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跟隨大流。喪失信心之人,常對自己的決定缺乏自信,便隨大流以求與他人保持一致,去應驗一句人隨大流不挨罰,羊隨大群不挨打的古訓。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努力尋找他人的認可。我們發現對自卑者來說的一個規律:他們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別人是不是這樣的看法?我這樣做會讓人笑嗎?會不會被認為是出風頭?在做了事之後,又想:不知會不會得罪人?如果剛才不那麼做就會更好等等。總而言之,求同心理極強。

(3)膽怯封閉。一些人由於深感自己不如別人,在人與人交往或者從事某項事業中必敗無疑,於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參與競爭,不幹有風險的事,堅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閉自己,就越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環。事實上,我們發現自卑的人很少會主動與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競爭的事業中更難覓蹤影。

另外,自卑者都有一些共同的典型心理:

(1)意誌消沉。自卑者的意誌是消沉的,他們心情沉重的啄因之一是背負情感包袱。他們像負重的牲畜一樣,把沒有解決的老問題、老矛盾背在身上,天滅翻來覆去地念叨那些煩惱的事情。

(2)多疑,對別人和自己的信心都不足。

(3)消極地看待問題,凡事總往壞處想。自卑者最難忘懷的便是失望與厄運,他們整天想著消極的事情。

(4)總是自怨自艾與自責。

(5)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嚐試新鮮事物。在現代社會變化劇烈而競爭殘酷的狀況下,任何人都會不斷地遭到自卑感的衝擊,尤其是當以往在許多方麵遜於自己的人、如今卻優越地站在你麵前的時候。你的心理會嚴重地失衡,那種自卑感更是難以忍受。

(6)高興不起來。如果你對於生活前景的看法是消極的,你就不可能快樂。對於情緒消極的自卑者來說,幾乎根本沒有過歡笑愉快的經曆。他們把現實可能享受的歡樂也失去了,因為他們還在回味昨日不愉快的經曆,沉溺於痛苦之中。

(7)老是想著掃興的事情,一旦看到別人熱情地去做某件事,會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自卑並不是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感並非什麼壞的情感,或是變態的征兆。相反,它是每個人在追求更加優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心理反應。關鍵在於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像孩子那樣利用自卑作為借口逃避現實,事事依賴他人,還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選擇——第一種人自慚形穢,被自卑所壓倒,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在憂鬱的情緒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惡性的自卑情結。

第二種人由於刺激產生了相當強烈的反抗心理,急於改變自卑的地位,不顧他人的利益,極端的自私,形成專注於自我的狂熱的優越情結。這是和極端的自卑者完全相反的人格類型,由於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時過分妨礙他人,往往也遭到失敗的結局。

第三種人是上述兩者的中間型,他們既正視自己的自卑,注重克服和超越,更清楚人是社會的動物,人與人之間既有衝突,也有合作,而自我的成功就需要在合作中達成,需要兼顧他人的利益。這是一種理性的、健康的優越人格。看看當今的社會,這樣的人才會如魚得水,無往不勝。因此,對於一個自卑者,如何調適自卑心理對於人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心理處方】

首先要承認,自卑情緒人皆有之。實質上,一個人並非在每個方麵都能出類拔萃,因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在某些時候的某些方麵有不如意的感覺,出現自卑也是正常的,大可不必以此為恥而自暴自棄,更犯不著用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去掩飾,那隻是自欺欺人。

戰勝自卑就要正確地認識自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也都有自已的長處。如果我們以己之長去比別人之短,就能發掘出自信,可以在客觀地認識短處和劣勢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長處與優勢。可以將自己最滿意的事情、最引以為榮的優點和令人矚目的成績炫耀於心中的榮耀室,從而反複地刺激和暗示自己我還可以、我能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斯威爾說:人的所有行為、感情和舉止,甚至才能,與其自我意向是一致的。如果能將我還可以、我能行的心理暗示不斷地滲透到自己人生的各個方麵,便能撞擊出生命的火花,就能培養出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將移動地球的那份自信。

(1)要正確地表現。心理學家建議: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較大的事情,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棄爭取成功的機會。任何成功都能增強自己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蘊積於小的成功之中。換言之,要通過在小的成功中表現自己,確立自信心,循序漸進地克服自卑心理。

