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言行的公開性。中學生比較單純、直率,有話藏不住,而且措詞不掌握分寸,一旦產生嫉妒心理,就會尋找機會發泄,或冷嘲熱諷,或公開詆毀,從而形成難以消除的隔閡。

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也比較明顯:

首先,嫉妒心理直接影響人的情緒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嫉妒心理是一種破壞性因素,對生活、工作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正如培根所說: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毀掉人間的好東西。

其次,嫉妒心理容易使人產生偏見。嫉妒,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與偏見相伴而生的。嫉妒程度有多大,偏見也就有多大。偏見不僅僅出自於一種無知,還出自於某種程度的人格缺陷。

其三,嫉妒心理壓製和摧殘人才。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在對人才的評價和使用的過程中,因為受到嫉妒心理的幹擾,使得有些人才得不到及時、合理的重用。

其四,嫉妒心理影響人際關係。荀況曾經說: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嫉妒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它會限製人的交往範圍,壓抑人的交往熱情,甚至能使好友成為敵人。

另外,嫉妒心理還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妒火中燒而得不到適宜的發泄時,內分泌係統會功能失調,導致心血管或神經係統功能紊亂,從而影響身心健康。

【心理處方】

堅定沉著,不斷地給自己打氣。學會自我滿足和陶醉,但切記不是自欺欺人,否則隻會更沮喪。當妒火中燒的時候,一定要沉著地將自己所有優點列成一張清單,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如此優秀。

杜絕造謠生事、惡意攻擊的言行。當妒火攻心、氣急敗壞時,急欲給對方點兒顏色瞧瞧,以為這樣會破壞對方的優勢。但是往往這類謠言、惡語最終都會真相大白,隨之而來的是自己人格形象的蹦極跳。

培養惺惺相惜的情操。我們在武俠小說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節:隱居世外的高人,若幹年後遇到青年才俊,發現對方竟然能與自己抗衡,於是將一身絕技傾囊相授。這一人群前進的動力並非來自嫉妒,他們由衷地欣賞對方,在相互切磋中體驗高峰感覺,在美好的感覺中實現了自身的目標,因此惺惺相惜者之間多半不會心存嫉妒。

5.如何改掉吝嗇的毛病

吝嗇是一種有能力資助他人卻不肯伸出援助之手的心理。隨著社會的發展,吝嗇行為已不再限於錢財,而是擴展到更寬闊的領域。吝嗇破壞了人類固有的仁愛、同情之心,打破了人與動物的界限,破壞了人類社會一切美好的關係。

【專家診斷】

生活中有人稱吝嗇的人為一毛不拔的鐵公雞,這隻說明了吝嗇行為的一個表象,實質上吝嗇者的吝嗇來自於他們內心的冷漠,他們過分看重自己的財物,甚至可以為了蠅頭小利而六親不認。然而,當他們抱著自己辛苦守下來的財富的時候,也許那時才會發現,自己才是真正的貧窮。吝嗇會讓人失去很多,包括工作、事業,甚至家庭。

吝嗇之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吝嗇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甚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他們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吝嗇之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吝嗇的代價是巨大的。有時,別人所求於你的,往往對你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對他而言卻意義重大。你給了,雖然有點兒細小的損失,但卻得到了一顆感恩的心;你不給,雖然自己毫發無損,卻在別人的心裏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凡吝嗇的人一般都是自私的、貪婪的。這類人總是嫌自己發財速度太慢,總嫌發財效率太低,總想不勞而獲或者少勞多獲,因而挖空心思地、不擇手段地算計他人、算計集體、算計社會。一般的情況是,在吝嗇者口袋裏的金錢或多或少地帶有不潔的成分,廉恥、天良、真理,都會沉溺在吝嗇者的吝嗇之中。

吝嗇果真能給吝嗇者帶來愉快嗎?當然不能。其實吝嗇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寧的,他們整天忙著的是掙錢,最擔心的是丟錢,唯恐盜賊將他的金錢全部偷走,唯恐一場大火將其財產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親人將它全部揮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膽、坐立不安,自然永遠不會是愉快的。

所以,我們要打破吝嗇的樊籬,走出吝嗇的灰暗,尋找生命中那一片與人分享的藍天。

【心理處方】

與人分享和給予並沒有資格的限製,再吝嗇、再壞的人,隻要決心與人分享,就可以透過訓練開啟慈愛、布施之心。

在商業社會,金錢、地位這些物質上的東西似乎在人們的眼中變得格外重要。當人們從窮怕了的時代剛剛開始向小康社會邁進的時候,有些人很容易地就成了拜金主義者、唯利主義者,在他們看來,別的什麼都無所謂,錢才是好東西,再多也不怕被壓趴下。為了錢,為了私利,有的人可以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犯法,鋌而走險。

