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美麗的,世界也是有缺陷的;人生是美麗的,人生也是有缺陷的;工作是美麗的,工作也是有缺陷的。因為美麗,才值得我們活一回;因為有缺陷,才需要我們彌補,需要我們有所作為。
一位偉人曾說:有所作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則是無所作為,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沉淪。不論我們遭遇到的是什麼境況,光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已,都注定於事無補,還會把事情弄得更糟,而這絕不是我們的初衷。
沒有任何抱怨,不僅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更是一種非凡的氣度,一種超俗的境界。種下牡丹不會收獲蒺藜,播下龍種不會長出跳蚤。工作不僅需要我們有一雙睿智的眼,也需要我們有一副矯健的身手,更需要我們有一顆熱忱的心靈。時刻記住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自己,如此,我們就會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更寬的胸懷來對待別人,以更高的激情來對待工作。
【心理處方】
在人生的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麼順利,但隻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順的事,就會習慣性地抱怨老天虧待我們,進而祈求老天賜給我們更多的力量,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但實際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個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麵價值。
抱怨是一種心理不平衡的感覺,是一種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的心理,是一種情緒化的心態。不滿和抱怨是最流行的一種情緒,也是最容易被善於尋找借口的人利用的。
那麼抱怨會對我們的身心、工作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一,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比如,當你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如果能通過恰當的方式提出來,本來有可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但如果你不分場合、不顧及影響,大發牢騷,就會使本來有理的事變成無理取鬧,失去別人的同情。
第二,讓人認為你是一個沒有修養的人。修養有素的人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讓不滿情緒不分場合地傾瀉出來。而缺乏修養的人不懂得珍重自己,也不情願克製自己,一有不高興,馬上就以抱怨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會使你的同事和家人覺得你是個沒有修養的人,你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馬上就會一落千丈。
第三,反映出一個人心地狹窄,度量有限,喜歡計較小事。愛占小便宜的人,抱怨特別多,因為他常常會感到自己吃虧。分任務,他希望比別人輕一些;有好處,他希望比別人多一些。而讓一個人在每件事上總占便宜是不可能的,於是心地狹窄的人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吃虧的地方,就每天都會有發不完的牢騷。
第四,表現一個人的怯弱無能。凡是具有很強工作能力的人,無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還是自己陷入不利境遇,他都能夠冷靜地考慮對策,依靠自己的努力征服困難,扭轉被動局麵;而懦弱無能的人,碰到這種局麵,就會顯得束手無策。他們既然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戰勝困難,於是就免不了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第五,抱怨還會加劇不良情緒,使人失去和困難做鬥爭的決心、信心和勇氣。總之,抱怨是一種不良心理現象,會帶來一係列不良後果,對身心健康無益。
要克服抱怨這種有害的心理,我們得糾正自己某些錯誤的信念和觀點。其實,我們任何人都不能對別人有過分的要求,哪怕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人,他們也沒有責任和義務來滿足你的一切要求。生活的真諦不在於求得回報,別人不欠我們任何東西。因為別人不可能按照我們的意誌、喜好來行事,我們不可能主宰環境和他人,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情感、生活負責。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命運、情感交給環境、交給運氣或交給他人,那麼,他時時都有受到傷害和產生怨恨的可能。
要學會自我消解,即通過自我勸慰、自我開導、自我調適,使自己冷靜下來,把問題想通、想透,這是克服抱怨心理的最好的辦法。之所以會產生抱怨,固然與身邊的不公正現象有關,但也與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和認知方式有關。想一想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是否對頭,是否隻從個人意願出發;想一想自己考慮問題是否全麵,有沒有偏激;想一想還有沒有比抱怨更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被生活中的瑣事侵擾。有些朋友的抱怨常常來自生活中的瑣碎之事,凡事過於較真兒,斤斤計較,常常搞得自己疲憊不堪。對於這些瑣碎之事,我們還是置之不理為佳。一位哲人說得好:如果你被瘋狗咬了,難道非要把侵犯你的瘋狗也反咬一口麼?所以,遇事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這樣才能生活得更加理智,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抱怨和牢騷。
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意思是說有自知之明的人會選擇生活的道路,時刻把握命運的主動權。麵對現實生活中暫時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我們不能像裁判員、檢察官那樣居高臨下地評判、抨擊和指責別人,而應當看到自己的責任,腳踏實地,拿出實幹的精神和勇氣來。
7.如何戰勝羞怯心理
羞怯心理很強的人,過於關注自我,因此害怕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對人際關係有恐懼心理,對人冷淡,與人相處不融洽,在社交方麵顧慮重重。對人冷淡導致進一步孤立,逐漸會斷絕與外界,甚至與朋友的聯係,因為認為人際關係複雜。在學習、工作中缺乏必要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少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
【專家診斷】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感受,或者出現過下麵的這些征兆?
