”者,以掌正六牲之體,得與膳宰聯事;掌國子脩德學道,得與樂正聯事;以其樂正亦掌教國子故也。言此者,欲見膳宰得獻,此庶子亦得獻之意。雲“樂正亦教國子之舞”者,欲見庶子掌國子得與樂正聯事。雲“左右正,謂樂正、仆人正也”,仆人正以下至“北上”,鄭知義然者,見《大射禮》而知。雲“左右正”者,據中庭為左右,《大射禮》工遷於東,仆人正亦與樂正同處,名曰左正,複雲右正,明是小樂正在西為一也。若小樂正不在西,大射之禮不得有左右正之文。又兩麵俱縣,明大、小樂正各監一縣。又知“仆人正”以下在小樂正之北北上者,以《鄉射》弟子相工皆在西,今仆人正以下亦是相工之人,故知亦在西方也。又工堂上西階之東相工者,宜近其事,故在西方樂正之北也。又知“北上”者,以《大射》、《鄉射》工遷在下之時,皆北上統於樂正,今相者以工為主,明在堂下,則宜北統於堂上矣。下又知“大樂正在東縣北”者,約《鄉射》雲:“縣於洗東北。”至射時遷樂於阼階下之東南,堂前三笴西麵,北上,坐樂正北麵,立於其南,是得為一證也。雲“若射”以下至“工後”者,案《大射》將射之時,工遷於下東坫之東南,西麵,北上坐,相者以工為主,故知相工陪於東,即在工後也。雲“內小臣、奄人掌君陰事陰令,後夫人之官也”者,案《天官-小臣-序官》雲:“內小臣奄上士四人。”其職雲:“掌王之陰事陰令。”鄭注雲:“陰事,群妃禦見之事。陰令,王所求為於北宮。”彼後之官,兼雲夫人者,欲見諸侯夫人內小臣亦與後之內小臣職同,故雙言之。雲“皆獻於阼階上,別於外內臣也”者,臣雲外內者,案《周禮》有外內命夫,鄭注雲:“外命夫六鄉以出。”案內命夫,朝廷卿大夫,則諸侯臣在鄉遂及采地者為外臣,在朝廷者為內臣。但外內臣皆獻於西階上,此獻於阼階,故雲“別於外內臣”也。雲“則磬人”以下至“盡獻可知也”者,此據《周禮》天子有此官,諸侯並以下士為之,則諸侯亦有此官,以其庭中之樂,軒縣別有鍾、磬、鎛、鼓,故知也。兼言仆人者,此經直見仆人正,不見仆人師、仆人士,《大射》見之。內小臣、奄人之賤者尚得獻,明此等皆得獻可知也。知“凡獻皆薦”者,以經雲“如獻士”,獻士有薦,凡此等獻訖,明皆有薦也。
無筭爵。筭,數也,爵行無次無數,唯意所勸,醉而止。
[疏]“無筭爵”。注“筭數”至“而止”。釋曰:自此盡“無筭樂”,論酒行樂作無次數之節。雲“爵行無次無數”者,此對四舉旅以前,皆有次有數,此則無次數也。
士也,有執膳爵者,有執散爵者。執膳爵者酌以進公,公不拜,受。執散爵者酌以之公,命所賜。所賜者興,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公答拜。席下,席西也。古文曰:公答再拜。
[疏]“士也”至“答拜”。注“席下”至“再拜”。釋曰:自旅酬已前,受公爵皆降,拜,升成拜。至此不複降拜者,禮殺故也。雲“席下,席西也”者,賓與卿大夫席皆南麵統於君,皆以東為上,故知席下為席西也。
受賜爵者以爵就席坐,公卒爵,然後飲。不敢先虛爵,明此勸惠從尊者來也。
[疏]“受賜”至“後飲”。注“不敢”至“來也”。釋曰:上已言君命所賜,至此經雲“受賜”,自然惠從尊者來。但先君受爵,似惠不由君來,故後飲然後授虛爵,是由尊者來,故後飲之也。此執爵者皆酌行之以遍,唯卒爵者興以酬士,自酌與之,是以《鄉飲酒》、《鄉射》皆雲:“辯,卒受者興,以旅在下者”。注雲:“不使執觶者酌,以其將旅,不以已尊孤人也。”
執膳爵者受公爵,酌,反奠之。宴歡在於飲酒,成其意。
[疏]“執膳”至“奠之”。注“宴歡”至“其意”。釋曰:雲“成其意”者,君意欲得皆醉,今執膳者酌,反奠於君前,望當君心,故雲“宴歡在於飲酒,成其意”也。
受賜爵者興,授執散爵,執散爵者乃酌行之。予其所勸者。
唯受爵於公者拜。卒受爵者興,以酬士於西階上。士升,大夫不拜,乃飲實爵。乃猶而也。
[疏]注“乃猶而也”。釋曰:轉乃為而者,“乃”是緩辭。此將勸士,士已升階,大夫即飲,不可為乃,故從而解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