殊不知,人生在世,除了金錢、地位,還有很多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是一位享譽全球的慈善家,他和妻子梅琳達 蓋茨於2000年1月成立了基金會。它是由蓋茨教育基金會和威廉 蓋茨基金會合並而成的,前一個基金會致力於通過公共圖書館使更多的人有機會使用科技資源,後一個基金會注重改善全球衛生保健狀況。合並後的基金會總部位於西雅圖,由比爾 蓋茨的父親老威廉 蓋茨及帕蒂 斯通斯福主持。

比爾 蓋茨把自己賺的錢很大部分花在慈善事業上,僅2001年,蓋茨夫婦就捐出20億美元給比爾 蓋茨及梅琳達 蓋茨基金會,是當年全美捐款最多的人。

據了解,迄今為止,蓋茨和妻子已經為國際健康事業捐贈了上百億美元的資金。比爾 蓋茨向外界公開了遺囑,其中宣布將把自己全部財產的98%留給自己創辦的比爾 蓋茨及梅琳達 蓋茨基金會。

有人說,當你有1美元時,捐出l美分相當容易,但是當你有100萬美元時,捐出10萬美元就不那麼容易了。但比爾 蓋茨做到了,因為他懂得,即使慷慨付出不能保證得到回報,他也不會停止去付出,因為付出的同時,已經收獲了內心的寧靜與滿足,靈魂也得到了升華。

如果你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定要記住:金錢不是萬能的,隻是用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罷了。若你不注意發展你的人格而隻注意賺錢,那麼,全世界銀行金庫裏的錢還不夠替你買到快樂!當金錢變為你的生活目的時,恐怕連你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這個時候,你不放棄生活,生活也會放棄你!

所以,在生活中,讓我們學會布施吧,因為,隻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學會給予,才能收獲幸福。懂得付出,才能有更多收獲。

6.如何突破抱怨心理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抱怨,他們抱怨家人、抱怨朋友、抱怨上司、抱怨同事,仿佛隻要與他有接觸的事或人他都無一例外地抱怨,他們因為這些抱怨每天都在灰暗的心情下度過。其實這些抱怨不僅帶給他們自身傷害,還會傷害他人。在抱怨的天空下,每個人都不再輕鬆,所以,我們要把不滿的情緒、抱怨的語言在心中化解,我們要明白生活不僅有苦難、殘缺,還有幸福和美好。

【專家診斷】

有的人認為發發牢騷,是對不滿情緒的發泄,有易於身心健康,其實不然,抱怨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健康,而且還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麻煩。

曾經有一位好發牢騷的員工憤然離開了好幾個老板,抱怨老板的種種不是,三年後,當他在自己最喜歡的事業上被老板辭退的時候,他終於明白是自己一直欠缺必備的能力,而不是原先的老板沒有賞識他。

抱怨似乎是一種很普遍的情況,它也很容易傳染,而且讓別人感染上此病後卻渾然不知。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抑強扶弱、劫富濟貧的心態,對那些超越我們、管理我們的人天生有一種抵觸情緒。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認為,富有之所以富有,是源於對窮人的剝削。直到今天,這種財富的原罪始終沒有從人們的頭腦中消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關於為富不仁的報道,內容不過是對老板如何奸詐的揭露,以及對社會底層人士的同情。

那些落魄的人的確值得同情,但是你想過沒有,他們今天的落魄境況完全是由於社會或者其他人造成的嗎?他們自己就沒有責任嗎?同樣,當他們抱怨老板的時候,沒想到自己也有責任嗎?從表麵看,老板們擁有巨大的可支配的財富,但是他們能享受和消費的並不比我們多,相反,他們卻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心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更值得我們同情的人——同情他們即使下班鈴聲響過很久也無法放下手上的工作;同情他們為改變員工而付出的努力;同情他們忍受社會及員工不公正的評價和言論。那些指責老板的人並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老板的辛勤努力,許多人的命運會更為悲慘。

不少員工總是在想著我應該得到什麼,抱怨公司或領導沒有給我什麼,卻沒有反躬自問:為了希望從事的職業我還缺乏什麼,可能要付出什麼,做得夠不夠?抱怨別人者總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抱怨成了不負責任和不夠忠誠的借口。這樣下去,他們在抱怨中會喪失許許多多的機會,落在別人的後麵。

長期的抱怨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對企業失去忠誠,陷在一種無法自拔的低迷情緒中。因為抱怨,一個人可能會抵不住其他機會的誘惑,或者不能承受企業暫時的困境,所以消極對抗或者另謀出路。比如一個技術人員,剛到一個小工廠,在發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戰略不清晰、管理混亂、老板經常變換思路等特點,這時候他會抱怨:你是請我來幹事業的,不是來和你們變來變去的。他認為這樣的企業和老板不值得為之效力,準備跳槽。其實那個抱怨的員工可能不明白,這是很多小工廠必須渡過的一個難關,而一個員工在這種時候不僅要做事,還要學會應對各種可能的突發事件,並且與老板共渡難關。

如果你還有時間進行抱怨,那麼你就有時間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你已覺得抱怨無濟於事,你就應該去尋找克服困難、改變環境的辦法;如果你認為抱怨是一種壞習慣,你就應該化抱怨為抱負,變怨氣為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