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結識了劉邦軍中的丞相蕭何。兩個人多次談起軍中大事,蕭何非常賞識韓信。秦朝滅亡之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際上是被項羽排擠到了漢中,從長安到達南鄭,數十位將領看劉邦失勢了,就逃走了。韓信覺得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麵前舉薦過自己,漢王都不用,估計自己是沒什麼機會了,也逃走了,打算另投明主。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非常著急,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連夜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漢王報告:“蕭何丞相逃走了。”劉邦聽了之後十分生氣,就如同失掉了左右手一般,連續兩天都悶悶不樂。過了兩天,蕭何前來進見,劉邦又氣又喜,罵蕭何為什麼逃跑,蕭何說他不敢逃跑,隻是去追逃亡的韓信。劉邦又罵道:“那些逃走的將領多得都以十來計數了,你一個都不追,偏偏去追一個什麼韓信,真是撒謊!”
蕭何說:“那些將領都是很容易得到的人才,而像韓信這樣的人才,全國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漢王您如果隻想在漢中長期稱個小王,那就不必用韓信了,如果您想要爭奪天下的話,除了韓信就沒有能幫您謀劃這件事的人了。您自己要作什麼樣的決定呢?”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決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蕭何說:“漢王您既然是立誌向東發展以圖霸業,如果能對韓信委以重任,韓信就能留下;如果不能委以重任,韓信最終還是會逃跑的。”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麵上同意讓韓信為將,但蕭何堅持一定要再加以重用,終於,劉邦表示可以讓他做大將軍。
劉邦想把韓信隨便召來任命他,試試他的能力,不行撤換也不遲。可蕭何說:“漢王既然已經決意要拜他為將了。就要選擇一個良辰吉日,事前齋戒,到時候要設一個祭台,所有的禮儀都應該齊備,才可以。”經過蕭何的一番勸說,劉邦最終同意了蕭何的要求。
諸將聽說漢王要拜將了,都很高興,人人都覺得自已有機會被選拜為大將軍了。等到了拜大將軍的時候,沒想到被拜將的人竟然是那個名不見經傳的韓信,全軍都感到十分驚訝。韓信拜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什麼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了很久後說,自己不如項王。
韓信聽後,對劉邦深深鞠了一個躬,讚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侍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隻要一聲怒喝,人人都會嚇得膽戰心驚,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所以他也就隻能算是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別人有疾病,他會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給人家封官,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
韓信接著說:“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隻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現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勇武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
韓信又說:“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20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現在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您入關時,秋毫無犯,廢除秦國的殘酷刑法,與秦國百姓約法三章,他們無不想擁戴您在關中為王。根據當初與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國百姓因而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起兵向東,凡屬三秦的領地,隻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後大喜,覺得與韓信相見恨晚。於是他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準備向東出擊。韓信的這番議論,實際上為劉邦製訂了以東征來奪取天下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