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3 / 3)

君朝服,南鄉。卿大夫西麵,北上。君使卿進使者。進之者,使者謙,不敢必君之終使己。

[疏]“君朝服”至“使者”。注“進之”至“使己”。釋曰:此還依展幣之位,知大夫與卿同西麵,避賓。下文使者還,亦同展幣北麵東上位。

使者入,及眾介隨入,北麵,東上。君揖使者進之,上介立於其左,接聞命。進之者,有命,宜相近也。接猶續也。

賈人西麵坐啟櫝,取圭,垂繅,不起而授宰。賈人,在官知物賈者。繅,所以藉圭也。其或拜,則奠於其上。今文繅作璪。

[疏]“賈人”至“授宰”。注“賈人”至“作璪”。釋曰:雲“賈人,在官知物賈者”,謂若《王製》雲庶人之在官,府史胥徒之類,以知物賈,故名賈。雲“其或拜,則奠於其上”者,故《覲禮》記雲“奠圭於繅上”是也。但繅有二種:一者以木為中幹,以韋衣之,天子五采,公侯伯三采,子男二采,采為再行。下記及《典瑞》皆有其文,此為繅也。下記雲“絢組尺”,及《曲禮》下文“執玉其有藉者則裼”,鄭亦為之繅,若韋版為之者,奠玉於上,此則無垂繅、屈繅之事。若絢組為之者,所以係玉於韋版,使不失墜,此乃有屈垂之法,則此經所雲者是也。案向來所注,皆以韋版繅藉解之者,鄭意以承玉及係玉二者,所據雖異,所用相將,又同名為繅,是以和合解之。故以韋版為之者,以解絢組之繅也。

宰執圭,屈繅,自公左授使者。屈繅者,斂之。禮以相變為敬也。自公左,讚幣之義。

[疏]“宰執”至“使者”。注“屈繅”至“之義”。釋曰:雲“自公左,讚幣之義”者,《禮記-少儀》雲:“詔辭自右,讚幣自左。”取地道尊右之法,是讚幣之義,故於公左也。

使者受圭,同麵,垂繅以受命。同麵者,宰就使者北麵並授之。既授之,而君出命矣。凡授受者,授由其右,受由其左。

[疏]“使者”至“受命”。注“同麵”至“其左”。釋曰:知“宰就使者北麵”者,以經言“同麵”,不見使者進文,使者既先北麵,故知就使者北麵,並麵授之。既授與使者,即言受命,明知則出命矣。雲“凡授受者,授由其右,受由其左”者,據此宰由其右授使者,使者受由其左。又據《鄉飲酒》、《鄉射》、《燕禮》,獻酢酬皆授由其右,受由其左,故雲“凡”以廣之。若有所因由,則有授由左,受由右,是以使者反命之時,宰自公左受玉。鄭雲亦於使者之東,同麵並受,不右使者,由便也。又賓授覿時,士受馬,適右受。鄭雲:“適牽者之右,而受由便。”又《鄉飲酒》雲:“受酬者自介右。”鄭雲:“尊介,使不失故位。”如此者,皆是變例,鄭據平常行事而言也。

既述命,同麵授上介。述命者,循君之言,重失誤。

[疏]“既述”至“上介”。注“述命”至“失誤”。釋曰:上文授玉訖,君出命,命辭雖不知何語,要知使者既受命,使者又重述君命,為述命。述命者,重失誤。

上介受圭,屈繅,出授賈人,眾介不從。賈人,將行者,在門外北麵。

[疏]“上介”至“不從”。注“賈人”至“北麵”。釋曰:雲“眾介不從”者,以上介送圭,向外與賈人,反來,故眾介不從,以待之。雲“賈人,將行者”,知者,經言“授賈人”,使受之,則是行人主掌此玉,故知。將行者,對上雲賈人出玉者,是留者也。知“在門外北麵”者,以其使者在門外時,皆北麵,此賈人不入,明依本北麵可知。

受享束帛加璧,受夫人之聘璋,享玄纁束帛加琮,皆如初。享,獻也。既聘又獻,所以厚恩惠也。帛,今之璧色繒也。夫人亦有聘享者,以其與己同體,為國小君也。其聘用璋,取其半圭也。君享用璧,夫人用琮,天地配合之象也。圭璋特達,瑞也;璧琮有加,往德也。《周禮》曰:“瑑、圭、璋、璧、琮,以覜聘。”