(1)站在陌生人麵前,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審視,不敢迎視對方的目光,感到極難為情。
(2)與人交談時,麵紅耳赤,直冒虛汗,心裏發慌。即使硬著頭皮與人說上幾句,也是前言不搭後語,結結巴巴的。
(3)不善於結交朋友,於是常感到孤獨,常因不能與人融洽相處或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而煩惱。不善於在各種不同場合坦率地發表個人意見或評論,因此不能有效地與他人交換意見,給人拘謹、呆板的感覺。
(4)常感到自卑,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考慮的不是成功,考慮更多的是失敗。
如果你有以上症狀,可以肯定,你正擁有一種被稱為羞怯的心理。羞怯的本質就是不自信。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有害羞的時候,對青少年來說更為普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統計結果表明,97%的學生認為作公開演說和核武器是世界上兩件最可怕的事情。那麼,羞怯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先天原因。有些人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他們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尋路問津也要思前想後。
2)家庭教育不當。過分保護型與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孩子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長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為,子女缺乏經驗,辦事能力差,單純幼稚,遇事便緊張、恐懼、焦慮;後者,家長剝奪了子女思維和行動的機會,子女時常擔心遭批評和斥責,遇事便緊張、焦慮、消極、被動。有些家長對兒童的膽小不加引導,孩子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兒童進人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對於別人的評價很敏感,希望自己能給別人一個光輝形象,為此,他們非常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怕被人恥笑,因此在交往中表現得不自然,心跳、靦腆。久而久之,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
3)三、缺乏自信和實踐鍛煉。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數學生生活環境比較好,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這些往往是導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4)挫折的經曆。據統計,約有1/4害羞的成人在兒時並不害羞,但是在長大後卻變得害羞了,這可能與遭受過挫折有關。這種人以前開朗大方,交往積極主動,但由於複雜的主客觀原因,使他們屢屢受挫,從而變得膽怯畏縮、消極被動。
【心理處方】
正確評估自己,樹立自信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多考慮要怎麼做。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應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不要擔憂人家是否注意你。當與別人交談時,眼睛要看著對方,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眼睛上。
勇於和別人交往。向經常見麵但說話不多的人如郵遞員、售貨員等問好。與人交往,特別是與陌生人交往時要放鬆,使用一些平靜、舒緩的語句。進行自我暗示,這常常能起到緩和緊張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的作用。
講究談話的技巧。在連續講話中不要擔憂中間會有停頓,因為停頓一會兒是談話中的正常現象。在談話中,當你感覺臉紅時,不要試圖用某種動作去掩飾,這樣反而會使你的臉更紅,進一步增加羞怯心理。認識到羞怯並不等於失敗,這隻是由於精神緊張,並非是不能應付社交活動。
不要過於敏感。凡事盡可能往好的方麵想,多看積極的一麵。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良好情緒和情感,相信大多數人是以信任和誠懇的態度來對待你的。不要把自己置於不信任和不真誠的假定環境中,那樣,對別人就總懷有某種戒備心理,偶有閃失,或者並無閃失,也生怕別人看破似的,這樣就會惶惶然,更加重你的羞怯心理。
8.如何克服自負心理
自負感的產生往往源於已經獲得的一些成績,是自滿情緒的進一步惡化。可以說有自負感的人,也有一定的資本,但他們在成功麵前不小心失去了自我,以為自己已成了人物,聽不進去他人的勸諫。自負者因為過於自信,總是仰著頭走路,他們常常趾高氣揚,昏昏然不辨東西,等待他們的,不是迷途就是跌跤!
【專家診斷】
請你仔細思考,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下麵的一些表現,如果回答為是,那麼你已經有了自負心理。
是否存在自視過高的現象?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別人都不行。很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係疏遠。這種人時時處處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及別人,不求人時,對他人沒有絲毫的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結果落得個門庭冷落。
是否有看不起別人的時候?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很多,這種人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在明知別人正確時,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總愛抬高自己,卻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是否曾經過度防衛,有明顯的嫉妒心?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妒忌之心油然而生,極力去打擊別人、排斥別人。當別人失敗時,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