(2)設法正確地補償自己。盲人尤聰,瞽者尤明,這是生理上的補償,人的心理也同樣具有補償能力。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采用兩種積極的補償:其一是勘能補拙,知道自己的在某些方麵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決心和最頑強的毅力去克服這些缺陷,這是積極的、有效的補償。華羅庚說:勘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其二是揚長避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讀達爾文、濟慈、歌德、拜倫、培根、亞裏士多德的傳記,就不難明白,他們的優秀品質和一生的輝煌成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促成於人的缺陷,缺陷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關鍵是自己願不願意改變,隻要下定決心,講究科學方法,因勢利導,就會使自己擺脫自卑,逐漸成熟起來。

(3)要正確地評價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所謂自知之明,不僅表現在能如實地看到自已的短處,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別人之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處和過人之處,這才是正確的與人比較。馬克思曾說過,偉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為你自己跪著。

一個人由於缺乏成功的經驗,缺乏客觀的期望和評價,消極的自我暗示又抑製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惡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導致了自卑心理的產生。這種心理常表現為抑鬱、悲觀、孤僻。如果任其發展,便會成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難以改變,嚴重影響人的社會交往,抑製人的能力發展。那麼如何來克服自卑心理呢?

(1)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住。在交往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心情也會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2)增加成功經驗。一個人成功經驗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強。可見,通過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強和升華。對於自卑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增加成功的經驗。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確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環。如果已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時,則可改做一件比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願意並有興趣的活動或工作,以便增強信心,免除自卑。

(3)多向名人學習。多讀些有關名人成功的書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擾的名人的事跡,從中獲得克服困難的經驗,進而鼓勵自己自強自信,發揮所長,集中精力,矢誌不渝地達到目標。這樣,自卑心理也會不驅而散。

(4)學會深層冥想法。日本精神療法研究所所長小林英夫認為,此法能充分運用潛能抑製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長處,例如想想小學時期那些令人高興的事,想想別人的讚美,就擁有越多的自信,不要羞於承認自己的長處,以零為基點,不斷去增添它。

4.如何驅除嫉妒心理

青少年常常喜歡與他人作比較,但當發現自己在才能、體貌或家庭條件等方麵不如別人時,就會產生一種羨慕、崇拜及奮力追趕的心理,這是上進心的表現。但有時也會產生羞愧、消沉、怨恨等不愉快的情緒,這就是人的嫉妒心理在作怪。

【專家診斷】

嫉妒心理的發展通常經過三個階段:

⑴程度較淺的嫉妒。往往深藏於人的不易覺察的潛意識中,如自己與某同學相處得很好,對於他的優勢名譽、地位等並不想施以攻擊,不過每念及此,心中總會感到有一種淡淡的酸澀味。

⑵程度較深的嫉妒。是由程度較淺的嫉妒發展而來的,其標誌是當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壓抑,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顯露出來。如對被嫉妒者作間接或直接的挑剔、造謠、誣陷等。

⑶非常強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時已喪失理智,向對方作正麵的、直接的攻擊,希望置別人於死地而後快。這往往會導致毀容、傷人、殺人等極端行為。

當一些青少年開始顧慮到自己的專長,注意起同學的成績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嫉妒就會特別敏感地表現出來。這主要是因為青少年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對自己各方麵的能力認識不足,遇上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時就會感到不安。另外,青少年容易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對待他人缺少淳樸的善意,處處想表現自己的優越,特別是當自己曾經幫助過的人超過自己時就會強烈地希望別人在某一方麵不如自己。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學習。學業優秀、人際交往能力強的人往往成為嫉妒的對象。

愛情。愛情是青少年開始接觸的一個問題。愛情本是一種美好的情愫,然而卻容易把雙方燒得頭腦發昏,走向嫉妒的極端。可以說,愛情與嫉妒是一對雙胞胎。輕微的嫉妒可以促進愛情,一旦妒火中燒,則容易把愛情之花燒得枯萎,甚至導致殺人或自殺的嚴重後果。

黑格爾曾經說過:有嫉妒心理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乃盡量低估他人的強大,通過貶低他人而使自己與之相齊。一般來說,中學生的嫉妒心理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層次的相同性。即所嫉妒的人與自己往往處在同一層次上,或是同一年級同一班級,或是年齡、學識、先天條件都差不多,接受同樣教育,麵臨共同奮鬥目標,隻是別人占了優勢,自己處於劣勢,便產生嫉妒心理。

(2)認識的片麵性。即不能正視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更想不到彼此的差距,往往用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而且自視太高,驕縱任性,目空一切,很少自我反省。

(3)心態的畸形性。即看到別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敗還要難受,隻想戰勝他人,欣賞對方失敗:在此心態支配下,為取得教師信任而打擊、毀謗他人,對同學的求教漠然置之;有好資料、好書籍獨自占有,概不外傳;考試作弊,甚至毀掉、偷走比自己強的同學的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