[疏]“受享”至“如初”。注“享獻”至“覜聘”。釋曰:此經中三事,上經已受聘君圭,此經受享君束帛加璧,又受聘夫人璋,又受享夫人琮。案上文夕幣時,雲“官陳幣皮北首西上加其奉於左皮上”,鄭注雲:“奉,所奉以致命,謂束帛及玄纁也。”則知所陳,直陳束帛及玄纁,不陳璧、琮。是以此經受璧而連言束帛玄纁者,以其享時,束帛加璧於其上,玄纁加琮於其上,以相配之物,故兼言束帛玄纁。若然,璧、琮右受者,以其璧、琮與圭、璋同類,尊之故也。雲“帛,今之璧色繒”者,《周禮-大宗伯》雲:“孤執皮帛。”鄭注亦然。又案《宗伯》雲“以蒼璧禮天”,下雲“牲幣各放其器之色”,幣即幣帛,禮天之璧用蒼色,則幣帛之色亦蒼色,是璧色繒。於漢時雲“璧色繒”者,亦因周法,則此束帛亦與璧色同,以其相配,但未知正用何色耳。雲“聘用璋,取其半圭”,知半曰璋者,案《周禮-典瑞》雲:“四圭有邸以祀天,兩圭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璋邸射以祀山川。”以上向下差之,以兩圭半四圭,圭璧半兩圭,璋邸射又半圭璧,是半圭曰璋也。雲“圭璋特達,瑞也”者,《聘義》雲:“圭璋特達,德也。”鄭雲:“特達,謂以朝聘也。”言瑞者,《大宗伯》雲:“以玉作六瑞。”公執桓圭以下皆是瑞。故《尚書》雲:“班瑞於群後。”言特達者,不加束帛也。雲“璧琮有加,往德也”者,謂加於束帛之上。言往德者,《郊特牲》雲:“束帛加璧,往德也。”謂以束帛加璧,致厚往,為主君有德,故以玉致之。君子於玉比德,故言往德也,往德義出於彼。鄭言此者,欲見朝置享用玉之意也。“《周禮》曰”,《玉人》文。雲“瑑、圭、璋、璧、琮,以覜聘”者,欲見此篇聘賓不用君之所執圭璋,以其公則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璧,男執蒲璧,臣出聘,圭璋璧琮,則瑑之而已,無此桓、信、躬、穀、蒲之文。又所執皆降其君一等,故引之為證也。

遂行,舍於郊。於此脫舍衣服,乃即道也。《曲禮》曰:“凡為君使,已受命,君言不宿於家。”

[疏]“遂行舍於郊”。注“於此”至“於家”。釋曰:言“遂行”者,受命則行,不留停,故雲遂行。言“於此脫舍衣服,乃即道”者,上文雲賓朝服,告禰,及遂朝君受命,至此衣服未改,鄭注雲“吉時道路深衣”,則此脫舍朝服,服深衣而行,故雲於此所脫舍衣服乃即道也。引《曲禮》者,見受君命及君言,言別有告請之事,遂行舍於郊,則彼雲不宿於家也。

斂旃。此行道耳,未有事也。斂,藏也。

[疏]“斂旃”。注“此行”至“藏也”。釋曰:雲“此行道耳,未有事也”者,案下文雲“及竟張旃”,是有事也。故此自郊已後未有事,斂,藏也。

若過邦,至於竟,使次介假道,束帛將命於朝,曰:“請帥。”奠幣。至竟而假道,諸侯以國為家,不敢直徑也。將猶奉也。帥猶道也,請道已道路所當由。

[疏]“若過”至“奠幣”。注“至竟”至“當由”。釋曰:自此盡“執策於其後”,論過他國竟假道之事。雲“諸侯以國為家,不敢直徑”者,案《左氏傳》僖三十三年:秦師襲鄭,不假道於晉,為晉所敗。是其不假道,直徑過天子之師。行過無假道,以其天子以天下為家,所在如主人故也。天子微弱,則有之。是以《周語》”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遂假道於陳以聘楚”。服氏注雲:“是時天子微弱,故與諸侯相聘同”是也。

下大夫取以入告,出許,遂受幣。言遂者,明受其幣,非為許故也。容其辭讓不得命也。

[疏]“下大夫”至“受幣”。注“言遂”至“命也”。釋曰:雲“言遂者,明受其幣,非為許故也”者,幣本為行禮,非為求許。若許受幣,當雲出許受幣,不須言遂。今不以許道受幣,雲遂,是以容其辭讓,不受此幣,不得命遂受之,故雲遂也。

餼之以其禮,上賓大牢,積唯芻禾,介皆有餼。凡賜人以牲,生曰餼。餼猶稟也,給也。以其禮者,尊卑有常差也。常差者,上賓、上介牲用大牢,群介用少牢。米皆百筥,牲陳於門內之西,北麵。米設於中庭。上賓、上介致之以束帛,群介則牽羊焉。上賓有禾十車、芻二十車,禾以秣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